二界沟的“渔雁”人

标签:
界沟入海口渔猎江河吴长海辽东湾炎黄地理旅游 |
分类: 纪实Record |
撰文/吴长海 摄影/吴长海 李庶玮
“辽东湾好地方,潮涨流北上,潮落流南淌。早出乘流去,晚归顺潮涨⋯⋯千年古渔雁,身随心神往。”
如今,能够聆听到如此裹挟着浓厚历史风情的渔歌已属难事,这也是辽宁省盘锦市二界沟镇所独
有的“渔雁”文化的真实写照。
http://s12/middle/6003c23et89ff1b8f5dfb&690
二界沟镇位于辽东湾北岸,是辽河入海口、辽河三角洲的前沿地带,这里有涨潮为海、落潮为滩的“渤海金滩”,此处一直被誉为“辽东湾第一渔镇”。
“渔雁”文化是指古代渔猎人群,像候鸟一样在沿海南来北往地迁徙着,追逐着洄游的鱼虾而生存着,在迁徙中衍续子孙的文化现象。后人将古代这种有规律的春来秋往的打鱼人,称之为“渔雁”。他们每遇鱼鲜、蟹满、虾肥、蛤螺稠厚的江河入海口处,就留下一些人群半定居下来,其他大部继续奔向更远的一处处江河入海口。
他们在不停地迁徙中享用大自然的恩赐、挑战恶劣的环境,过着“生吃螃蟹、活吃虾”的快乐而艰辛的渔猎生活。“渔雁”的行踪是水路、陆路并进,故而“渔雁”又有“水雁”和“陆雁”之称。
http://s9/middle/6003c23et89ff1e5c21c8&690
“渔雁”在千百年的迁徙中饱尝着自然的洗礼和风浪的剥蚀,创造出了深厚的“渔雁文化”。“渔雁文化”,既是一部典型的中华民族的捕捞史,也是一部沟通中西文化、传播中华文明远程航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渔雁”的行踪,在我国及世界沿海江河入海口濒临绝迹,惟有盘锦辽河河口湿地处仍存在着古代渔雁水陆迁徙的踪迹。至今,二界沟渔民还保留着迁徙的习俗,“渔雁”飞翔耕耘在渤海、黄海、东海的万顷波涛之上,穿梭往来于荣城、烟台、靖海、龙口、舟山等港湾河口之间,可谓古渔雁行延续和发展至今的活化石。
http://s7/middle/6003c23et74331cfa46f6&690
“渔雁”文化既是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河口文明的母体文化,它日益吸引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2006 年,“渔雁”文化被中国批准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渔雁”文化所蕴含的“不畏艰险、敢冒风险;走四海、闯天下”的“渔雁”精神,已经被发扬、传承为一种特殊的地域精神。
行走在盘锦二界沟,无论是在造船厂、补网场,还是在码头、鱼市,随处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一股强劲的“渔雁”文化的味道:这里腥咸焦灼的河海气息,这里南腔北调混杂的语音方言,各异的交流方式等等,都在诠释着一种古老而现代的文化传承。特别是对于一个有着足够认知度的摄影记录者,这里到处都会成为魂牵梦萦、可望而不可求的信息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