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斯文
标签:
烟盒舞文庙大板惠历建水炎黄地理旅游 |
分类: 城市City |
撰文/本刊记者 丹菲 摄影/本刊首席摄影师 王牧
一遇到建水人,便被他们嘴里冒出的吴侬软语迷惑。这个滇南小城给人一种深刻的时空错置感,以为来到了江南。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汉代属益州郡毋掇县地。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820)筑惠历城,明清两代为临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1200年历史。建水自元代以来曾是滇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更是滇南儒学圣地。惠历、临安,为滇南有名的古城,有“诗书郡,礼乐邦”“文献名邦”“临半榜”等炫目的荣耀。如今的建水城,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汉、彝、回、哈尼、傣、苗等多个民族糅,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格局。
古井浇灌的小城
远古时候,这里是一片大水。随着岁月流逝,水逐渐冲刷出豁口,向东注入大海。水域一点点收紧,露出丰美的平坝。但在明清时期,坝里仍然有多个湖泊相连,人们逐水而居。明代陈文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不务耕稼,惟好捕鱼,得即食之,以此为生,无求于世。”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上天的关照,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活得慵懒滋润。后来水退缩至一条带状河流,有些潜藏于泥土之下。而随着人的大量迁入,凿井取水,又让蜇伏于地下的水重新回到了人间。井成为这个滇南小城的一大特色。在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的现代模式下,建水老城里的人依然被古井浇灌着。
建水的井花样繁多,圆的、方的、月牙的,一眼井、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这些井基本都建有讲究的石栏,边沿深刻着一道道岁月勒痕。
西门大板井是城内口径最大的井,又叫溥博泉。《云南通志》载:“溥博泉在建水城西半里,俗呼大板井,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据说圈于明洪武初年,故有“先有大板井,后有临安城”之说。而这口井,经过了几百年,依然不失活力。
每天一早来打水的最多,因为人人都想喝最清洁的井水。经过一夜的沉淀,清晨的第一桶水最让人神清气爽,所以有人不惜少睡懒觉,也要早早过来。大板井被围在一个低处的空地中,比想象的还要大,直径3 米多,井栏由6 块有弧度的石板间以6 根石柱拼接而成。井边建一袖珍的龙王庙,让人不由得浮起一种敬畏。水面离栏杆很浅,也就半米,人们很轻松地将桶放进去,灌满再提上来。水面放养几条金鱼,每天清晨,第一个打水的人若见金鱼活蹦乱跳,就放心地打水;如果发现金鱼变得怠惰或死亡,就证明水质被污染甚或被投毒。这已是当地多少代人约定俗成的习惯。
http://s13/middle/6003c23et89c04506bf0c&690
来大板井打水的人都穿了雨鞋,他们个个身手敏捷,脚底沉稳。建水人几乎家家都吃这大板水。路近的、勤快的就自己来打水,或用肩挑或用水车拉,再或用自行车带两只大大的塑料桶;路远的或懒散的就买水吃。一挑水一两元,上一层楼增加一元,普通人家一星期用两挑水也就够了。
用大板井水泡出来的茶格外香,做出来的食物也十分好吃,比如西门豆腐。
建水的豆腐一般都做成小豆腐块,纯手工制作。用纱布一块块包好,一个个小方块,直径大约寸许,定型后再拆掉那些纱布,十分瓷实。看起来就像已半加工了的食物,吃时,多经过烧烤,蘸了佐料。看着木架上码好的像工艺品一样的小豆腐块,我想尝尝鲜,但做工的小女孩说,得放三四天经过自然发酵才行。建水的小豆腐论块卖,一毛钱一块。去建水,不吃这小豆腐,据说算白去。
“天安门”下的烟盒舞
建水有一个小“天安门”,但比北京天安门还要高一层,而且早了28 年,为明洪武二十二年建。此楼为明朝早期在惠历土城内修筑砖城时所遗留的东门,叫迎晖门,清朝时改叫朝阳门。其他南北西三门经过战乱屡毁屡建,屡建屡毁,唯这东门经受住了岁月折磨,挺立到今,成为建水的一大标志性建筑。因它有确切的纪年,外形酷似北京天安门,被建水人称为“我们建水的天安门”。
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老街,来到东门楼。十二月中旬这里还算深秋,气温不高不低,正好是进行露天活动的好时光。于是建水人将这东门楼围了个密密匝匝。每层的露台上都堆满了人,最密集的是门楼背面的广场。草地上、红土地上,有打扑克下棋的,聊天的,吹拉弹唱的,擦鞋刮痧的,一派天下太平的模样。最让人眼亮的是,有许多人在跳烟盒舞。
http://s1/middle/6003c23et89c047993290&690
他们自娱自乐,有四五人一组的,也有十几二十人的,甚至还有背后兜着小孩子的妇女投入地跳着。烟盒本是装水烟丝的,但后来利用它的特殊构造,用指头打出鼓点,便成为一种伴奏乐器,可以说是世上最小的鼓了。这种烟盒舞简单易学,动作中有许多都来自日常劳作,建水人不论哪个民族的,大多都会跳。
在建水,总有一种仿佛江南的错觉。这里的汉族人中有许多是历史上充军到此的江南人后裔,也有被流放到此的文人官员后代,他们到达这块富饶美丽的滇南之地后,很快就与当地少数民族融通,形成了独特的建水文化。这些扭着腰、手挥粉扇或红帕的老妇,嘴里唱的是有名的建水方言小调。
从着装上,很难分出民族,但一眼就能认定,她们都有闲适的人生,乐观而满足。曾经离乡背井来到建水的江南人,早已把此地当作了第二故乡,同样的山青水秀,同样的丰富物产,非常适合继续说一口吴侬软语,优美的环境使一种优美的方言扎下了根,并进而形成如今独特的建水话。用这个方言唱出来的小调更是好听,莺莺燕燕的,当地人又叫沙悠腔。
就在我们要离开时,突然人群中出现了十来个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妇女,陪同的建水人说,她们是专门来跳舞的。这些妇女从随身携带的包裹里取出带穗的粉红烟盒,选了一块空着的红土地,跳将起来。开始还以为是一种有偿表演,后来方明白,这完全是她们自发的活动。她们是从乡下来赶街的彝族三道红,每个月都要来几天,除了逛街购物,就是随时跳烟盒舞自娱自乐。而建水的小天安门,便是她们最中意的一个大型舞台。
水边的斯文
建水的江南风味不是因为她曾叫“临安”,而是因为其先民中,有很多徙自江南。唐代元和年间,南诏蒙舍在此筑惠历土城,彝语意为“大海”或“水边的城”,汉译为建水。元时隶属临安路,明代改临安路为临安府,府治移至建水。由此便开始大规模地拓建气势宏大的砖城,大量迁入江南汉族移民,戍边屯垦,输入先进的耕作技术和营造技术,同时扩建文庙,增设庙学,开科取仕,西南边疆的蛮荒之地,因而成为滇南一个重要的文化据点。
尤其是明朝,设立了建水府治后,随着中原的汉儒文化不断输入,建水的文教从此昌盛起来。“士秀而文,崇尚气节”,从明代正统七年(1442)至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共考取进士67 名(其中明代32 名,清代35 名),仅次于昆明。有时放榜,临安府的进士占了全省的一半,故有“临半榜”之称。
http://s12/middle/6003c23et89c04b1bc3bb&690
建水人温文尔雅,自信自足,历史上的文教昌盛,不仅闪耀在史籍中,而且留下了建筑载体,比如文庙。它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58),经多次修复,现存的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建水一中曾经就设在文庙里,也许是沾了文气,出了许多人才。即便现在搬了出来,也还在文庙一侧。
平时,建水文庙是极其幽静的,不时有虔诚的游客驻足留连,也有在此拍摄婚纱照的新人。重新修建的泮池,占地45 亩,形象地言明了学海无涯的道理。这样的景致若放在别处,也就是一人工湖,但在文庙内,便有了“学海”的味道。学海边有白色的石板路通往湖中的状元桥,桥这边的路略窄,过桥后,变宽,意味着通过刻苦努力,终成正果。先苦后甜,
一向是中国文人自励的法则。一池清波中有一小亭为钓鳌亭。整个格局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以勉励生员奋发学习,他日功成名就,“独占鳌头”。从2005 年起,建水每年在孔子诞生日举办“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通过大型的祭孔仪式和儒家文化论坛,有意把深埋于建水历史上的汉儒文化继续弘扬。
这个曾经被中原文明视为蛮荒之地的滇南小城,在经历了自身的开放和融合后,发展成为如今的历史文化名城。建水焕发的风采,缘自最原始的地理因素,中原传来的汉儒文化在这块神秘富饶的土地上如遇和风细雨,迅速扎根弥漫。
除了厚重的文化,这里还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如名闻遐迩的燕子洞,除了幽深阔大的溶洞景观,最抓人的是独家的采燕窝绝技表演。那些千年不弃旧屋的燕子们,让这里成为一处惊险刺激的表演场所。而位于城内的朱家花园,号称“滇南大观园”。步入其中,真像走进了现实版的《红楼梦》。
建水紫陶又称红泥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在火宝陶艺园,我和摄影师参观了从土到器型的程序后,实在禁不住诱惑。我带回了一个束腰的高个茶杯和一只小巧的茶壶,它们可以让我日后无数次地回忆起这个滇南的斯文小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