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2018-05-11 08:20:31)
标签:

嘉应观

御碑亭

铁胎铜面碑

八卦定音钟

河南焦作武陟县

分类: 风土人情
游  访
河南 焦作 武陟县
嘉 应 观(第一进院)
难解谜团的铁胎铜面碑
扭转乾坤的八卦定音钟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嘉应观,位于黄河北,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杨庄村南。
   从郑州长途汽车北站出发,乘坐郑州—武陟的长途客车,沿郑州花园北路,过黄河公路大桥,转入311省道一路向西,到詹店镇下车,换乘当地8路小公交,在杨庄下车。在公路对面的一个路口,立有一座挂有“嘉应观”门牌的牌坊,由此向南去嘉应观还需步行约两公里(见图1)。

1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嘉应观,始建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据《武陟县志》记载:“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赦建,规模壮丽,有铜碑刻。”
    康熙六十年,黄河在武陟四次决口,淹没了新乡、漳德,直逼京津,康熙皇帝派四皇子雍亲王督办河工,整整治了三年才将黄河决口堵住
    公元1723年,雍正登基后,为纪念那场意义非凡的治黄胜利,特下诏立“御坝”碑于大坝上,并命河臣齐苏勒在当年治黄处,仿照故宫式样修建道观,即“敕建嘉应观”(见图2、图3)。

2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河臣齐苏勒奉旨调集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五省民工,开始大兴土木,历时四载,耗资288万两白银,一座整体布局严谨,集宫、庙、衙三体合一,气势恢宏的具有宫廷风格的建筑群——嘉应观,终于在黄河北岸拔地而起。
    嘉应观严格按照朝廷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建造,观内楼阁殿宇鳞次栉比,红墙碧瓦交相辉映,古树参天,回廊通幽,晨钟暮鼓声声伴随着日出日落,星转斗移,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

3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博主在嘉应观山门前留影

    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观内供奉的河神均为彪炳史志的历代治河功臣,蕴含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历史的见证,文化内涵丰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因此嘉应观也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图4)。

4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嘉应观,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也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观,属于全国独有,堪称“黄河第一庙”、“万里黄河第一观”。
    2010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见图5)。

5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嘉应观,占地为140亩。现存古建筑249间,分南北两大院
    北院,分为中部和东、西跨院三部分。中部,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三进院,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一进院,中有山门、御碑亭,两侧对称有掖门、御马亭、钟鼓楼、更衣殿;二进院,有严殿、大王殿,两侧对称有东、西龙王殿;三进院,有恭仪亭、禹王阁,两侧对称有风神殿、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
    南院,即嘉应观南区,原有戏楼牌坊,现正在修复,暂未开放观西原有陈公祠。

6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嘉应观坐北朝南,其山门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均施彩绘。圆拱形的山门门框,及两侧圆拱形的石窗,均饰有精雕细刻的图案封建社会山门只为帝王开,文武百官走两侧的小门——掖门(见图7)

7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山门居中悬挂的蓝色匾额“勑建嘉应观”五个金色大字,为雍正的手书圣旨,由他的老师齐苏勒所写,“勑(敕)”为皇帝的圣旨,诏书的意思,“嘉”为美好祥和,喜庆祥瑞之意,“应”为顺天应人之意,“观”指的是道观,表示雍正皇帝对此地美好的祝愿以及希望(见图8)。

8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走进观内,首先看到的是建立在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物——“御碑亭”,其为伞形结构,圆顶六角重檐,黄色琉璃瓦覆顶,小巧玲珑,酷似清朝皇冠(见图9)。

9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御碑亭东西两侧的亭柱上,挂着一副楹联,东联为“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西联为“民心太否关乎大清江山”。看来,雍正皇帝还真是个明白人啊(见图10)。

10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博主在御碑亭前留影

    御碑亭内空间狭小,中央仅竖立一通大铜碑,可见御碑亭系为雍正皇帝御制铜碑量身建造的铜碑碑刻全文400多字,记载着修建嘉应观的初衷,是祭龙王、防水患、保社稷、固江山。碑文由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书法娟秀流畅盖有“雍正御笔之玺”,是雍正皇帝留在民间罕见的笔迹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见图11)

11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碑文雍正书法局部

    铜碑通高4.3米、宽0.95米、厚0.24米,制作精致,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铜碑,堪称国宝。
    铜碑碑头为三条青龙环绕“御制”篆刻。铜碑碑身(碑文)四边浮雕八条青龙,四升四降,环目张口,腾云驾雾,栩栩如生。全碑共二十四条龙,象征二十四个节气,也代表大清各个主要水系的大小龙王(见图12)。

12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碑碑座为一头铜铸的长着龙头、牛身、兔尾、鹰爪的独角怪兽,蜷缩成一团,完全失去了翻江倒海的威势,相传其为“黄河蛟龙”,是黄河泛滥的祸根。用巨碑压住河蛟,足见雍正治河的决心,也充分表达了两岸人民期盼黄河岁岁安澜年年平息的强烈愿望
    仰望铜碑,发现碑头上方的顶棚上装饰着一枚“太极八卦图”,由伏羲氏创建的“太极八卦图”具有无穷的神秘力量,是中华民族认知自然的智慧结晶(见图13)
    河蛟所卧的青石座下原有一口水井,传说井与黄河相通,人们通过河蛟头上的小孔(水眼)往井里丢铜钱,可根据水声的大小预测黄河水情

13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文物专家和冶金专家对此碑进行鉴定时,从碑侧的一条裂缝中发现,这铜碑里面包的是铁,属于铁胎铜面碑。
    相传,雍正二年九月初二,当大铜碑立碑仪式正在进行中,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道闪电直接劈中了碑身,碑的一侧裂开了一条宽约1厘米、长约10厘米的口子,从中露出厚厚的铁胎。原来大量的铜被铸碑工匠贪污了,雍正皇帝因此大为震怒,下旨将全部工匠杀了,致使铜包铁的铸造绝技已然失传,成了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团。
    冶金专家认为,铁和铜的熔点、凝固点、膨胀系数大大不同,即使是现代技术都不易让铜面包裹铁胎,然而古人又是如何浇铸成功的呢?他们异口同声地一致称赞,此铜碑为“天下第一碑”,是嘉应观的镇观之宝。

14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钟楼,位于中轴线以东,御碑亭东侧,楼门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楼上悬挂着一口大钟,为青铜铸造,重两吨,钟身铸有河滔、堤防、堤坝、回纹带等纹饰。钟头是“二龙戏珠”,龙为天德,至高无上,以显示此钟规格至高。传说是乐先翁所造的子母钟,此钟为母钟,子钟在洛阳,龙年吉祥之日,子母钟会共鸣。
    此钟有八个角,每个角都有不同的八卦符号,依次敲击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因此也称此钟为“八卦定音钟”。然而,其八卦图的排列既不属于人祖伏羲的先天卦,又不是周文王的后天卦,而是把乾卦放在正北,坤卦放在东北,寓意“扭转乾坤,改变厄运”。此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见图14、图15)。

15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16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在钟楼左前方,有一株古老的榆树,其枝干都朝向御碑亭,枝叶均向下生长,仿佛对御碑亭五体投地此情此景,不禁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当年雍正皇帝治黄安民,感天动地,连榆树也感动得五体投地,更何况黄河两岸受益的百姓呢。此树因此被称为“五体投地树”(见图17)

17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楼,位于中轴线以西,御碑亭西侧,楼门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鼓楼原有两面鼓,楼上悬鼓供祭祀,楼下抬鼓供迎宾,平时晨钟暮鼓报平安,如遇汛情,鼓齐鸣,召集军民,抢险防洪(见图18—图20)。

18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19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鼓楼楼下的玻璃柜里陈列的鼓万万敲不得

20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鼓楼楼上的鼓可以敲

21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让我们绕过御碑亭,沿着中轴线向北走,前面的建筑便是严殿(见图21、图22)。

22
游访嘉应观(第一进院)铁胎铜面碑和八卦定音钟

    谢谢欣赏!全文未完待续,关于嘉应观的更多精彩内容且看下文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