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访郑州新郑苑陵故城

(2014-01-15 18:12:00)
标签:

春秋战国遗址

苑陵故城

古城村

新郑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 风土人情
游  访
郑州 新郑 龙王乡 古城村
苑陵故城

新郑地面上和地底下蕴藏着丰富的文物古迹
因无“文保单位”的免死牌
不少优秀古民居建筑陷入绝境岌岌可危


1
游访郑州新郑苑陵故城


  2014年1月11日一早,郑州古民居保护志愿者及古建爱好者等八人穿越浓郁的雾霾,风尘仆仆来到新郑市龙王乡,前往庙后安村参观考察正面临拆迁威胁的安氏古民居院落。在途经古城村时,我们兴致勃勃地游访了位于古城村以东的“苑陵故城”(见图1、图2)。


2
游访郑州新郑苑陵故城
粗制滥造的碑刻惨遭涂雅  黑漆脱落面目全非  字迹难以辨认

  “苑陵故城”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古遗址。
  1987年,郑州市公布其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公布其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游访郑州新郑苑陵故城
请点击上图看大图  阅览《苑陵故城简介》碑刻全文


    在“苑陵故城”的南门外,竖立着一通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粗制滥造的碑刻早已黑漆脱落,又惨遭涂鸦,以至于字迹难以辨认。这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当地文物主管部门的工作状态,行政责任心及其管理水平都显得差强人意。
    下面是我根据拍摄的照片(见图3)抄录下来的《苑陵故城简介》全文:

苑陵故城简介

  苑陵故城位于新郑市东北18公里龙王乡古城村。城垣周长约4公里,东西呈长方形,高约8米,最高处15米左右。该城东至肖河,西临鸿雁河,南是平原,北有崇岗。城内高台地是宫殿基址。
  史书记载,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在新郑县东北置苑陵县,治所苑陵城属颖川郡。西汉初年,苑陵属河南郡。东汉、三国时属河南尹。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新郑县并入苑陵县,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年(约公元534年),苑陵属广武郡。北齐、北周时苑陵改属荥州,尉氏并入苑陵。隋大业初年(约公元605年),并苑陵入新郑,属豫州荥阳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苑陵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苑陵入新郑,至今。
  苑陵城历尽沧桑,距今2200多年。1999年我们对苑陵城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量的东周遗物,城墙的下部为东周时期夯层,墙基是西周时期的夯层。城内曾出土西周青铜器、陶器。
  《括地志》记载,故郐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二里处。郑樵《通志》记载,今新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古郐城是也。上述文献记载古郐城方位与苑陵城合。
  苑陵城2000年9月25日,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郑市人民政府二00一年六月廿二日立


4
游访郑州新郑苑陵故城
此处为城垣南缺口 南城门

  苑陵故城,又名永安寨,位于新郑市东北18公里处的龙王乡古城村。它东濒肖河,南接平原,西邻鸿雁河,北朝丘陵地。
  苑陵故城由苑陵、制城组成,苑陵居西,制城居东,中间南北城墙为两城共用。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今县东北三十五六里,有二城相连,其西苑陵,东则制城也。与《左传注》、《汉书》、《水经注》之说相符。”东城即制城,现西部被古城村占压,中部偏东有新椿公路南北穿过,东部被古城村村民晒场占压。现东城东、南、北三墙无存,部分地段存有墙基。在东墙与南墙相交的拐角处,地上现存少量的夯土墙体,高约1.5米,宽约3米。
  城垣东西长约2300米、南北宽约1700米、周长约9里13步,城墙高达9~16米,墙基宽为13~32米,黄土板式夯筑,层次分明,夯窝清晰。
  城垣东、南、西、北4个缺口为城门。据说,解放前还有石质城门,2001年埋设西气东输管道时,在城墙东北角曾挖出两扇苑陵故城的石门。城西南高地为宫殿和住宅区;城西北高地为“监旮旯”;城东北部为后花园;“监旮旯”东侧不远处为小庙地;东墙和北墙上有4个高台,人称“马面”;城东南角为魁星楼;城外东南50米处为烽火台;城南门外为五里闹市;城外31个高丘为贵族墓;城内外相继有铜器、铁器、陶器、金器、米子统纹空心砖等文物出土。

5
游访郑州新郑苑陵故城
此处为城垣南缺口南城门

  郑武公是公元前770年继位的郑国第二代国君,是郑桓公之子他姓姬,名叫滑突,也有叫他撅(juē)突的。郑武公最初把郑国的国都迁建在京城(今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依靠自己的雄才大略,远交近攻,先后灭亡郐国、虢国、胡国,使郑国逐渐强盛起来,为庄公小霸,为郑国400多年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特别受到后人的尊重,遂用带“武”的地名来纪念郑武公,广武、原武、阳武、武德、修武,这些带“武”字的古县名当时都在黄河南岸的广武山周围,都是为纪念武公的盖世功德而得名的。

6
游访郑州新郑苑陵故城

  2004年,荥阳还在市区入市口建造了郑氏三公(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像,这尊高28.1米的紫铜雕像,是荥阳的标志之一(见图6)。

7
游访郑州新郑苑陵故城


  郑武公以离间计灭亡郐国的经典案例尤其脍炙人口,理应载入史册。
    郐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大约在夏代的时候就已经正式立国。郐,又写作会、桧等,它的基本地域在嵩山以东、荥阳市以南的双洎河中上游。商封祝融之孙会人后裔为国,以会人之名命国名,故名郐。《毛诗谱》云:“昔高辛之士,祝融之虚,历唐至周,重黎之后鷌姓处其地,是为郐。”周武王灭商纣后,继续将祝融的后代封到郐,后建立了郐国,于是成了东方为数不多的大国。但在西周末年,郐君变得十分贪财好利,骄横腐败,成了一个只知吃喝打扮、盘剥民众,无所作为的昏君。
  为了消灭郐国,郑伯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首先,他暗自派人去郐城打探郐国的名将、名臣和富商的名字,把他们的名字记录下来,编造了一份假契约,内讲这些人要帮助郑伯灭郐国,郑伯承诺灭了郐国以后分封给他们官爵和封地。乘夜晚将这份假契约埋在郐城城门外,并在旁边设立假祭台,在地上洒些鸡血和纸灰,踏些大臣们穿的鞋印,故意留下有人在此地歃血结盟的迹象。待次日天亮,郐国人发现了这个祭台,马上报告给郐国国君。郐国国君立即派人查看现场,发现并挖出了埋在地下的那份契约和名册,呈给国君看。郐国国君见到契约条款和名字,盛怒之下未曾细想,立刻派兵抓捕名册上的那些大臣、大将和富商,并杀死了他们。这时,郐城内已是一片混乱,君臣怨恨,百姓恐惧,人人自危。于是,郑伯乘虚而入,派兵马一举郐城,灭了郐国。

8
游访郑州新郑苑陵故城


  俱往矣,春秋恩怨早就情断意绝,战国烽火也已灰飞烟灭,“苑陵故城”如今只化作了一堆黄土,遗存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它成为个文化符号,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千年文明史作证。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文物大省河南以355处位居首位,仅新郑市的古遗址就有四处:
        1、人和寨遗址(新石器时代)
        2、望京楼遗址(夏、商)
        3、华阳故城(东周)
        4、苑陵故城(东周、秦、汉)
  目前,在地面上和地底下文物古迹蕴藏量如此丰富的河南省,郑州市,新郑的土地上,不少古老的村落已经或正在被拆迁。历经千百年磨难才幸存下来的一些明清及民国时代的优秀的居建筑,由于没有所谓的“文保单位”的免死牌,已经陷入困境,岌岌可危,难以继续生存。
  建设航空港区,岂能铲除古民居?
  新型城镇化,要记得住“乡愁”!
    郑州古民居保护志愿者在大声疾呼:中华民族的文化难的时刻!

    谢谢欣赏!关于游访庙后安村清代古民居建筑——安氏大院的更多精彩内容,且看下文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