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北京大学(四):民主楼

标签:
民主楼西方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燕园元旦文艺班会 |
分类: 燕园之旅 |
我眼中的北京大学(四)
民主楼
这就是位于办公楼左(北)侧的民主楼。1999年成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后,原来门口挂着的“西方语言文学系”的牌子已经被“韩国文化研究所”的牌子所取代。
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兴建,于1922年落成,被命名为宁德楼(Ninde Hall),又称宗教楼,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 William X. Ninde)。自1895年来华,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就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宁德楼二楼设有一个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过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触景生情 勾起我对校园往事的一段回忆
1966年元旦文艺班会
我们班1966年元旦文艺班会就是在民主楼的一间教室里举行的,小老外、王章浩同学、赵蓉恒(A)老师的精彩表演我还记忆犹新。
那是1965年底的一天下午,在班主任赵(B)老师的陪同下,金发碧眼的外教毕尔克先生带着他的一双可爱的洋娃娃儿女,走进教室,受到我班同学的热烈欢迎。
接着,一向斯文腼腆的男生王章浩同学好像早有准备,随即起身走到用课桌围起来的会场中央,当主持人报出他要表演“洗衣舞”时,在座的师生皆倍感意外。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手中擎着一条白毛巾,那是用来象征衣物的道具,他自己一边哼着舞曲,一边手舞足蹈,在空中甩着手中的白毛巾,比划着虚构的搓衣板,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条件下表演洗衣舞,勇气可嘉,也真是难为了他。那略微笨拙而奔放的舞姿,以及他那骑着眼镜的鼻梁到鼻尖上爬满着闪闪发光的汗珠,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假如你不信,或者不记得啦,那么你可以去向赵(A)老师求证。当时,赵(A)老师特地带来了他的小提琴,为我们演奏了一首小提琴乐曲《新疆之春》,听得我如醉如痴,听说他还拉得一手好京胡。
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的历史
1862年由清政府创办的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德语是继英、法、俄语之后增加的语种。
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德语也是主要讲授的语种之一。
1932年,北京大学的英、法、德文系合并为西洋文学系,后改称外国文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的外语系合并为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下设德语专业。
1999年6月21日,北京大学的四个外语系(即英语系、西语系、俄语系、东语系)合并成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原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更名为德语语言文学系。
带领新中国北大德语第一个教师团队的是几位大师级学者,如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冯至先生(兼任北大西语系主任),如精通德语文学和意大利文学的翻译家田德望先生,如德语古典文学和德国古典音乐专家杨业治先生。德语专业的第二代教师队伍续写了老一辈的辉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德语文学研究者和翻译者。除了聚文学研究者、音乐研究者和教育活动家于一身的严宝瑜先生,张玉书、范大灿、安书祉、李淑、孙凤城、张荣昌、赵登荣、赵蓉恒、马文涛等教师也是德语文学翻译、德语文学研究及德语教材编写领域的知名人物。他们在教学、研究和翻译方面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北大德语专业也因此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北大德语的毕业生不仅是我国德语文学界的主力军,而且在其它人文研究领域、在经济和外交领域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摘自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网)
谢谢欣赏!全文未完待续,更多精彩内容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