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四念处”和孩子教育(完成版)
(2011-02-14 14:29:43)
标签:
转载 |
都在谈教育问题,孩子沉溺游戏问题。现在的教育缺失在哪里?我们能做点什么去弥补吗?
搞懂了“四念处”,或许能知道缺失在哪里,也知道如何去弥补。
人们从出生起,就开始接收和认识外部的世界投在我们心上的“相”,那就是去感知事物,辨识,分类,记忆,给出概念。。。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生命真实存在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些生命体验的集合。而“四念处”的四个觉知对象,则贯穿了我们对生命的整个感知过程:
设想自己是个婴儿,看一看妈妈是如何教我们认识“苹果”这个东西的?
1.身念处:身体感知事物
首先,是看见妈妈拿着一个红色的圆形物体,给我们摸一摸,嗯,是硬的,光滑的,。。。闻着有香味。我们看见妈妈用刀削去了表面的一层皮,我们听见妈妈说:宝宝,吃苹果啦,多好吃的苹果啊!。。。。我们的口舌开始尝到果子的汁水和甜味。。。。
2.受念处:情绪和身体的生理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自己口舌生津和胃里饱足感,妈妈的爱意和她对苹果的喜爱,
3.心念处:关于感受的记忆
每天吃一次苹果,我们的记忆建立了,这个记忆还没有名称,还没有法名,(我们把事物和现象的名字或概念称为“法”),但是那个与身体生理和情绪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感受已经形成。没开始吃苹果,只要是看见或听见相关的信息,这个记忆(念头)就会出现在我们心里,那时,是“嗷嗷待哺”的反应吧?
4.法念处:
这时,万事俱备,孩子只欠一个概念(法):只要你说出“苹果”这个字,不用花多大力气,他就把“吃苹果”和“苹果”这些概念与以上感受和记忆牢牢连接在一起了。苹果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他记住了。
他生命的一个体验形成了。
看看我们的教育模式如何让我们认识苹果?(想象中的课堂)
老师在课堂讲:“苹果”这个东西,和“梨”一样大,颜色比较红,吃起来比“梨”香甜,更脆但汁水少一点。“苹果树”夏天开花,秋天结果,苹果比梨贵。。。。豆豆!坐好了,手放在身后,不许开小差!。。。。家庭作业:比较苹果和梨的滋味。”
回到家,妈妈说:“你若记不住苹果,考试不及格,以后就会如何如何糟糕。。。。。”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什么?概念,都是概念,还有一些大人莫名其妙的话语和强制。
在对苹果的生命体验中,我被跳过了身心感受阶段,直接到名相——法,只有“法念处”了:“苹果”这个东西,只存在于我的头脑概念中,与我的生命没有连接。
我的头脑接受下来这个概念,考试顺利,得了第一。这也是我们的生命体验,但这个体验与所学的知识概念没关系,“苹果”在我的生命体验中没有留下记忆。
当我们头脑里被灌满了与生命没有真实连接的东西,会有什么反应?
首先,我对苹果是红是绿,是香是甜,不感兴趣;我对生活中的简单事情,复杂事情,都没兴趣。
我在虚幻概念中活着,觉受不到当下生命的活生生,觉受不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为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我的头脑总得找点事做啊?于是,寻找过程开始了:
好的,你有一个“苹果大战梨”的游戏,我投入的玩,有输赢,就有短暂的乐趣;
我见天编写着“苹果爱上梨”的故事,或者是去读琼瑶,郭敬明的类似故事,做着白日梦。
如果我最信任的人告诉我,世上某处存有“金苹果”,我可能会用毕生精力去追寻。在追寻时,即便当时手里拿着一个真苹果,也不相信这就是苹果,总觉得一定有个真正的,如书上故事中描述过的美丽的金苹果,在某处等着我。直到那一天,我发现“苹果就是苹果”,头脑中对苹果的千万种概念,与手上这个普通苹果划出等号,我的追寻才结束。
但在这同时,我还有其它感受陪伴:
在学习时,老师家长用苹果的图画,苹果树,苹果汁等办法,帮我去感受“苹果”,我间接摸到了它。
在课堂,喜爱的老师一句表扬的话语,让我一头扎进枯燥的课程,拿到好成绩:这是我对另一个生命的关心作出的回应。
在学校,同学之间的友谊,互助和经验分享,让我觉到了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在家里,父母的爱和支持,让我有了被关爱的感受;(和父母对着干,也是获取存在感受的方式)
在运动场,在野外,我全身心投入运动,身体在体验运动的活力,心在接受自然的景象,那一刻,我“触摸”到心头的美丽“相世界”,我是活生生的。
在饭桌上,我吃着不同的食物,感受到生理满足。(如果以上感受都没有,我就加强“吃饱”这个感受,不停地吃,来弥补身心的其他感受匮乏。)
如果上面这些感受都缺失了,我:这个精力旺盛的学生,从哪里体会到自己的存在?自己打自己,或者去打别人?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了如何面对当前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蒙氏教育和华德福教育,名称不同,但其中心理念,就是认为教育要身心认知先行,而不是概念先行。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脚踏实地,依心而活,真实存在感强(当下感强),能独立思维,遇到挫折不会一蹶不振。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有更大的适应环境能力,更多幸福感。
注:写到这里,想起两个事,都与孩子择业有关:
两年前,大女儿看太多电视剧《CSI》,宣告说,大学要选修《物证科学》(类似法医),俺没说话,放假回国时,直接把她送到一个在大学当法医教师的同学那里,告诉这同学:你们若出警案发现场,特别是打捞尸体的工作,一定叫上她,别犹豫。
没想到她只是到法医系实验室转了几天,回来闭口不提此事了。
小女儿的学校,组织去过超市,银行,工厂,去的目的:看看各种职业的人日常工作是什么样的。
她看下来说:当小学老师不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