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

(2010-01-07 15:49:17)
标签:

考研

病句

文言文翻译

现代文

教育

分类: 学习方法
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转自:寻找的人)

 

  高三复读班开课一周了,因为一位语文老师请假,我暂时给两个班的学生上课。按照惯例,我给他们讲09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但通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欠缺的问题,而方法的问题不能解决,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讲病句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常见的病句类型,但全班70多名学生,几乎没有谁能准确流畅地把6种病句类型说出来,至于每种类型所包含的子类型,就更生疏了。我们知道,在语文命题里,病句的辨析和修改是最重要的考点,重现率为百分之百。而要提高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除了通过反复训练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对语病的敏锐感觉外,还必须有理论作为指导。就像医生,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厚经验,只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病句的辨析和修改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能对常见的语病类型及其子类型烂熟于心,并记住一些典型的病句作为例证,在进行具体的辨析时就会显得盲目乱撞,而且因为没有规律的总结和经验的积累,面对每一道病句题,都感觉是生涩的,没有把握的,那么即使做再多的题目,效果都不会理想。

  讲现代文客观阅读题时,我先总结了三点方法,一是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二是确定信息源,比照辨析;三是掌握常见的误项设置角度。我发现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教室里静悄悄的,真是掉根针都能听见。第二节课,当我提问常见的误项设置角度是哪些时,学生基本上不能完整地说出来,再查看他们的笔记,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记。说实话,这是许多学生学习上的通病。看课堂,感觉非常好,但对学生而言,好象只是一节课的“享受”,而不能有所拓展延伸,对他们起到长远的作用。就说常见的误项设置角度吧,一旦掌握了,等于掌握了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对快捷准确地辨析非常有帮助。我曾经让学生就现代文阅读题进行自我设计试题的训练,让他们参照现代文命题的特点,自己确定考点,编排题型,设置难度和技巧。经过训练,学生感觉收获很大,不仅增强了应对现代文阅读题的信心,而且在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学生平常总是被动做题,现在一旦转换角色,以命题者的身份命制题目,就会从中摸索出命题的方法和技巧,甚至命题的规律,然后再以学生的身份答题时,心中就有底了,做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就像刘谦的魔术,在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如果你是道中人,就不会觉得那么神奇了,说不定还能发现其中的破绽呢。

  我对学生说,你们听得如此专注认真,但效果到底有多大呢?上节课讲的要点,这节课提问已经不知道了,时间一长,怕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或许你认为你很认真,感觉课堂气氛也很不错,但真正的能力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上课不能认真记笔记,下课后不能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反思、落实,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了。

  再说文言文阅读,我告诉他们,要提高文言文的做题能力,关键要在翻译上下功夫,因为翻译是文言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就相当于语文里的作文。无论是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都会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得到体现,文言文翻译的赋分增加到10分,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我让学生把文言文笔译出来,在翻译时注意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但当我检查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翻译。我敢肯定,倒不是他们不配合,而是他们不具备这种习惯和意识,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前,我就知道,在文科的学习上,学生不善于动笔,甚至不愿意动笔,已是痼疾了。不仅文言文翻译不动笔,诗歌鉴赏亦是如此,大概看一下,然后把答题的思路或内容在脑子里过一下,就算完成了。真正在考场上需要动笔,需要完成这道题目时,就感到很棘手,先前脑子里大过一遍的做法似乎不起作用了。同样,文言文翻译,如果只满足于对大意的理解,好象也没什么难处,而一旦需要句句翻译、字字落实时,才发现居然有那么多障碍,甚至根本翻译不下来。

  总之,学习要有方法,得当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方法的学习,是盲目的、低效的,对于任何一门课,都是这样。前几天我学开车,在倒桩移库时,不是檫就是碰,非常狼狈。后来师傅告诉我要领,在什么位置盯哪个点,在哪个点上怎么转方向盘,一下子就变得容易了,这就是方法的效果。所以,在学习上一定要重视方法,运用方法,一旦你能变成方法的主人,学习就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