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凭栏-文学
宋凭栏-文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26
  • 关注人气:58,7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  言

(2012-10-19 11:57:29)
标签:

文化

莫言

中国

《白鹿原》

苦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O宋凭栏

      记得很早的时候,就看到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看其影视作品都是受小说的影响。
     说起影视改编小说,我至今很遗憾,我不该看电视剧《红楼梦》。它的出现,破坏了我心中那个贾宝玉,林黛玉......等等人的形象。所以,当我看到《亮剑》热播时,我庆幸自己先看到的小说,而且还不自量力地对一个喜欢军事的同事讲,这部小说一定会被改变成影视,且一定会获大奖。果然命中。我为此小小得意了一回。
      的确,好的影视剧,其实脚本很少不是小说演化而来的。而且大多数改编的都不成功,或者说不尽人意。为何?我一直认为,影视作品的格调和品位,其受众面,根本不能与原著作品相比。能够喜欢纯文学小说的人,很少去追求那种浅薄的刺激。这在我读了2遍的《白鹿原》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受到诟病的事情上再一次得到验证。
      转入正题。
     莫言老师获奖了。实至名归,而且莫言老师说不会移民。这就比那个靠并不厚实的小说《灵山》得奖的高作家强多了。说实话,我看过《灵山》,是很多人对我质疑作家的民族性选择有不当之后,我为了真实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到底如何而读的,而且,基本没出我的预料。《灵山》不配成为中国得奖的作品。里面的文学意境并未真实反映中华文化的博大和人民的苦难,不过是为了取悦西方价值观念的一种浅薄的作品。他的讲话我也认真听了几遍,他的实际行为基本都违背了自己所讲的理念。这叫我很疑惑。
     看来,说和做很难走到统一。这一点,在莫言老师身上也有类似的情况。面对多方质疑,莫言老师也耐不住解释了很多。其实,在我看来,如果他不认可你,再多说一万句也不会得到对方的理解。就像我无法理解高作家所说的不参与政治,其实早就被西方当作反对中国政权的符号一样。
     莫言老师的作品,我读了一些,能找到的我都读了,奇怪的是,获奖的作品《蛙》我没看。不是不想看,而是他的这种形式我无法进入一种痛快的阅读。语言是小说的重要载体,如果不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再好的作品也会被束之高阁。因此我比较赞同谈歌老师的那句话,小说要写的有趣,之后再融进思想,政治,人性........其实也不是直白地融进。只要你看完了小说,里面很多细节就会让你不自觉地被深深得感染。我昨为一个男人,很多时候在阅读小说时会泪流满面,原始的情感是无法控制的。这不是啥害羞的事情。人性的良善情结,有时候就是这样慢慢的走进了心灵深处。
     再说 莫言词的意思,其实大家都懂,就是不说话。很多人都讲过,作家真是不靠讲话的,是靠作品。因为作家一旦说话,大多时候就会与作品阐释的理念有所偏差,而被不坏好意或者心存嫉妒的人找到攻击的靶子。也许就像我这样对高作家那样总是诟病他为何选择逃避。
      我也许看不惯一个作家面对人民的痛苦选择远离人民的环境,在西方的羽翼下假惺惺地说着人性的话题。面对痛苦,我为何赞同一个党,因为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争得解放的人,才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如果没有一种牺牲,却要人民爱戴的,无论是政党还是个人,包括一个作家,都是一种值得怀疑的事情。
     莫言获奖,我从心中钦佩,也会送上祝福。因为首先不是他的人感染了我,而是他的作品叫我感受到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应该做的事情。虽然他的作品被一些人诟病,比如说粗俗等,其实比他粗俗的作品很多。我看的是他针对社会上的丑恶,选择了怎样的反击方式。而且并不会躲到天涯海角,在一个不被压力能控制的地方。没有压力之处,那种呼喊是虚伪的,不真实的。就像我明天也到了海外,我也可以高喊一种口号,去迎合某种势力,而不必担心被抓一样。但这样做不是我所认可为英雄的选择。英雄面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苦难,应该选择一种与这些苦难中的人一同承受,且不仅仅是“莫言”,而是用文学语言来反抗苦难形成的根源。而且,并不是对宗旨的否定,这也是我佩服莫言老师的一种因素。因为宗旨和个人行为有时候会出现一种脱节。这不是宗旨的错,而是一些人忘记了宗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作家的责任就是用文学的力量来纠正一些人的错误意识,不是用偏激的方式,而是用人性的力量。毕竟,人性的理想是向善的才好。
      当然,这需要一些时间。而有些人等不及,总想拔苗助长。
      莫言老师的文学,是一种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种方式。当然,我不是指他的文学的模式,而是面对身边大众的苦难之时,一个作家的良心驱使他如何去做,去试图改变人生。如果单纯选择逃避苦难的坏境,再发表一些不痛不痒的作品和讲话,我觉得,身处在苦难之境的人民会相信这个作家的人性纯真吗?苦难是需要作家一同承受的,既然你不能承受,那就不要标榜为人民代言。
     反正我不信!
     没有压力的漂亮话谁都会讲,因为没有危险。而无时不刻都在此种环境中的莫言老师,对社会上的丑恶的反击,应该在文学界都能知道。因为他毕竟以前被批评和批判过。文学的人性如何能做到与作家的身心一致,莫言老师和高作家的行为,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值得各位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从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种值得深思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