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邦的诡秘人生》83程步研究原创 |
分类: 《真刘邦》 |
《史记》有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表格自上而下共有九行。头三行记载的是高祖刘邦时事,往下各行分别是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建元至后元事。最末一行标有“侯第”字样。“第”字有名次,宅第等意思。由于“侯第”下每格大多标有数字,因此多被认为是功臣的排位。
问题来了,“侯第”里的数字,是刘邦封赏功臣时的排名,还是后人作者妄定?答案是:非刘邦封赏功臣时的排名,而是后人作者妄定。
笔者曾属文言道,读书有三个阶段,求知、求真、求道。第一阶段“求知”,看了几页书,新知入眼,就容易沾沾自喜,把书中的文字一概而论都当了真。但是把书多读几遍,便会生出疑问来:书中的文字是都真的吗?为什么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就上了一级台阶,到了“求真”阶段了。
把《侯第》求求真,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事情是,《高祖功臣侯年表》不是刘邦在世时册封功臣留下来的东西,因为里面还记载了孝惠之后几代皇帝的册封,因此,可以确定,这个表格是后人所作。因此,也就有必要对“侯第”较真辨伪。
刘邦封赏功臣,第一批六年十二月封了10人,曹参第一,陈平第九。可是在“侯第”中,陈平却位列47。如果“侯第”就是刘邦认定的排名,这怎么操作?刘邦这是闲着没事在玩数字游戏吗?噢,陈平,第一批寡人先封你,但是你仅排位47,前面还有三十几位,封谁寡人还没想好,先空着。会有这样的事情吗?当然不会有。
封赏功臣为诸侯自然要登录在册,誊以绢帛,藏于府库。怎么写?曹参在“侯第”中排位第二,这还好办,前面空几行,等寡人封了第一,再填进去。陈平就麻烦了,47位,前面得空三十余位,怎么算行,空多少合适?每个人的功劳多寡不一,有点人十几字记载功绩足够,有的却要写上好几行,怎么才能空得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填满了?
按照“侯第”里的排位,六年十二月封了10人中,曹参第2,陈平第47。曹参之后陈平之前还有七个人,高祖一栏的前后顺序是二肃侯靳歙,三定侯王吸,四文侯夏侯婴,五景侯傅宽,六壮侯吕殴,七敬侯薛欧,八壮侯陈濞。可是他们在“侯第”中排位却分别是二肃侯靳歙11,三定侯王吸14,四文侯夏侯婴8,五景侯傅宽10,六壮侯吕殴28,七敬侯薛欧15,八壮侯陈濞19。这就奇怪了。既然是同时封的,若高祖一栏里的列名顺序不是刘邦御定的座次,“侯第”才是,那为何高祖一栏里,要将“侯第”排位14的定侯王吸,排在“侯第”第8的文侯夏侯婴的前面?第28壮侯吕殴后面,却是排位15的敬侯薛欧,和排位19的壮侯陈濞?岂不应该在高祖一栏里,就将他们的位置按照“侯第”的排位顺过来?亦或是干脆,理应,在高祖一栏里,就照着“侯第”的排名写录,正文里自有受封的日期,这样岂不更加的清晰合理?何如叫读者在两个顺序中,找起来费劲,读起来无所适从?
还有搞笑的,举个例子比如尊侯周緤。此人是六年八月封的尊侯,可是在“侯第”中排位却高居21,远在在陈平之上。刘邦在汉六年十二月封赏了曹参、陈平等10个功臣后,分别又在六年正月封了19人,六年三月封了10人,六年四月封了3人,六年六月封了4人,六年七月封了9人,六年八月封了11人,周蝶就是第七批六年八月封的侯。搞笑的是,前面六批五十余功臣都给这个周蝶留着位子,每次刘邦都下旨,把那21位给寡人留着,寡人要封一个人,封谁寡人还没想好,或者想好了寡人就是不封,但是21位的座次交椅得留着,胆敢抗旨,或者搞错了,杀无赦。会有这样的事情吗?自然是不会有了。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明白,所谓“侯第”的排名,是后人弄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就出自司马迁之手。司马迁不敢改他父亲司马谈抄录下来的典籍史料,可是又对刘邦的排名不满,不理解,于是就搞了这么个“侯第”以成一家之言。这就如同“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中,在“侯第”一栏引了许多前人的排位一样。比如《索引》姚氏有个排名,《集解》《汉书音义》有个排名,《楚汉春秋》也有个排名。所有这些,都是后世好事之人闲着没事,表表自己的好恶而已。就如同《水浒传》有人不同意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排名,也搞出个自己的排名一样,看看可以,不能当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