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免费开放图书馆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感谢新浪博客编辑推荐本文至博客首页
http://s9/middle/5ffd912eh9c24e9365ac8&690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才算名副其实
□吴若愚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记者周玮)记者10日获悉,文化部、财政部日前出台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看了这个消息,真可谓振奋人心,欢欣鼓舞。按字面解释,称为公共的东西都应该是每个中国公民人人有份,共同使用的。可是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中国真正称得上公共的东西,除了公共厕所名副其实外,几乎别无他物。就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等级制度所造成。在很多人的眼里,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都应该是学富五车的教授,大学生,机关干部们出没的地方。而工人农民,劳动作业者,即使走到图书馆门口也会自惭形秽,望而却步。如果进入,别人也会投来异样的目光。久而久之图书馆也就成为一部分人的专属场所,而其他人便被拒之门外了。
对于开放公共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已经走在全国图书馆的前面,从2003年就全面免费开放了。这个图书馆的开放不限人的身份,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看书。杭州图书馆馆长说:“这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们常常会困惑,很多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放到很多人的思维意识里,竟然会变得不可理喻。就像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管之类的公共设施,本来建立之初就已经定位为“公共”,可是,建成使用时却往往变成一部分人的专属领地。由于一部分人的特权思想和大部分人的自惭形秽,本来人人有份的东西变成小部分人特有的潜规则。而主管这些公共领域的上级机关和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潜规则的发生正在悄悄改变着这个社会的大众思维。包括政府在内的上级主管部门也默认了这种不便言说的潜规则,于是就产生了这些设施只为一部分人服务的模糊概念,最终导致长时间不能做到完全开放。
从全面开放公共图书馆一事来看,在中国任何称为公共的东西,公众都不一定能够得到公共使用和共同分享,如果要达到真正的公共使用和共同分享,国民还需要提高公共意识,也需要一大批具有公共意识的人来管理公共领域,否则,中国的公共便不能名副其实。
虽然完全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比起杭州稍完一些,但我们却要为这一好消息拍手称快,因为我们看到了希望。当然,中国的公共领域远不止这些,还有待免费开放和共同分享,我们正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