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宏村淘灯

(2012-08-16 10:58:56)
标签:

省油灯

宏村

邛窑

休闲

分类: 随感

http://s2/bmiddle/5ffae2d3gc75946e66547&690           清代酱釉莲瓣纹双流盏托省油灯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和脚下山泉流淌的小溪前行,逆流而上,路很窄,有些凹凸不平,一路观赏宏村古村落“牛胃”、“牛肠”形制的建筑格局,马头墙、青瓦、粉墙徽派建筑的神韵尽显无余。从“牛胃”边上的祠堂出来,拐入一条小巷,迎面看见一家小店,立刻吸引了我。这是8月11日的下午,也是台风海葵到来的前一日。

   
店面不大,矗立在两条青石板街交汇的拐角上。依稀记得,几年前和朋友一道来过,那时店里满是瓷器、雕花木板、杂件等古玩,琳琅满目,价格也合理,同行的朋友还买了一件老东西。

   
迈入店铺,里面空荡荡的,阴暗的角落处老板娘在嘿嘿地笑,有点令人心里发慌。

 
  
我好生奇怪:刚迈进店门,我哪点值得她那么笑呢?定睛一看,她在看电脑,一定是很吸引人的连续剧。用眼扫了一圈,没什么感兴趣的,不免感慨,这两年的东西实在太少了,除了假货就是假货,连日来一路看到的几乎没几件真东西,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标榜仁义礼智信的国度,何以到处假货泛滥,礼仪诚信都哪里去了?

   
瞄到柜子上放着一盏老油灯,满是灰尘。我若无其事地问脸上还存在笑容的老板娘:

  
“这是什么东西?”

  
“我也不知道。”老板娘光顾看连续剧,简单地回应了一句。

  
“多少钱?”

   
她报个价,我还。她说要问问老公。

  
“你老公呢?”

  
“下乡收东西去了。”

  
“快点,我等着走呢。”此刻
,催促是对我有利的一种方式。

   
拨通手机,她用当地话交谈几句,然后转过身来,面对着我。根据情形判断,那头应该是答应了。

    
“能不能再加点?”

     “连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加?”此时需要一些小刁难。

   
“我老公说了,收来时就这个价。”虽然不信,但我心理还是产生一丝欣慰。

   
赶回家,洗去油灯上的附质,仔细端详,又请教同好朋友把脉分析,有了如下认识:油灯应为“清代酱釉莲瓣纹双流盏托省油灯”。
从造型上看,灯壶有托盏,器型饱满,上有莲瓣纹装饰,顶部的敞口设计成古钱的样式,寓意日日进钱,吉祥如意。盏托既可接双流灯捻流淌下的油滴,又可以灌水,冷却灯壶中菜油的温度,达到省油的目的。若是双流同时点燃,定比一般的灯亮许多。顶部一个小钮,可以悬挂,为灯盏又增添了一个摆放之外的功能。物件器型完整,造型古朴,设计巧妙,可算是油灯中之精品。

   
此灯应该是省油灯,这类灯盏自唐代邛窑创烧发展以来,经历几百年发展后,其他窑口创烧的具有阶段性代表作。最初的省油灯为碟状,双层内壁灌水,敞口,扁平,形制古朴,或内有小柄,盛放油量有限,内胆的注水层灌水相当麻烦。到了后来,省油灯发展为油壶型,盛油量加大,灌水也改变了灯臂小孔所带来的不便,改为由灯壶和盏托胎坯粘连烧制而成,敞开灌水,更加容易,省油效果相差无几。

   
省油灯是中国古灯文化中形制最特别,也最富有创意的一个发明创造,也是我们祖先在节能领域的一项发明,自唐代出现后,到宋代被广泛使用,从邛窑发展到福建窑、景德镇窑、龙泉窑,以及北方诸窑口。

  
省油灯深受古人的喜爱,宋代大词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有这样描述:“盖夹(层)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

   
关于省油灯,还有一句广为流行的话,说到某某人难相处,人们常用“不是省油灯”来形容。此语最初是将灯和两性联系起来有关。民间有关于哪个人在两性问题上不检点,做偷鸡摸狗的事,便被说成“不是省油灯”。至于为什么将此行为比喻成灯中的上品,无从考证。但我想,此话大致应该是出现在省油灯广为流行的宋代,因为人们偏好,将那种偷偷摸摸的事,与省油灯若隐若现的灯光相联系在一起,省油灯受人喜爱,那么便将不好的事情,运用一种简单的排除法,说成“不是”了。

   
民间将灯与性联系起来是有传统的,从灯的造型和命名上便可看出,民间有“寡妇灯”的命名,还有仿男性器官制作的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是省油灯”这句话已经演变成寓意更广,使用范围更大的一句用语,像做坏事、令人操心、超出常规做法、心怀鬼胎等很多现象,都在引用这句话,相当广泛。

   
在游人如织、具有800余年历史的黟县宏村古村落,淘到一盏清代的省油灯,总算是一件幸事。但按我的理解,它不一定是这里的灯具,现在物品的流动性很大,店内的器物走马灯似的在替换,商人能赚钱,周转越快越好。古村落开放多年,村民也不可能将自己祖传的家当拿出来卖,况且怎么能如此巧合被我碰见呢?

   
尽管我希望是这里出产的老物件。如是,那也如同它的古村落包容体一样,也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那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可惜,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信仰的力量
后一篇:前尘旧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