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郎织女鹊桥会
8月26日,也就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有关专家解释说,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牛郎”与“织女”相会之时。
据说西周时齐地,也就是今山东一带,有一贫苦人家,父母早丧。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外出牧牛,人们都称他为“牛郎”。
牛郎渐渐长大,嫂子怕他争了家产,逐他与黄牛到荒山下结茅而居。牛郎一面垦荒,一面哭泣,泪珠点点滴滴落地,长出了朵朵艳丽的牵牛花。继而,粉蝶翩翩飞舞,小鸟在枝头碉啾和鸣,田地里长出了茂盛的庄稼。
这一切都和神奇的黄牛有关。黄牛来历不凡,是触犯天条被谪人间的太白金星。太白星本来到人间受苦赎罪,有幸赶上牛郎这样善良主人,与自己同吃同住,还不让自己干累活。牛郎虽穷,但从不亏待黄牛,仅有的粮食都是和黄牛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太白星不知如何报答牛郎,每日辛劳耕作外,就是挖空心思为牛郎成就一段美满姻缘。
一天,太白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要到人间沐浴。于是托梦给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明前到天女湖畔,趁仙女们戏水之机,取一件仙女挂在树上的五彩衣衫。只要取后不回头的跑回家来,定会娶得最美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将信将疑,按梦境所示,翻山越岭,天亮前赶到天女湖畔。在晓雾弥漫中,真的有七个绝色美女在湖中嬉戏,个个腹若凝脂,云鬓花颜,仪态万千,不觉心神荡漾;牛郎没有乱掉分寸,继续按梦中所示抱起矮树上一件五彩衣衫,头也不回的飞奔而到家,将彩衣臧于枕下。
当天夜里,仙女赶来向牛郎索要仙衣。赤身露体的仙女敲开牛郎的柴扉,哭述自己无法返回天庭,牛郎毫不犹豫的将仙衣交于仙女。在微明的灯影里,一个是诚实憨厚,壮硕俊朗的少年农夫,一个是美艳如花,柔情似水的仙女,四目相接,竟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定下终身。
从此,牛郎和仙女男耕、女织,夫挑水、妻浇园,彼此恩爱,无微不至。牛郎充分享受仙女的美丽体帖,仙女亨尽了牛郎的关爱及人伦之情。时光荏苒,眨眼三年,仙女为牛郎生下一男一女,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黄牛也已终老而死,返回天庭。牛郎舍不得老黄牛,将它的角挂在墙上,思念自己的故友。
仙女实际是天上的织女,在天上专司编织云霞。织女私自下凡的事终于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将把织女拘回宫里施以酷刑,让她日夜编织五彩云霞。
牛郎对织女朝思暮想,以泪洗面,品尽了相思的滋味!小儿女天天哭着要妈妈,牛郎肝肠寸断,对着牛角哭述着睡着了。当晚,牛郎梦到黄牛化作了萝筐,带牛郎父子去找美丽的织女。梦醒时,牛角自己掉落地上,两只牛角真的变成扁担箩筐。牛郎把孩子放入箩筐,挑起就走。清风吹过,箩筐便长了翅膀,平地飞升,腾云驾雾,风驰电掣般地飘飞在霄汉之中。
瞬间,牛郎看到织女就在眼前,伸手去抓心爱的妻子。不曾想,这一切被王母娘娘发现,王母拔下头上金钗,在二人间划出一条白练。立刻一条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地银河阻隔于牛郎织女之间。而从此牛郎织女一个河东,一个河西,遥遥相视,无论如何努力也逾越不到对方一边。
就这样,牛郎织女奋斗了上千年。鹊鸟被牛郎织女情真感动,每年夏秋之交,趁银河风平浪静之,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崔嵬河婉转,织女牵牛夜相见”,七夕当日,鹊鸟明显减少,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据说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阿童木对于各种版本的传说还能说出不少。儿时,七夕之夜,酷暑难耐,街头巷尾纳凉的人们总要指点着牛郎织女星相会于银河之处,诠释那动人的传说。不时有好事的孩子主动到瓜棚秧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私语,掺杂了自己的想象,兴奋的向大人汇报听到的内容。其实那只是蚊虫在头顶飞舞,嗡嗡声若有若无,和闺中密语无异。孩子们头上被咬的尽是疙瘩,仍乐此不疲。虽然没有哪个孩子真正破译私语的内容,大人们也明白是骗孩子的小游戏,但窃听工作仍年年继续。
阿童木说,牛郎织女打破时空、阶层所限结为夫妻,成为千古相传的佳话,令人神往。是牛郎对黄牛的互爱成就了人仙奇缘;是牛郎与织女的恩爱汇聚了天河也无法隔断的力量;是牛郎与织女的真爱感动鹊鸟,成就了年年不断的鹊桥盛会。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夫妻和睦相处、不弃不离、从一而终的美好爱情观和"敢爱就有可能"的互爱观及人生态度。
阴历七月初七,浓缩为中国情人的节日!
本文:部分文字改编自网络,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