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粥的养生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长的厉史,自古延续至今。它不仅是大众十分熟悉的日常膳食,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又有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
粥,过去又称糜、糊、鳣等,常以五谷杂粮为原材料,加水经慢火熬煮而成,质感糜烂、柔和,容易消化吸收。而五谷杂粮各式各样,实惠、健康,最具代表性的是粳米,其味甘平,有补中和胃,平和五脏的作用。其它如小米、黑米、红米、糯米、薏米仁等粮食也是经常煮粥的原材料之一。古人认为人体精与气也是从米变化而来,故字从米。
淡味养生
粥为淡味食品,性和中,味淡薄而益胃气。从“象”上看,土亦为无味,两者类同,,
同气相求,故淡味食品合乎脾胃之性,有利于脾胃。
吃粥治病
《调粥饮食辩》盛赞“粥”为“行气通肠,利水消胀”之第一物,还称其“养脾胃,生津液,利小便,消胀满,调中健脾,除烦止渴,利隔益气,推陈致新万症皆宜”。医家十分认同粥疗的治病作用,认为粥与药配合,使粥的调养作用和药物的治疗功效结合从而发挥双重的治疗作用。
众多医学
著作也有记载“粥”与“药”结合治病的粥方。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五痔下血不止黄芪粥方”“治小儿呕吐心烦、热渴,芦根粥方”“治骨蒸烦热咳嗽杏仁粥方”。《一见能医》曰:“老年气虚,产后血少大便噪结者,麻仁粥治之。”从以上可见药粥适合治疗多种慢性病,而且对老人、小儿和产妇病等有重要养护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粥方结合长期慢性病患者的治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