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
幸福不仅在于jin地享受爱情的欢乐,而且还在于精神上有着高度的和谐 。
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也不屑于在人类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次等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一个民族若是丧失了这种信念,它就不再是一个民族了。
有时常听见形容人“野兽般”地残忍,其实这对野兽很不公平,也很委屈;野兽从来不会像人那样残忍,那样巧妙地、艺术化地残忍。——《卡拉马佐夫兄弟》
世界宣告了自由,特别是在最近时代,但是在他们的自由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只有奴役和自杀。因为世界说:“你有了需要,就应该让它满足,因为你跟富贵的人们有同等的权利。你不必怕满足需要,甚至使需要不断增长。”这就是目前世界的新信条。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自由。但是这种使需要不断增长的权利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富人方面是孤立和精神的自杀,穷人方面是嫉妒和残杀,因为只给了权利,却还有指出满足需要的方法。——《卡拉马佐夫兄弟》
为人类服务的思想,人类博爱和团结的思想,在世上愈来愈销声匿迹,甚至被人嘲笑,因为既然一个人已习惯于满足自己想出来的无数需要,那还怎么能叫他放弃自己的习惯,这样一个身不由主的人又能走向何处?他既已孤身独处,人类的整体与他又有什么相干。结果是:财物积得越多,快乐却变得越少。——《卡拉马佐夫史弟》
他们开头哭泣,后来就习惯了。人是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罪与罚》
野蛮的偏见是十分根深蒂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由于爱人类而扑上去搂住一切人的颈脖,看见人家流下感动的泪水而心软——那不过是一种时髦。
凡是对尼古拉·谢尔盖奇的为人多少有点了解的人,对所有那些对他的诽谤是一句也不会相信的;不过实际上却像通常那样,大家都在奔走相告,信口雌黄,摇头汉息,而且坚决地谴责他。——《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流言蜚语是无所不在的,否则世界便不成其为世界,千千万万的人会闲得发慌而像苍蝇一般大批大批死去。——《小英雄》
上帝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所产生的疼痛。谁能战胜疼痛和恐惧,他自己就会成为上帝。
——《群魔》
金钱当然是一种专横跋扈的权力。——《少年》
残暴是一种习惯,它不断地发展,最后发展成一种病态。——《死屋手记》
血与权令人陶醉,使人变得冷酷无情,腐化堕落。——《死屋手记》
权力只给予敢于俯身去拾取的人。——《罪与罚》
将军夫人的身份使她变得更加愚蠢,更加傲慢。——《庄院风波》
在上流社会里,你多久也不会看到偏见绝迹。——《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所有可尊敬的人们最欣然地谈论的是什么呢?回答是——谈论他们自己。——《地下室手记》
在上流社会里,是不允许有个性的。——《孪生兄弟》
爱管闲事的人是不打瞌睡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他确实有些嘴尖舌快,傲慢自大。鸟儿虽小,爪儿却尖。——《死屋手记》
有些人像饿虎一样舔人的鲜血。——《死屋手记》
如果一个人的兽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胜过了他的其他特性,这个人自然就会变成一个可怕的怪物。——《死屋手记》
他的文化表现在讲究的衣裳,清洁的胸衣和刷得锃亮的皮靴上。——《卡拉马佐夫兄弟》
老百姓中间有一种沉默无言,逆来顺受的忧愁,它深藏内心,毫不显露,但也有一种难忍难熬的忧愁,它一旦流泪发作出来以后,便转入了哭诉。女人们尤其是这样。它并不比沉默的忧愁轻松。哭诉所能给人的慰藉,只能是更痛苦的撕裂心胸。这类的忧愁甚至不希望慰藉,它正是以无法慰藉之感来作自己的滋养料。哭诉只不过是一种不断地刺激创伤的需要罢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一个有教养的人有时却表现得十分野蛮和厚颜无耻,使你感到厌恶。——《死屋手记》
我这个人就像一团和好的面那样随和而柔软。——《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可以感到狡黠的冷笑像一条蛇在她的每一句话中游动,躲藏,然而透过她的笑影却能听见哭声。——《女房东》
孤寂的生活造成了炽热的性情。——《白痴》
在国外不管住在哪里……我都感到好像我成了割离母体的一片肉。——《陀思妥耶夫斯基》
要使自己的灵魂,从卑贱走向崇高,就应当永远投身于古老的大地母亲的怀抱。——《卡拉马佐夫兄弟》
一个贵族一旦主张民主,他就令人神往了!——《群魔》
大概真理永远处于中间状态,那就是,在一种情况下是神圣的真理,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是谎言。——《少年》
不用锁门的人不是很幸福吗?——《罪与罚》
确实,无论在什么样环境里,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我国人民中间总是有而且将来还会有这么一些奇怪的人,他们安守本分,而且往往一点儿也不懒惰,但他们命中注定一辈子要受穷。他们总是孑然一身,一贫如洗,邋遢不堪,看来他们好像总是受欺压而又不敢反抗,总是被折磨得抑郁不欢,而且总是依靠某一个人。——《死屋手记》
给饥饿的人类运送粮食的滚滚车轮也许比精神安宁更好。——《白痴》
他们在旗帜上写着:先给食物,然后再问道德。——《宗教大法官》
有钱人是不喜欢穷人抱怨自己苦命的……贫穷总叫这些人讨厌,莫非穷人饥饿的呻吟害得有钱人睡不好觉?——《穷人》
富人添牛崽,穷汉多小孩。——《庄院风波》
这个可敬的和对社会最有益的公民,决不会给您钱,因为,请问,他为什么要给钱?……出于同情吗?……同情甚至为科学所不许,在创立了政治经济学的英国就是这样。——《罪与罚》
金钱在他的衣袋里叮当一响,他便得到了一半安慰。——《死屋手记》
犯罪是对社会组织的不正常现象的抗议。——《罪与罚》
囚禁制度只能达到虚伪的、骗人的和表面的目的。它吮吸着人的生命之液,摧残、惊吓着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衰弱枯竭,然后把这个精神上已枯萎成木乃伊的半疯的人,捧出来当作感化和忏悔的典范。——《死屋手记》
有的人尽管没有杀过人,但却比另一个因六次杀人而被捕入狱的人更为可怕。——《死屋手记》
我们囚犯们也像全体俄国人民一样,为了一句悦耳的话,往往会把所有的痛苦都抛诸脑后。——《死屋手记》
有时常听见形容人“野兽般”地残忍,其实这对野兽很不公平,也很委屈;野兽从来不会像人那样残忍,那样巧妙地、艺术化地残忍。——《卡拉马佐夫兄弟》
既然人是照了自己的模子创造出了上帝的,那么你的上帝还能好到哪里去?——《卡拉马佐夫兄弟》
公开真相是普遍的,崇高的,造福于人的权利。——白痴
要知道,人们所企求的东西总是多于他们所能得到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任何人都永远不可能完全具备正直和谦逊的美德。——《被欺凌与侮辱的》
人类的欲望居然如此多种多样,千奇百怪。——《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哪怕是最堕落的人身上也可能还保留着最高尚的人性。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有一条色欲的虫子在兴风作浪,使人动摇于上帝和魔鬼之间。——《陀思妥耶夫斯基》
谁最会哄骗自己,谁才能生活得最快乐。——《罪与罚》
那些漫长无聊的日子都十分单调乏味,就像雨后屋檐下的滴水声一样。——《死屋手记》
要真的每分钟都“精打细算”,日子是没法过的。不知为什么,反正没法过。
有思想,也有忧伤和理想,——这才是生活。——《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生活是美好的,是快乐的。每一桩小事,每一个目标、每一件小东西、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多少幸福!——《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们在一切事情上都凭习惯,习惯是主要的动力。
你瞧那匹马,站在人身边的巨大的畜生,或是那头低头沉思的牛,它替人做工,养活着人。你瞧瞧它们的脸庞,对于时常无情地痛打它们的人类是多么温顺,多么依恋,它们的脸上是多么地不怀恶意,多么地信任,多么地美丽。甚至想想都觉得感动;他们是没有任何罪孽的,因为一切都是崇高,除了人类以外一切都没有罪孽。——《卡拉马佐夫兄弟》
在受苦中会产生一种理想。——《罪与罚》
精神上的贫乏比任何肉体上的痛苦都更加使人难以忍受。——《死屋手记》
谁比所有的人更胆大妄为,谁就比所有的人更正确!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罪与罚》
打一个软弱的人是可耻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这就是我的座右铭。——《庄院风波》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和道德都归结为一句话。应该从善避恶。——《少年》
我不能同镀金的邪恶和睦相相处!——《涅朵琦卡》
苦闷能把时间拉长一倍。——《女房东》
哥伦布感到幸福不是在他发现了美洲的时侯,而是在他将要发现美洲的时候。——《白痴》
从原谅和宽恕的过程本身会发现一种特殊的,非常精致的美。——《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谁给别人掘坑,那么他……自己就会掉进坑里。——《穷人》
我是进行剖析,而不是综合,也就是说,我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通过原子分析,探求整体的东西。——《给长兄的信》
艺术家应竭力追求自己作品的严谨与完美,并以这种独特方式为人类服务,使人类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从而完成自己对同时代人和子孙后代所负之使命。——《名人传记》
我在其中放进了我的灵魂,我的血和肉……我相信, 在我的小说中有许多可厌的东西和弱点,但是我相信——即使是宰了我!其中也有一些优美的东西,它们是从灵魂里倾泻出来的。——《中短篇小说》
我希望能允许我从事文学活动……我一向认为作家的称号是最崇高最值得赞美的称号。我确信只有在这条道路上我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用的人。——《书信》
谁能战胜痛苦和恐惧,他自己就能成为上帝。
要想在自己身上解放被束缚的人民性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全心令意地仇恨被得堡。
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关心俄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他称他们为俄罗斯历史上彼得堡时代的漂泊者。他要揭示这种漂泊的思想基础。分裂、背奔信念、漂泊、与现实不调和、志在未来、向往更好的、更加公道的生活——这是知识分子的特点。恰茨基的孤独.奥涅金和佩乔林的无根,都是知识分子现象的预兆表现。知识分子的队伍是从不同的社会阶层集合组成的,开始时贵族占有优势,后来则是平民知识分子居多。多余的人、忏悔的贵族以及后来的积极革命者一这就是实际存在的知识分子的不同成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独特之处是,对于他来说,自由不是人的权力,而是义务和责任自由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困难重重的。我把这个问题表述为、不是人要求上帝自由,而是上帝要求人自由,并且在这种自由中保持上帝般的尊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的世界中暴露了生活的最深刻的对立性、最美助对立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内心萌发革命精神的时候就对人产生了兴趣。他描写了人的两重性的存在主义的辩证法,痛苦不仅深刻地为人的本质所固有,而且是产生意识的唯一原因。痛苦抵消了恶。自由是人的最高尊严,人的神性的表现.它转变为任性。而任性又产生了恶。;恶是人内心深处的表现。陀思妥耶夫斯基打开了地下室:发现了隐蔽着的人,惕示了潜意识的深刻性。基于这种深刻性,人发出感叹,希望“按照自己愚蠢的愿望”生活、“二二得四”就是死亡的开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问题是自由问题,是任何时候都没有如此深刻地被提出来的形而上学问题。痛苦与自由联在一起。放弃自由似乎减轻了痛苦。自由与幸福之间存在着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到了恶的自由和强制性的善的两重性。
此刻我忆起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彼得堡的早晨恶浊、潮腻、雾气朦朦……迷天大雾中一个奇异的幻觉成百次地缠绕着我,挥之不去,雾仿佛就要飘散,飘向高空,而这个恶浊潮腻的城市是否也会与迷雾同行,一起升空烟飞云散呢?遗下的仍是从前的芬兰湾沼泽地,铜骑士骑在喘息不止,疲惫不堪的骏马上,矗立其中,仅仅成为一道风景?……瞧他们不住地急驰奔跑,来回折腾,可谁又能知道,这一切未必不是一个梦呢?也许有人会幡然醒转,这一切不过是某个人的幻觉,一切都将倏忽而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