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庸》选萃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动,人人都尊敬他,不必开口说话,人人都相信他。)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所作所为则违背中庸之道。
君子和而不流。(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叶茂,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无愧于心。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君子做人的道理,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而知著,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能,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倍者:背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须依据天下共遵的法则(道),修道要依据仁慈博爱。)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则分为三种。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当他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五伦与智仁勇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乎中庸的行为。)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与中庸思想相近的词语
“中立而不倚”(《中庸》),独立自主,不偏不倚,才是真正的强者。u
“过犹不及”(《论语》),过和不及效果都是一样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这是舜执政
“和而不同”(《论语》)。和谐相处又不盲从。u
“君子而时中”(《中庸》),君子随时执守中庸。u
“攻乎异端”(《论语》),批判异端邪说。u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