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心:相信并尊重孩子们强大的力量

标签:
育儿幼儿园学前教育仓桥物三幼教 |
分类: 先睹为快※新书速递 |
http://s12/bmiddle/001KXORhgy6Sr0Tl4g37b&690
仓桥物三(1882-1955)是日本幼教界儿童中心主义保育观的确立人,由于其思想对日本幼教的影响巨大,故在日本享有极高的威望,被誉为日本幼儿教育之父。凡研究日本幼儿教育的外国人一定都熟悉这个名字,因为仓桥先生的观点或言论在日本的幼教书籍中总是被高频率地引用。仓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在日本幼教的发展史上起到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他的地位可以说与中国的陈鹤琴先生相当。因此,了解中国幼儿教育的日本学者也将仓桥先生称之为“日本的陈鹤琴”。
《育儿之心》一书为首次引进出版,在本书中,仓桥物三基于孩子的鲜活现实,把自己对于孩子心灵的透彻理解向读者娓娓道来。他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孩子,把孩子精神层面的发展及其各种行为表现剖析得非常深刻。仓桥先生对孩子的思考和理解,为我国幼教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育儿之心
想要亲手抚育孩子,让其茁壮成长,这就是所谓的育儿之心。人世间就是有这样令人开心愉悦的事。那是个光明的世界,是个温暖的世界。抚育者与被抚育者,互相享受着他们之间的牵绊。
所谓的育儿之心,没有任何的强求,也没有一点勉强。它相信并尊重孩子们强大的力量,遵循其发育成长的规律,使其茁壮健康地成长。它不是工作,不是义务,是流露出的能让所有人感动的真情。
最深地流露出这种真情的是父母,其次是幼儿教育者。这真情植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植根于与孩子日日相互接触的生活中。想通过自己的抚养让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心,正是父母和教育者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育儿之心。
然而,育儿之心不只是成人单方面的抚育孩子,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成人也在培育自己。抚养孩子成长的父母既是培育孩子心灵的教育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自己心灵的教育者。育儿之心并不只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父母和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这本书并不是按照某种体系来写的,也不是遵循着某种理论来写的。而是通过接触了父母和孩子之后,将实际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而写成的真实感受。
根据时间和场合的不同,作者表达的方式也不拘一格。或思考,或讲述,或回答,有时也可能有一些说教。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作者不断地向父母与孩子学习而获得的感悟。
“置身于孩子之中”这一部分,是从最近五年来每个月所写下的感想中挑选出来的内容,并按一定的顺序整理而成的。虽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感悟,但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从孩子们的身上获得它们,作为作者,真可以说是最幸福的人了。
“母亲物语”、“研究孩子的习性”等,虽然都是用极其简单甚至令人发笑的琐碎的笔触来写的,但作者尝试着用生动的语言来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于儿童和教育最基本的理解和感悟。
谨想通过此书,与读者一起,交流分享愉快的育儿之心。每逢此刻,就感到无比幸福。
孩子们的心
无论是握着哪个孩子的手,无论是抚摸着哪个孩子的脸,唯一不变的是那肌肤的柔嫩。即使并不干净,但依然柔嫩。孩子们内心的肌肤纹理亦是如此。与孩子们相比,我们大人内心的肌肤纹理该有多么的粗糙。即使是通过自省而洗净,用道德去粉饰,以行动来掩饰,我们内心的纹理依然粗糙不堪。有时自省、道德和行动反而弄巧成拙,以至让人感到恐惧和害怕。
每一次握着孩子们柔软的双手,每一次抚摸着孩子们光滑的脸庞时,总是会想孩子会不会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粗糙和罪恶。
这一点,请孩子们原谅吧。让人害怕的是与孩子们心灵的接触,是我们粗糙的内心去触碰孩子们柔嫩的内心。
内疚之心
自以为已经尽全力了,但因为自己的不足,还有许多欠缺和做错的地方。
自以为已经尽全力了,但实际上总有许多松懈并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的话,是无法把事情做好的。越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越会介意对于自己尽力就可以做好的事,自己是否真的尽了全力。
看着孩子们很开心,我反而会觉得过意不去。如果他们对我道谢的话,我会觉得难为情。三月末的忙碌和热闹之后,我总会背着孩子们,独自内疚。
自责之心
猛然意识到,在孩子们的性格中找到的缺点,竟然好像完全是自己身上的缺点一样,不禁大吃一惊。这是很多父母都会有的感受。老师们面对班里的孩子,也肯定会有同样的感受吧。坏孩子都和自己好像呀,肯定有时也会这么觉得吧。
父母在斥责孩子时就好像在斥责自己一样。“你这个孩子啊……”听上去好像是在讲别人的事情。但是不久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最难受的还是自己。强迫孩子们坐在自己的面前,但最后会因痛苦而颤抖的正是父母自己。难道班级里的老师没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吗?
父母总会对孩子感到愧疚。老师肯定也一样吧。
受教育的教育者
教育是相互的。或许从有知识的人将自己会的东西传达给不会的人这一角度来说,教育是单方面的授予。但是,从人与人的相互交流来看,或许双方都是知识的授予者和被授予者。
在幼儿园,比起单方面的传授知识,或许互相接触交流的机会更多。而且这是和纯真善良的幼儿互相接触与交流。不得不说,或许我们从孩子们那里获得的东西更多。
作为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擅长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从这一点来看,应该是老师从孩子们身上获得更多的知识才对。
在幼儿园,老师更像是一个受教育者。幼儿园教育者不断地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因此,教育是相互的。
(摘选自《育儿之心》)
http://s2/small/001KXORhgy6Sr1eXrb3c1&690
《育儿之心》
[日]仓桥物三 著 郑洪倩等 译
2015年1月出版
9787567525658
32.00元
日本学前教育系列丛书
《育儿之心》
《幼儿园真谛》
《幼儿教育的原点》
《保育的灵魂》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