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页推荐
http://s16/middle/5ff74ad0t9ffbc505eaef&690
【民国小学生作文】春郊游记(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卢焯坡)“……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这是昨天上午9点,“南京周末”发到某网站的一条微博。截至昨晚6点,已被转发了2000多次,评论达到600余条,受到网友们的“青睐”。
看到那个时代一名小学生写的春游作文,再对比现在自己带着的高中生写的作文,真是不由得一阵阵脸红,一阵阵难过。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后代胜前辈应该是绝对正确的,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生写就的作文就远远没有民国时期学生的作文有味道、有灵性、有内容、有真情实感?两相对比,究竟羞辱了谁?又该引起谁的注意?
一、羞辱了语文老师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虽然不直接参与小学语文教学,但面对现在学生从小学一直患到高中甚至是大学的“作文病”,我们觉得是羞辱了“我们”,“我们”应该反思。
(1)为了自己教得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得高分,我们语文老师是否在“集体无意识”影响下大胆自创或拜师学艺得来一些“作文高分秘笈”,让学生按这些秘笈炮制自己的作文?
(2)不论是什么学段,不论是什么文体的文章,我们语文老师是否学生写一篇作文,我们相应地写一篇“下水作文”给学生示范?
(3)写作文是件苦差事,批作文阅作文更是件苦差事。我们语文老师是否在批阅作文时抱着一种“苦”的态度在写一些类似于“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优秀”等等套话评语,还是“因人而宜”“因篇而宜”“因文体而宜”地写一些灵动、有语言张力的评语?
(4)走向工作岗位尤其是工作多年后,我们语文老师是“读书不辍”“笔耕不辍”,还是除了课本、参考书、习题册外就再不读任何书了?在自己潜在地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又主动读了多少,写了多少?
二、羞辱了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常言讲,什么样的家庭就会熏陶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觉得羞辱了“父母”,“父母”应该反思。
(1)作为父母,我们是否在工作忙、压力大的托词下,宁愿“娱乐”也不愿意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感知生活?
(2)作为父母,我们是否在“集体无意识”影响下,也跟随着其它孩子的父母在“素质”着自己孩子的素质?在加大时间参加“奥数班”“外语提高班”“音乐修养班”等等,甚至在忙着参加各级电视台组织的适合不适合孩子们参加的各种选秀,而将孩子们郊游亲近大自然的时间无限压榨甚至彻底剥夺?
(3)作为父母,尤其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我们会不会因一个孩子郊游的“偶然”出事变成阻止自己孩子参加郊游的“必然”?
三、羞辱了社会
就像人不可能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绝大多数国人也是没办法从孩子一出去就让它离开我们这个社会的。我们觉得羞辱了社会,社会应该反思。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城市“框定”的人工草皮、假山越来越多了,纯天然的自由生长着的草地在城市中几乎看不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呼吸的是充满着汽车尾气的污浊空气,看到的是被栅栏围着的草地,旁边还插着一块小牌子“请勿践踏草坪”。虽然旁边就有一块“自然”,但孩子们感知自然、触摸自然的权利却被剥夺了。
(2)孩子们从懂事开始,就“被成人化”着,他们看到的是谁的爸爸开的车好,谁的妈妈住的房子大,谁的姐姐通过选秀成明星了,谁的姥姥是大官……快餐店、棋牌室、欢乐谷,那叫一个应有尽有。小孩子们浸泡在社会之缸内,难免会染上浮躁、急功近利等等的恶习,不能用心观察生活,不愿意用心去做费时费力见效还慢的事情,比如写作文,也是能够想到的。
在语文老师、父母、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下,几乎每个孩子的生活都差不太多。孩子们在没有活生生的生活素材的情况下,为了完成老师、父母的作业,只能“参考”别人也可能是“参考”别人得来的“好的习作”,如此几番过后,我们学生写出的作文大多数都是不用稍息就直接向右看齐了,给人千人一面、套话空话“横行”的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了,发现问题仅仅停留于抱怨是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的。我们呼吁,我们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父母、社会能够淡化一些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让孩子们多亲近一些自然,多感知一下生活,多读一些有字无字的书,少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少一些死板教条的模仿,少一些急功近利的速成。
校园圈子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