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重落差协凑出的共鸣曲——解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2010-03-31 21:23:12)
标签:

琵琶女

落差

知音

白居易

京都

文化

分类: 银瓶乍破——教学

四重落差协凑出的共鸣曲

——解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http://s16/middle/5ff74ad0t8318a8636b8f&690

    “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写的悼亡诗。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一联就形象地写出了白居易诗名之大及诗歌流传之广。
    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可以说《琵琶行》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为当时甚至以后的读者所喜欢。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可以说是为人们广为传诵,并被人们时常引用来抒发心中的情思。那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究竟说得是什么意思呢?
    一、天涯,相对京都而言,有僻远意。
   提到天涯,人们头脑中会冒出一个词“天涯海角”。天之涯,海之角,显然是相对中心而言的,有远离中心之意。唐王朝的中心无疑就是唐都长安,浔阳距京都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在当时那个交通不便利,路况不太好的时代,几千里不能不能人以僻远之远。
    二、沦落人,相对得意人而言。
   白居易被贬浔阳之前担任着太子左赞善大夫一职,虽属无实权的五品闲官,但毕竟是京官,时常可以和朋友诗酒唱和,并有丝竹管弦相伴,再加上当时白居易诗名满天下,不可谓不得意。而琵琶女在嫁作商人妇之前,也曾经是京都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的头牌歌妓,也不可谓不得意。
    由京都而到浔阳,由之前的京官才俊和头牌歌妓“沦落”到谪官和商妇,“同是天涯沦落人”,那么诗人和琵琶女有几重相同的落差感受呢?
    1、环境落差。
    2、身份落差。
    3、文化落差。
    4、情感落差。
    正是由于二人相似的环境落差、身份落差、文化落差才使得白居易和琵琶女产生了基于前三重相似落差感受的情感共鸣,也才使诗人听了琵琶女一无心一有意两次琵琶弹奏和一次自述身世后,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琵琶女是“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江州司马是“满纸正直言,一把辛酸泪。都去谏者痴,谁解其中味。”一个无心弹,一个无意听,在时空交错的节点上,有着环境、身份、文化、情感四重相似落差感受的他与她相遇了,共同的境遇让他们超越了男女、地位等等的差异,情感上达成了一种共鸣与认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洒下得不仅是对自己和琵琶相似遭遇的辛酸之泪、同情之泪,更是情感上共鸣的感怀之泪、悲愤之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段琵琶曲,两次自述言,四重落差协凑出的是一曲天涯沦落共鸣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