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亲!隔代亲?纠结ING......

标签:
育儿祖辈隔代教育利弊双赢杂谈 |
分类: 育儿心理 |
http://z.alimama.com/alimamal.php?i=mm_11789160_1434699_3503571&w=468&h=60&re=1440x900&sz=12&cg=6929634743c0744978ca76646e209bde&prk=94140841&cas=prk&cah=866&caw=1440&ccd=32&ctz=8&chl=4&cja=1&cpl=0&cmm=0&cf=10.0&u=http%3A%2F%2Fwww.cnyj.com.cn%2Fmyyr%2Fshow.asp%3Fid%3D24802%26Page%3D1&r=http%3A%2F%2Fwww.cnyj.com.cn%2Fmyyr%2Fshow.asp%3Fid%3D24802%26Page%3D4&sx=230&sy=441&cbw=1417&cbh=1487
一项在全国范围内调查“隔代教育”的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广州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北京多达70%。而且数据表明孩子越小,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由此引起的家庭矛盾也越多。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隔代教育,时下受到了较大范围的质疑。有人说,现阶段这种教育模式会影响未来中国人口的质量。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人们习惯把祖孙之间的亲密关系称为“隔代亲”。其实,隔代教育是个时间跨度较宽泛的词。在我们传统的家庭中,0~3岁甚至到学龄前主要属于养育范畴,这一时期正是为孩子成长发育的各种心理生理指标——即所谓德智体打基础的时候。此刻,传统的“隔代亲”养育方式下出现的误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我们不妨看看最典型的小例子:
现在每天接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有许多是家里的老年人。偶尔看到一两张年轻的面孔,多半是家中的保姆。我国之所以隔代教育现象这么普遍,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http://z.alimama.com/alimamal.php?i=mm_11789160_1434699_3503571&w=468&h=60&re=1440x900&sz=12&cg=44dd67567b50840e51a6e1e066473ea5&prl=94144285&cas=prl&cah=866&caw=1440&ccd=32&ctz=8&chl=6&cja=1&cpl=0&cmm=0&cf=10.0&u=http%3A%2F%2Fwww.cnyj.com.cn%2Fmyyr%2Fshow.asp%3Fid%3D24802%26Page%3D3&r=http%3A%2F%2Fwww.cnyj.com.cn%2Fmyyr%2Fshow.asp%3Fid%3D24802%26Page%3D2&sx=230&sy=441&cbw=1417&cbh=1639
面对这一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幼儿的早期教育阶段,如何做才能既克服隔代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弊端,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又能够让年轻父母腾出精力更好地投入工作,打拼出一番事业呢?
一、认清隔代教育的弊端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对孩子一生来讲,个人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6岁。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就会对其身心发育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
♠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尤其是独生子女时,老人心理上更会有所顾忌——万一有差错闪失,怕对不起子女,怕其责怪。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孩子犯了错误不及时纠正,甚至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饭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
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对孩子一生来讲,个人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6岁。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就会对其身心发育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
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尤其是独生子女时,老人心理上更会有所顾忌——万一有差错闪失,怕对不起子女,怕其责怪。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孩子犯了错误不及时纠正,甚至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饭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
年轻的父母一定要铭记: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既不要图省事,孩子一生下来就甩给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惯坏了孩子,拒绝老人带孩子,割断祖孙之间的亲情。不论是与老人同住,还是暂时把孩子寄养在老人家中,我们都要注意和老人协调关系,一切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解决矛盾纠纷,争取隔代教育开创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