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是一种不良的性格特征,及早防止与纠正宝宝的“小气”行为,是父母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小气”宝宝都有哪些表现呢?
“小气”宝宝,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与学习用品等不愿借别人用”的常见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L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同情心;适应能力较差;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做事比较犹豫、多疑,缺乏果断性等等......
宝宝为什么会形成“小气”的性格特征呢?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周边的“小气”行为与不良教育的影响;
2.父母及家人过于溺爱宝宝,让其使养成了独食、独玩等不良行为习惯;
3.宝宝缺乏适度的交往,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很多,没有机会体验到与人分享的快乐;
4.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宝宝的一些要求不易得到满足;
等等......
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宝宝有“小气”的特征或趋势,我们应该怎样让“小气”宝宝--变-->“
大气”呢?怎样培养宝宝慷慨待人的品格呢?
J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对宝宝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作用,为其树立学习与模仿的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首先做到慷慨待人。例如愿意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能主动与别人分享好吃的食品,乐意把心爱物品转让给别人等。
J在宝宝熟悉的人群中寻找慷慨共事的榜样
让宝宝多与慷慨、大气的儿童或成人交往,他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宝宝便会不知不觉地学着别人的样子慷慨待人。同时利用电影、电视、童话、故事等文学中的慷慨形象教育、熏陶宝宝。在各种榜样行为影响下,宝宝便会逐渐产生慷慨待人的意识,为慷慨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J给宝宝提供体验分享行为的机会
慷慨待人的品格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为宝宝提供一些机会,让宝宝的分享行为得到练习。如买回的糖果不要全部留给宝宝吃,要让宝宝亲自把糖果分给家庭成员,与家人共同分享;玩耍时,引导宝宝把心爱的积木、玩具等分一些给小朋友玩。在这些练习中,父母应及时称赞宝宝的慷慨之举,使其得到快乐、满足的心理体验,促进他慷慨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在宝宝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家长还可以指导孩子相互交换玩具,在反复交换玩具的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明白礼尚往来的必要性与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对宝宝慷慨品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J鼓励孩子帮助困难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贫困者与受难者。家长应鼓励宝宝解囊相助。如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送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给受灾的地区或需钱治病的人们,也可以让宝宝帮助因难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轻其负担。孩子在反复领略助人的乐趣之后,就会把这种乐趣作为一种强烈的精神需要。从而学会去付出、去追求,最后形成稳固的慷慨待人的性格特征。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就“小气”的,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宝宝,相信每个孩子都将成为一个慷慨、包容、大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