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打人宝宝”全攻略
(2009-09-25 10:55:06)
标签:
育儿教育打人对策耐心引导杂谈 |
分类: 宝宝常见问题 |
一向乖巧的闹闹突然学会打人了,她总笑着跑到小朋友面前,然后用力拧人家的小脸蛋。经仔细观察发现,她喜欢谁,就爱拧谁的脸蛋。原来,闹闹有个小姑姑,每次见她总说“宝贝,我可喜欢你了”,然后拧一拧她的小脸蛋。时间久了,对闹闹就形成了一种信号:对方喜欢我,可以拧我的脸蛋,那我喜欢对方,也可以用同样方式表达。但是,成人用力很轻柔,小孩却把握不住力度,她越喜欢,拧得越使劲。
交往能力不是与生惧来,尤其是独生子女更需要依靠家长引导。因此我建议,一方面教孩子学会“你好”等问候及握手、拥抱的正确交往方式,另一方面避免用拍屁股、拧脸蛋等方式向孩子示爱,以免孩子模仿却控制不好力度而伤害他人。
刘女士对儿子管教一直很严格,连睡觉吃饭都要按时按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然而,她还是听说了一个坏消息:儿子成了幼儿园里的“小霸王”。这是为什么呢?
家教过严,导致孩子情感压抑、焦躁,可能促使他采取打人这种形式报复和发泄。尤其一些父母本身喜好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孩子不仅会模仿,还会认为“打”是一种很有效的交往手段,并应用到与他人的交往中。
另一方面,家长呵护过多,也可能导致孩子爱打人。家长太娇惯孩子,会助长他的“自我为中心”意识,一旦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大打出手。
对于家教太严的情况,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裕的玩耍、游戏时间。不要采取怒骂责打的方式,可采取限制法、讲道理等方式。同时,找出孩子做错事的原因,附上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对于呵护过多的情况,若发现孩子每次打人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家长一定要明确表示反对并坚持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陈女士正和朋友聊天,3岁多的女儿露露不时跑来捣乱,一会儿打一下这个阿姨的胳膊,一会儿拧一拧妈妈的手,直到陈女士大声呵斥才住手。
1岁半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开始形成,他们十分需要别人尤其是母亲的关注,而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采取破坏性的行为来吸引注意力。现在,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很短,玩的时候又得不停接工作电话,导致分散了陪孩子玩耍时的注意力,让孩子爱的缺失。
每天保证和孩子有独处时间,并且必须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同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他焦躁地期待得到大人关注时,千万不能漠视,再忙也要放下手头的事,和孩子耐心沟通。
感统失调的孩子,也容易情绪不稳定,常有打人、推人的行为。其中一部分孩子不喜欢别人碰到或触摸他,脾气比较暴躁,他人的一个善意抚摸,敏感的他就可能大打出手;还有一部分孩子本体感不好,对于自己的运动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感觉比较差,动作不够灵巧,很可能把“轻拍”做成“打”。
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对宝宝进行滑梯、跷跷板等感统训练;并与孩子开展亲子游戏,经常抚摸孩子,增强孩子的本体感。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本能自卫。比如两个小伙伴争抢一个玩具时,很容易出现打架冲突,这也是一种本能保护。孩子没有“和平”解决矛盾的经验,如果家长不进行相应指导,这种“打架”方式很可能成为他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或家长应及时制止,不应责骂但也不能漠视,而要教授孩子如何处理此类事情。同时,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让他讲出事情缘由,帮他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不会处理,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和小朋友沟通,让他了解大人是如何与别人沟通交流的,从而培养孩子的交往技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