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山战术

(2009-07-16 09:02:43)
标签:

雪崩

登山活动

顶峰

攀登

登山运动员

休闲

分类: 虎狼e族安全
 登山战术

  在探险登山中,组织运用主客观力量,为保证运动员登达顶峰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称为登山战术。具体分析,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

  (一)路线确定

  指选定通往顶峰的宏观路线。在宏观路线的选择上,要根据对攀登对象的认识程度和主观技术力量状况来决定。一般说来,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在攀登处女峰时,目的在于首开纪录,所以一般选择一条最容易的路线,以顺利登顶

  2 在攀登别人已登过的山峰或重复攀登某座山时,一般是选择一条新路线,在路线的难度上提出新课题。重复攀登时使用老路线,也必须在别的方面有所突破。

  (二)技术构成

  技术构成指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在全队所占比重。技术构成是影响登山活动成功率的极重要因素。一支登山活动的规模虽有大小,但在技术构成上则不可忽视,应尽可能使之具有较高水平。近年来,各国组织的登山活动多采取队伍规模小、技术构成较高的战术。

  (三)装备构成

  装备构成指主要登山设备的先进程度。从战术上来讲,一次登山活动的主要装备尽可能使用新一代产品。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的运动员在探险登山中装备构成上自觉限制自己,以求不断地挖掘人体本身的潜力。如无氧攀登八千米以上高峰的潮流。

  (四)时机运用

  时机运用指登山活动季节的确定和具体天气形势的利用。从历史上看,各国组织登山活动一般都避开该山区降水、低温和大风季节,而选在山区天气情况最好的季节里进行。然而,近年来,一些登山队突破了这种传统,专门选当地最恶劣的季节登山。在选定的任何登山季节中,天气的相对好坏也都呈一定的周期性交替出现,每天不同的时间天气情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要注意几个问题。

  1 事先分析该山区气象历史资料,以此统筹安排登山活动中各次行动的时机。

  2 在时机运用上,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突击顶峰留两个好周期,以备第一次突击失利,再组织第二次突击。要尽可能把好天气留给高山上的活动。

  3 在高山上,即使在好周期里,天气也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是上午较好,下午较差。因此,要坚持早出发、早宿营的原则。

  (五)适应锻炼

  适应锻炼指登山运动员通过高山实地活动来调节生理机能,逐步取得对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方法有如下两种:

  1 波浪式锻炼

  从基地营出发,登到一定高度,做一定停留和居住,返回基地营。整休数日后再出发,超过前次到达的高度。每次到达的高度差约为.. 1000米。

  2 间歇式锻炼

  从基地营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返回,就地适应一定时间,然后再上升到另一高度。这样,使适应的高度不断向顶峰靠近。

  (六)营址组建

  营址组建指各种露营地点的筹划和设置。在攀登.. 8000米左右高峰时,从基地营到突击营地,一般需有.. 7—8个露营的营址。营址必须事先作出安排,各营址一般相对高差为.. 500米,约为一天的路程。另外,有时还把位于路线中、下部的某个营地建成前进营地,使之起第二基地营的作用。

  (七)险路开通

  险路开通指排除宏观路线上的具体难点。在通过个别难度的路段时,如果队伍的规模较大,最好组织一支开路组先于大队出发,进行预先侦察。

  (八)物资上运

  物资上运指登山运动员从基地营出发登至顶峰,再返回基地营所需全部物资的运送。在探险登山中,每个运动员如果把所需物资从基地营一次运上是很困难的。为解决所需物资量同运动员负重能力之间的矛盾,物资上运可以结合其它战术做多种安排。

  (九)供氧措施

  供氧措施是保证运动员在高山缺氧条件下不断进行攀登的有效措施。在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时,一般从6000—6500米的高度用氧较为合理。用氧方式有三种

  1 连续供氧

  从开始用氧高度起,夜间睡眠和突击顶峰的行进中不间断地用氧。

  2 间歇式供氧

  夜间睡眠和突击顶峰行进中的休息时间用氧,行进不用氧。

  3 突击供氧

  在突击营地夜间睡眠和突击过程中连续用氧。

  (十)突击组织

  突击组织指登山运动员从突击营地出发向顶峰挺进的安排。在出发前,必须对运动员进行最后一次精选。突击一旦失利,可在突击营地待机再突。在个别情况下,可分批相隔.. 1~2天进入突击营地,进行轮番突击,保证有人登顶。出发时间应尽量提前,以保证在一天中在较好的天气时刻到达顶峰。在顶峰的活动要围绕摄取确认登顶资料这一中心迅速进行工作,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各方面都不具备前进或待机的条件,应果断下撤,这一要求适用于各个高度。突击胜利后,下撤途中一定要加强组织,注意安全。总的原则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下撤的速度。

  山间危险的防护

  (一)雪崩危险的防护

  雪崩是雪山地区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叫雪崩区。雪崩发生时,积雪沿一条通道——雪崩槽崩落,并留有明显的痕迹。雪崩多发生在大雪以后的.. 2—3天内,在一天中,多发生于上午.. 10时至下午.. 2时,但也有例外。日本学者将雪崩分为点发生雪崩、面发生雪崩、冰河雪崩、崩塌雪崩。

  判断雪崩的要素有地形、斜面上的积雪方位、积雪量、雪质、风、日照、高气温、雨、时间、步行中的征兆以及一些偶发因素。另外要格外注意判别雪崩可能发生的位置及雪崩的运移途径——雪崩槽。雪崩槽表现为深入山坡自上而下延伸的光裸地带,由于缺乏植被,且基岩露出,所以从远处即可分辨出它们的光亮色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登山技术
后一篇:行军与露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