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用冰雪技术(二)

(2009-05-31 15:24:45)
标签:

冰缝

冰镐

绳子

冰河

吊索

普鲁士

教育

分类: 虎狼e族联播

  第三章 雪坡探路

  大雪覆盖了难以通过的地带,苔原、斜坡、灌木丛、河流、伐木留下的碎片都被它慷慨地掩盖,只留下一片光滑平坦的雪坡,为直接登山创造了好条件。但是,雪又是不停变化的,我们必须不断地研究各个季节不同的雪况,更要密切注意每天的天气,这样才能确定适合的登山路线。

  有的时候雪硬得让人站不稳,有时却软得让人站不住。在掩盖障碍物的同时,它也遮住了登山的路线、路标。在雪下往往暗藏着意想不到的危险:冰裂缝、暗沟、暗河甚至突然的雪崩。

  登山者当然要利用雪为自己服务,在周密研究雪面与地形特征之后,就能确定一条安全迅速的路线。

  对坡面的考虑:

  在出发之前就要考虑雪坡的状况,这主要根据现时天气与未来一段时期的天气而定。

  若在寒冷多雪的早春登山,冬天尚未离去,雪刚刚开始融化,新旧雪混在一起很可能发生雪崩。如果头年冬天雪较少,早春虽然寒冷但一直晴朗,此时的雪往往很硬,像石头一样,用踢步法很难踢出台阶。不过,到了五月,踢步就容易多了。雪面状况瞬息万变,所以登山前几天与登山时的天气最为重要。

  最理想的雪况是既不会发生雪崩又能很容易踢步的那种。你得努力找到这样的雪。每一天每一时刻雪的状况都各自不同,如果你脚下的雪不理想,向旁边仔细看一看,也许几步外就柳暗花明。

  下面是几个小建议:

  在消融的雪上,走有荫的地方,或踩在太阳晒出的凹洞上。

  雪坡太硬时向四周寻找较软的雪。

  行进困难时,到形态不同的雪坡上试试,也许能好一些;

  需要雪面坚实时,脏雪比干净的雪更好,它吸收热量更多,凝结更快。

  北半球的西坡、南坡接受西晒,凝结早。东、北坡还很软不安全时,西、南坡往往已经比较坚实了。

  晴朗寒冷的一夜之后,早上应及早出发,因为第二天会很热,趁早走可趁雪未化多走些路。

  树木岩石附近可能会雪洞,因为雪首先从这些较暖的地方融化。

  如果觉得山脊、树林或大石这一侧的条件不理想,可以换到另一侧。另一侧也许正是你希望的。

  第四章 冰雪工具介绍

  一、冰镐及冰爪

  冰镐和登山靴对于冰上旅行就象绳索和安全带一样重要。登山靴能够在雪面结冰及冰层陡峭的时候帮助你立足。冰镐能够使你保持平衡,并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我制动。另外,凭借冰镐你可以降落到自我制动的位置,从而阻止结绳攀登的队员滚落到冰缝里去。

  为了保证在你滚落的时候冰镐留在身上,在冰镐顶部的洞上穿附属皮带或厚带子。你可以把皮带的另一端系在腕上或是用铁锁系到腰上的安全带上,系在手腕上的短短的皮带多少有些不方便,因为你换手使冰镐的时候还得把带子换到另一个手腕上。但是一条长带子不论是系在腕上还是腰间安全带上,可能使你自由地换手。皮带紧夹在安全带上,这样冰镐能够使你迅速自我平衡(12章有更详尽的关于冰镐皮带的说明)。

  二、普鲁士吊索及上升器

  能够帮助攀登者离开冰裂缝的最重要的用品就是吊索和机械上升器,吊索打普鲁士结或其它磨擦结。

  普鲁士吊索

  可以简单如5到7毫米的附用绳索打的结,其中一个吊索打普鲁士结系在攀登绳上,它松的时候可以上下滑动,拉紧的时候能够牢牢地固定在攀登绳上。Bachmann结也能这样,但须同时系在一铁锁和攀登绳上,如果吊索是由厚边带制成而不是绳子,用Klemheist结最适合(见第六章讲述各种绳结的地方)。

  最简单的普鲁士吊索用于速结雪锥和坠落的攀登者上的绳子,更复杂的吊索,有足环和安全环,我们将在本章后面关于冰裂缝自救的部分描述。

  机械上升器

  (如Jumars, Clogs)系在吊索上,可以用夹代替磨擦结如普鲁士结,用于自我营救。另外发生事故时可以固定绳上升器比打结更容易固定在绳索上,在结了冰的绳子上也很方便,还可以戴手套操作。

  但是,另一方向,上升器又重又贵,作为机械装置,它们打结更容易出事,在特殊情况下容易从绳子上绷裂。

  在某些旅行中,绳索被固定在某处,多数攀登者要带上一两个上升器以进行自我保护。在冰河上行走也用得着这种上升器。

  其他营救装置

  每位攀登者至少要带一个一英寸管状带单段滑动器和一个22段滑动器以便缚在装好的雪锥上。还配带足够的铁锁用来松绳(或两个铁锁加一个保护装置),一个营救滑轮(铁锁在紧急情况时有用,但是它会增加磨擦,每一个绳队至少要带一个雪桩或冰螺丝)看雪的情况而定(以便获得坚固的支撑)。

  三、服装

  在冰缝中所需服装不同于冰河上的着装,即使在无风、阳光灿烂的天气,冰缝中也是地冰天寒,而且你还要预备以防不测。热天的时候,你也需要穿上长裤和长袖衬衣(羊毛或混纺均可)最好再穿上可以通风的外套,比如侧边有拉锁的长裤,或臂下有拉锁的风雪大衣。如果你落入冰缝中,可以把拉链拉上。

  为进一步防寒体温过低,再带一件夹克,放到你随手可以摸到的地方。在口袋里放上帽子和手套,穿浅色外套,在冰河上可以反射阳光,在冰缝中也可使你保持温暖。

  四、滑橇和雪靴

  滑橇或雪靴是冬天与登雪山中必备之物。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将你的体重分布到一个更大的区域,阻止你深陷雪中,这一特点使它们在冰河行走中也非常有用,当你踩到冰缝、覆盖的雪时,它减小你坠落的危险。

五、棍子

  竹棍是确定冰缝、转弯处及返回路线的好帮手,即使在攀登的时候,当你打算从另一条路线下降,也要使用这些顶部有旗子的棍子标示出你攀登的路线,以便能再从原路返回(第12章告诉你怎样自己做棍子)。

  如果能见度很低,设置最安全的棍子距离是你所在攀登组的总长度(以纵队结绳、行进),在下山的途中,如果必要的话,要能使全队感到自己的路线,队伍里最后一个人在每一根绲子处要停下来,除非确认发现下一根棍子,不然就不再前进,如果能见度很好,可以把棍子的距离要插得大些。

  关于棍子的其它几条建议,如果你斜插棍子,将它指向下一根棍子,这样找起来比较容易,记住返回的途中你是从上往下找棍子,所以不要把棍子插在坑里或山脊的下面,因为那样比较难找,关键的地点要用特殊的方式来标志,比如用两根棍子指向转弯处的一个新的方向,或是两根根子交叉示意有雪桥或隐藏的冰缝。

  六、雪铲

  宽雪铲是种很实用的工具。发生雪崩时,唯一派得上用场的只有它。平时它可以挖防护墙,可以帮着建帐逢,还可以清除积雪,用来修路。

  好的雪铲应有相当宽度,铲雪才能又快又多,柄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要既好用力,又能在一个小空间里应用裕如。发生紧急情况时,铲应当折叠方便,立刻就能打包带走。有的雪铲柄是活动的,有的铲片是活动的,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弯折,非常方便。在较大的“工程”中(如挖雪洞),登山者往往一个雪斗与一把宽铲配套使用,铲雪既多又方便。

  第五章 冰河旅行的基本常识

  暮春,一个寒冷、晴朗的早晨,离日出还有两个小时,这时的冰河平和而美丽,在这一片沉寂的冰雪之原上山脉映衬着繁星点光的天空,攀登者们拔弄着他们的头灯、调整绑腿,试穿安全带。在这种日子里,平日所有为避免危险所做的训练和准备都会派上用场。

  一、使用绳索

  冰河旅行的第一条规则很简单,结绳行进,不论你是否熟悉冰河,也不论你能否看到冰裂缝,这一基本原则都适用。

  在看起来很缓和的冰河上不结绳行走是一个很诱人的主意,特别是当你曾多次顺利地走过这些路线时,抵制住这种诱惑!用在对付绳子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就好像驾车时系安全带一样,会极大地增加你的安全系数,使你能够从冰河上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坠落冰缝中生存下来。

  1、结组

  一般情况下,三人结组比较理想,因为两个人的重量能够阻止另一个人落入冰缝,通常队员之间间隔40-50英尺,三人只用一根120英尺长的绳子,四个人用150-165英尺的绳子。队员之间距离太近也会增加危险,因为当一个人不慎坠落时,另外的队员很可能被拽倒。

  在非常陡峭或有很多冰缝的冰河上,必须经常进行保护,只有两名队员的结绳组比较合适。

  冰河旅行时至少要有两个结绳队。这样一旦一队遇险,有后援帮助,落入冰缝的一个队可以专心系紧绳子,另一个队设雪锥,帮助营救,包括提供另一条绳子。

  2、Tying in连结

  每一位攀登者腰上都系着一个安全带,对于冰河旅行,每个人还需要穿上胸部安全带(参看第六章,下面是一些冰河上连结的常见形式,根据绳队人数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

  三人结组:这是普通冰河标准的结组方法。中间的一名攀登若系在绳子的正中央,通常用双层单结套穿过座带的系绳环物,在双层单结套末端的小环应该用铁锁尖到安全带上以保证不会脱结。其他两名攀登者连结在绳子的两端通常打8字环。

  四人结组:将绳子分成三截,两名队员在两头,另外两名各在三分之一处。

  双人结组:尽管三人组地较适合冰河旅行,有时候只有两名队员结绳,最方便的办法是只用绳子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不必拽着整段绳子拖过雪地,每名攀登者打结在离绳端25-50英尺的地方,每个人系着绳子的一头,放在包上,或环在肩上,这能使绳头不阻碍你前进,也可在冰缝营救中派上用场。

  3、绳子的安排

  把绳子全部拉开,不要放松,这是在冰河上最重要的一条关于绳子的规则,队员之间绳子拉紧能够保证你不落入冰缝,如果绳子松的话,你会掉得更远,就更有可能撞到冰缝侧面、底部或是被夹在冰缝中,对于上面那位攀登者来说,坠落的队员对绳子会产生更大的拉力,上面的队员被拉下去的可能性也更大。

  为了不使绳子松驰,结绳组的队长必须按一种其他队员可以长时间跟随的速度来行进,对于第二、三名队员来说,他们必须紧密配合队长的速度,使绳子拉长,但又不紧绷,绳子太紧也很不便,因为它会把前面的队员拖住,在转弯的时候,你需要格外注意,由于你前面的队员转变了方向,绳子会变松,这时要调整一下速度,不要跟着队长的步子走,选择自己的路线,这样才不会使绳子变松。

  当你到达一个休息点或营地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安全,绳子必须一直保持拉长不放松,直到整个区域都被探测过没有冰缝,在营地,用棍子标出安全区域的界限,在进出休息点和营地的时候每个人身上务必系上绳子。

  另一个安排绳子的技巧是使绳子的走向和冰缝保持适当夹角。这样一条绳子上的两个人就不太可能同时走近一个冰缝的边缘,以单一纵队来行进的绳队,如果走一条与冰缝平行的路线很容易几名队员同时坠入冰缝。因此,如果领队的路线与冰缝平行(他在探测雪桥或冰窟),第二、三名队员应该避开他的路线。走自己的路线,尽量使绳与冰缝保持一定夹角。

  在斜穿冰河时,即使见不到冰裂缝,这一条也适用。

  横穿的路线使攀登者与最可能有冰缝的方向平行。另外,第二、三名队员应该有自己的路线,与领队错开,使绳子与最可能发生的危险保持一定角度。

  二、探测冰缝

  第一步防备冰缝的措施是要知道冰缝在哪里,在出发之前可以先研究冰河的照片,因为冰缝的情况几乎年年不变。

  在第一次探路时,找一个能够看到冰河的up-valley或cross-valley,你能看出明显的路线,而当你在现场时却很难发现,做笔记或绘图以帮助记住主要的冰缝、路标及路线。

  这些远景非常有用,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会大吃一惊,有些看起来很小的裂缝会是大裂缝,有些主要的冰缝从你观察的角度会被遮住,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设计好几条备用的路线。

  一旦你已在冰河之上,就好像在不断做一个找冰缝的游戏,仅仅因为你看不到它们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下面是一些探测冰缝的重要提示。

  ?注意雪地上下陷的沟,那标示着动作用在雪上,雪面下隐藏着冰缝,这些下陷的地方在光泽、构造,及颜色方面有细微的不同,能够让人看得出来。

  ?利用清晨及下午晚些时候的斜照阳光,观察下陷雪沟的阴影下,在有雾和上午时很难看得出来。

  ?在秋季或暮春时节的暴风雪过后,一定要留神,因为雪可能会掩盖冰缝上薄薄的下陷层。

  ?在你知道的容易冰缝形成的地方要格外小心。比如,nunataks附近,冰河的边上,斜坡陡峭的地方。

  ?经常检查你的路线的两侧,以确定是否有张开的裂缝延伸到你脚下左边或右边的雪地下。

  ?记住有一个冰缝的地方经常会有很多。

  探路是当你发现可疑区域,想要找出冰缝时可采用的技术,如果你探测确定了一个冰缝的位置,继续找到它真正的边缘。

  用你的冰镐来探,把镐柄插入你所站地点前几英尺的雪中,将冰镐与斜坡垂直,平稳地将它插入雪中。

  如果阻力一致,你就能够确定至少在你的冰镐的深度范围内雪没有变化,如果阻力突然减小,很有可能你发现了一个洞,如果你们的路线必须经过这个洞,再用冰镐继续插下去,探出它的深度,领队应该将洞打开,用棍子标志出来。

  探测的价值依赖于你的经验。一位缺乏经验的探测者可能会认为镐柄穿入了一个洞,而实际上只是碰到了较软的一层雪。

  冰镐的长度成了限制探测的因素,带头的攀登者应该带上一个雪崩探测滑雪棒,它比冰镐更轻、更长、更薄、更适用于探测。

  三、跨越冰缝

  攀登者们有很多办法穿越横在他们路上的冰缝。

  1、绕过冰裂缝

  当冰缝在一端变光,最安全最可靠的技术就是绕着走,(见图13-3)走1/4英里只能使你前进20-30英尺,但可以避开与冰缝的直接遭遇。

  在夏末,当冬天的雪融成水了,你就有可能看到真正的冰缝的底部,但是如果新雪仍然覆盖着冰河,能够看到的冰缝的底通常不是真正的底部,绕过这个犄角,仔细探测。

  2、雪桥

  如果不可能绕过去,找一下雪桥(见图13-4),残雪在空处下陷形成一种雪桥,另外,更坚固的雪桥是两个冰缝之间的狭窄地带,它的根基一直伸展到冰河的深处。

  仔细研究一个雪桥,最好从侧面看一下,然后才信任它,如果你仍然有所疑虑,给队长系上绳子让他去仔细观察一下,队长跨过去之后,你可以按照原来的路走,如果你是三人绳组的中间的一个人,从冰缝的两边系绳绕在身上,然后在第三个人身上系绳帮他跨越冰裂缝。

  雪桥的力度随气温的不同有很大的变化,在寒冷的冬天或清晨能够支撑一辆卡车的拱形雪桥也许会在午后的融化中倒塌,每次过桥的时候都要小心,不要以为早晨攀登时安全下午返回时也能安然无恙。

 3、跳跃

  跳跃是跨越冰缝中最常见的看家本领,(见图13-5)大多数跨越冰缝的跳跃都很短、很简单。如果你打算孤注一掷跳过去,一定要确定是在排除了其它可能胜的前提下,

  然后检查你已经系好绳子。

  大跳之前,抱包放下,身下绕上绳子之后,找到冰缝的真正边缘。如果你需要助跑,重重地踩在雪上以便更好地立足。作为最后的准备,穿上带兜帽的防水短外套、手套、帽子,检查普鲁士吊索及安全带,把需要用来绕在队员身上的绳子卷出来。然后跳--你的冰镐放在一个可以进行自我制动的位置,能够帮助你抓住冰缝的边缘,如果你觉得干净利落地跳过去有失体面的话。

  绳子现在连在着陆面上,其他两名队员的危险性就小了很多,绕在身上的绳子能够把掉入缝中的队员拉上来。

  当你从冰缝的高处跳到比较低的一面时,要谨慎,并运用常识(如Bergschrunds,经常会在上面有悬垂的冰。跳得太远可能会受伤。)跳的时候,脚稍微分开以保持平衡,膝盖下弯以吸收震动,冰镐随时准备自我制动。

  第六章 攀冰技术

  攀岩的人接触攀冰,会发现二者惊人地相似。攀登者前进时,都须将身体重量从一个平衡点移到另一个,都是尽可能利用腿力,都是“用眼睛攀登”,预先考虑好几步。在冰上和岩壁上一样,攀的人要尽可能利用面上的点,寻找凹槽,突起作为手点、脚点并为使用攀冰工具创造条件。当然,二者的区别也不言而喻。攀冰时人必须依靠手用工具和冰爪,必须懂得使用不稳定的点。冰面每个季节甚至每一天都在变化。

  一、TECHNIQUE OVERVIEW

  大致上攀冰有两种基本技术:德式技术与法式技术。热气冰坡的陡度,冰的状况以及攀冰者的实力与信心每个人可选择相应的技术。两类技术并不矛盾,绝大多数人都同时采用两种技术。

  1、法式技术<平步式>(flat-footing)

  平步法:攀冰过程中,尽可能使脚始终与冰面平行,让冰爪上每一个点都踩进冰面。在陡坡上使用这个方法较困难,因为脚踝必须弯得很厉害。

  只要掌握了,用法式技术攀登硬雪、较缓与稍陡的冰面最为简单省力。要掌握这种技术,必须有良好的平衡性、协调性,必须果断自信地使用冰爪与冰镐。

  平步法简表:

  步法:行进 缓坡0-15度

  鸭步 缓坡15-30度

  平步法 中等坡度、陡坡30-65度或更陡

  冰镐握法:

  杖式 缓坡至中等0-40度

  侧式 中等35-50度

  锥式 陡坡45-65度或更高

  2、德式技术<前踢式>(front-pointing)

  (这种技术)在攀登东阿尔卑斯山的硬雪和冰坡时,德国、奥地利的登山者改进了这项技术。有经验的攀冰者使用这项技术登上最陡最难的冰坡。掌握这项技术之后,甚至普通攀冰者也能很快攀上用法式技术很难甚至不可攀的地方。

  与平步法的优美复杂相反,前踢法直截简单。它与雪坡行走时把脚直接踢进雪坡很像,不同在于,攀冰时是将冰爪踢进冰中,再踏着冰爪上升。

  掌握得当了,前踢法也很协调,它要求良好的平衡。身体的重量放在冰爪上。无论是踢进冰爪、使用手携工具还是在冰上移动,一定要讲求效率。

  二种技术适用的范围是相互重合的。使用时时应依据冰面状况与攀冰者个人喜好而定。

  前踢法使用简表:

  步 法 前踢式45-95度至仰角

  冰镐等工具的握法:

  低把式 陡坡45-55度

  高把式 陡坡50-60度

  锥 式 陡坡45-60度

  牵引式 极陡60-90度至仰角

 二、无冰爪攀冰

  冰坡较缓时攀冰可不带冰爪,但一定要保持平衡。身体要从一个平衡点移到下一个。在每个点上,内侧脚(向山上)在前上方,外侧脚(向山下)尽力外伸,体重集中在内侧脚的骨头上,尽可能减轻肌肉负担。用向山上的手握住冰镐,只有当身体与脚保持平衡了才可移动。等冰镐已经往前砸稳一步后,脚才能移动。攀冰时要注意利用冰上不规则的地方作为脚点。

  1、挖台阶攀冰

  最早攀陡峭冰壁的方法就是挖台阶。冰爪发明之后,挖台阶就不大必要,但有时仍需使用。若未带冰爪或冰壁路程较短无须费时用冰爪时,仍可使用挖台阶的方法。假如冰坏了或经验不足,最好还是挖台阶攀登。即使穿着冰爪,挖一些小台阶也能增加安全系数。台阶还可作为小平台让人稍事休息。

  台阶有两种:“之字形”与“直线形”,两种情况下挖台阶之前都要站在平衡。通常的步骤是先站稳,凿两个台阶,击进冰镐保证安全,三点固定后,再上到新的平衡点,凿下两个台阶等等。

  在缓坡上一般采用单之字形,中度坡上用双之字形以保证平衡。直线型在陡壁上采用。

  在相对较软的冰上(如夏季的冰塔)挖三字形台阶,首先要站在一个平衡位置上,外侧手(向山下)握冰镐。(图14-10)以肩为轴自然挥动冰镐,主要利用镐的重量将横口刃砸入冰面,主要是较梗的冰上消耗体力更多,可用双手砸。连砸多次,把冰砸出一个洞。洞的宽度要可容一只脚,侧端有一小平面,让脚尖顶住。再用镐把冰屑清除,一个台阶就做好了。(更陡的冰壁上,可以凿小手点,挖台阶时用以借力)。

  若冰硬且容易裂开,将镐尖水平砸入冰中,以此确定好台阶的底面,之后再竖直凿冰时,脚点也不会损坏。台阶要略向内向下凹,这样脚不容易滑下。缓坡上台阶可以较小,能容部分脚即可,但陡坡上台阶一定要能容下整只脚。开路的人把台阶凿大一些让整支登山队都能使用。

  准备改变之字形冰阶方向时,先凿一只大台阶,两只脚都要能放下,再转动身体,改变握镐姿势。整个挖台阶过程中,一定要用皮带将镐套在腕上,这样较省力。万一冰镐脱手时也不会掉落。

  直接登陡冰壁时,要凿直线台阶。两道台阶相互平等,相距约肩宽,彼此垂直距离以容易攀登为准。(图14-11)每个台阶既作手点又作脚点,所以每一级都要能容下冰靴的前半部,同时要有一小凸起做手点。先凿出台阶,再用横口刃做出一个手点。

  如果想由上至下凿台阶,最容易的办法就是直接凿一串梯子状的台阶(图14-12)。也就是先站稳,面朝下,在所站处往下凿两级台阶。先下外侧脚<向山下>,再下内侧脚<向山上>。站稳之后。每次只凿一个台阶,下外侧脚,再站稳,再凿一个台阶,下内侧脚,如此反复。

  挖台阶问题在露天进行,累并且艰难。冰面又很滑。所以通常需要保护。为应对紧急情况,平日就要利用一切机会练习用冰镐挖台阶的技术。

  三、带冰爪攀登

  由法式德式技术脱胎而来的现代冰爪技术,可以减轻攀者劳累,提高攀登效率。缓坡上冰爪尖容易踩进,使用平步式前进,坡度超过45度且冰硬时,就要使用前踢式,平时多在缓坡上练习,有助于提高技术、增强自信,到陡坡上就较易采用果断大胆的方法。

  无论平步式还是前踢式,有经验的攀冰者总注意让冰爪尖踩稳,重心由一个脚过渡到另一只时要平稳、坚决。

  用冰爪攀冰一定要果敢。注意力集中在攀登本身。但果敢并不等于莽撞。它是一种自信、一种技艺,通过长期磨炼,不断增加训练长度与难度才能得来,它需要不倦的热情。

  1、缓坡,中等坡度

  平步法(法式技术)

  初次使用时平步法显得笨拙又过分复杂,但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能保证相当高的安全系数,因为是脚在控制平衡,冰爪上每个竖尖都发挥了作用。

  坡度增加时,要缓解脚腕压力,只要让脚尖越来转向山下即可。最好选择踝部可以自由活动的冰靴。另外,把靴子上半部松开也有助于放松脚踝。

  穿冰爪在缓冰坡上行走几乎不需要特别的技术。只要稍晚脚迈开一些(外八字)即可。这样冰爪不会钩住衣服也不会踩到另一只脚上。把每一个脚底的冰爪尖都踩实踩进冰面,往前走。冰镐使用杖式握法,以自救方式抓握,镐尖向前,手掌握住横刃。

  越度增大时,再让脚尖笔直向山上就很不方便。这里要向外侧分开脚,走鸭步。仍用杖式握法握镐。(图14-13)

  若坡度继续增大,保持原势脚踝会很疼。这时应走“之字”路线仍用平步法,注意让脚底的冰爪全部扎入冰中(图14-14)。不要用冰爪侧面。坡变陡时要向下转动脚,以保证脚底踩在冰面上。登最陡的坡时脚尖应当指向山下。

  坡度增大时再柱着冰镐就不大自然。为保证安全,应用侧式(图14-15)握镐法。镐在身侧外侧手(用自救姿势)横握冰镐顶部,内侧手把住镐把底部,镐把扎入冰中,再移身体。

  侧身握镐时镐上受力点应集中在握把的手上(内侧手),握镐头的手用来固定冰镐,同时防止人倒向冰壁。冰镐应有足够长度,否则人容易倒靠在冰壁上。所以最好不用短冰镐。技术再好,用短冰镐也很困难。

  走之字步,一次两步。(和无冰爪雪坡行走相似)记住任何时候脚都要平等于冰壁(图14-15)。

  首先内侧脚(向山上)在外侧脚(向山下)的前上方,此时为平衡状态。然后外侧脚向前上方迈出,压在内侧脚的膝盖上,双腿呈交叉形。若在脚踝处交叉,就很难站稳,更难迈下一步。再过内侧脚,恢复平衡。身体重量在冰爪上。不要靠在冰壁上,身体与冰壁保持角度,否则冰爪容易扭出冰面。利用凹面和不规则处踩脚,来缓和踝部压力。

  之字形上升时,向前一臂远处扎入冰镐,再迈两步。无论用杖式握法还是侧身式握法,镐的远近要刚好下一步迈到时达到臀部为止。

  变方向的方法与无冰爪攀冰相同,只要注意脚要平。(图14-16)由一个平衡点将冰镐向上扎进冰中。外侧脚(向山下)走向前方,与内侧脚大致一样高度(此时为不平衡态),双手握镐,把身体转向冰坡。再单手握镐,身体略转向新方向,同时内侧(上山)脚转向新方向,微指山上。此时握面朝冰坡,脚呈外八字站立。(若觉不稳可用前踢式)向新方向迈外侧脚。手恢复原握镐方式(侧式或杖式)。方向就变过来了。

  2、中度缓坡到陡坡

  坡度越来越陡,法式技术也要相应灵活变动;有时,我们也采用德式技术。

  平步法(法式技术)

  在中度坡到陡坡上,冰镐的握法应由侧式转为锥式。这样更安全。脚仍用平步式,所有冰爪点都踩进冰中。

  锥式握法步骤如下:(握住冰镐反把)站在平衡位置上,外侧(向山下)手在镐尾略上处紧握冰镐反把,挥动冰镐,向上将镐尖砸入冰面,此时冰镐应在头顶前方,镐把与冰面平等(图14-17)。另一只手以自我制动的方式握住镐头。然后扶着镐前进两步,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取出冰镐方法为,将镐把向下推近冰面,拔出镐尖。

  为保持脚与冰坡平等,身体必须与冰坡成一角度,不能靠近冰坡;膝部踝部要放松,脚尖指向山下。每次两步,有节奏地走。在坡度最陡时,脚尖会完全朝山下,脚也会拖曳着难以抬起,甚至会往山下走。此时要坚持凿冰镐,一步步走稳。向前的脚每次要比另一只迈高一些,这样挥动冰镐时较易保持平衡。

  锥式握杖走之字路线变换方向的办法与前面相同,但在最陡的坡上,不大可能用之字形,因为人几乎在垂直向上走。你可以很容易换只手握镐,再向另一个方向凿进冰镐即可。

  为了放松腿部肌肉,更安全地休息,同时也为了变换握镐方式,还有一个姿势,先站稳,再匀外侧(向下)脚抬起放到臀部下,脚尖仍指向山下,冰爪仍应踩实(图14-18)。这时人会觉得能平衡,也比较舒适。

  德式技术(前踢法)

  在中度缓坡与陡坡上,法德两种技术常常交替使用,法式技术需要勤加练习才能掌握,德式技术却很容易学会,因为它的动作很自然,给人安全感也强。但这样也造成负面影响,在缓坡上用平步法本来更省力安全,可攀登者却总想用德式技术,用平步法主要压力在大腿肌肉上,崦前法主要使用小腿,一般人的小腿力量较小。所以即便最喜欢前踢法的人也时常采用平步法,因为这样可以让小腿休息一下。

  前踢法不仅利用靴前的冰爪,也使用到与昆邻的靴底两个垂直冰爪点,这四个点踩稳了就构成一面,可以作脚点。

  使用前法啊好穿化工合成(塑料)鞋子,因为它们比较硬。鞋度是一整块并且坚硬的皮鞋也可以。3/4鞋底的靴有时可以用,但这样费力多。软底鞋绝不合适。(图14-19)

  最佳方式是将靴子笔直向前踢出,不要外八字,那样容易向外滑落。靴后跟要保持水平,这样最前端两个垂直冰爪点才能钻进冰中,与靴前冰爪构成一个安全的平面(图14-20)

  脚后跟很容易上抬,千万抵制住这个诱惑:因为这样两个垂直冰爪点就被拔起,仅靠前面两个点支撑,很不牢靠,并且小腿会很累。脚跟通常比自我感觉要高,所以当你觉得后跟太低时,极可能你的姿势正好合适。尤其当从陡坡过渡到一个缓坡时,人更容易自然地抬高脚跟,放松注意力,加快速度。这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因为此时冰爪极易从冰中滑松。

  用力踢冰面一般都能让冰爪锲进冰中,除非冰硬到极点,用力太猛、踢的次数太多只是白白消耗体力,还可使冰裂开。脚踢进后不要移动,否则会旋出冰面。

  几种握镐方式:

  底把式:冰坡比较陡但并不长时,只需几步前踢即可攀上时,采用抵把握镐。用自救方式握住冰镐横口,将镐尖砸入腰侧附近的冰中,帮助平衡。这种姿态可以使人与冰壁保持一定距离,受力点在脚上,从而正确使用前踢法。(图14-21)

  高把式:如果冰壁过于陡峭,冰镐固定到腰部比较困难,此时应采用高把式。手以自我制动方式握住镐头,将镐尖扎入肩上的冰中。高把式适用于硬雪或较软的冰。(图14-22)

  锥式:坡度更大、冰更坚硬时,此时不宜再用高把式,而应用锥式。这一点与平步法类似。一脚上、一脚在下站稳,手握冰镐反把挥动冰镐利用惯性把镐砸入冰中,越高越好。(图14-23)冰镐固定住后借冰镐保持平衡,脚用前踢法向上攀,冰镐先在头顶,随着身体上升,手在把上越握越高,上到足够吭时改用自我制动的方式握住搞头。最后,在横刃处换

  手,用另一只手握住镐头,成抵把式。当镐只到腰部时将镐拔出,重新向上砸,方法同上。

  垂直引体(牵引式):攀最陡最硬的冰壁须使用冰镐牵引法。手气在靠近镐把底部的地方,砸入高处的冰中,脚用前踢法上升,手拉着镐上来。(图14-24)

  在特别硬的冰和特别陡的坡上,用两个冰上用具就很有必要了,否则在砸冰镐时难以平衡。在前踢法中用两个攀冰工具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除了锥式方法上,蓁方法都只要求单手握镐。

  双镐攀冰就保证每时都有三个平衡点:两个冰爪和一个攀冰工具。这种状态能保证足够的安全,假如一个平衡点未掌握好,另两个还可以支持,接着第三点马上就能固定。重量大部分集中在腿上,但双手也承担一部分,同时保证平衡,双镐攀登时可双手使用同样方法或不同方法。例如,可双手使用低把式(图14-25);或一手用高把式,一手用牵引式(图14-26)。以下介绍双镐攀登细节。

  组合技术将平步法与前踢法结合起来,会得到一种方便有效的新技术。它采用的姿势称为“三点钟式”,即一只脚前踢,另一只平步前指向外侧,正好像时钟的三点。(或九点)(图14-27)

  用“三点钟式”可以直线向上攀登,比单用前踢式省略得多。双腿使用不同技术,就会有更多肌肉群受力,相对更加轻松。攀登时尽可能寻找平缓的凸起或凹槽,采用平步法,让小腿肌肉休息。再根据情况使用冰镐帮助平衡。

根据不同的冰面状况应采用不同的冰爪技术。冻雪上只铺一层冰的雪上或软冰,将化的冰上,多用平步法。如果是坚冰上铺了一层新雪,就用前踢法或组合法(三点钟式),那样可以穿透雪面,扎入较硬的冰(雪)面中。如果较硬,用前踢法最安全,除非坡度太缓没有必要。因为疲劳,大风或海拔过高,人们难以采用平步式,此时就应改用前踢式或“三点钟式”了。

  3、垂直冰壁

  攀垂直冰壁的基本方法是前踢法,配合以双镐牵引(图14-28)。

  脚的正确姿势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相互距离肩宽,这种姿势比较稳定也自然舒适。向上举起一只冰镐砸高,但注意略往身侧一些,不要被滚下的冰块砸到或被松了的冰镐砸伤。接着以同样方式砸入另一只冰镐。

  从背后看你的身体像一个“X”。双脚在同一高度,脚跟略向下,手臂笔直伸向上方。向上时要注意使用冰爪的力量,双手拉住镐借力而上,拉时略略向外,这样冰镐会咬得紧一些。为了节省体力,你可以套着腕环,把体重放在环上,不必用手紧握镐把。

  抓紧冰镐,牵向上同时使用前踢法,这样就能上到一个新的高度。然后再向上先后砸出冰镐,身体再次形成X。如此反复。注意踢出冰爪与砸出冰镐时,动作要干脆,讲究技巧。平衡与动作的协调缺一不可。

  遇到冰上的突起或小的仰角时,可以试用“猴式悬挂”法(图14-29),从“X”形开始,脚用前踢法上升一步,但身体并不上升,成弓形。把一只冰镐放松--但千万不要拔出。这时脚向前用力,手借着双镐,身体站直(或近乎站直),与此同时流畅地拔出已松的冰镐,往上击去。固定后握住这只镐的手可以松开,只用腕结套住即可,放松手臂。拔出另一只镐,向更高处击入,此时人恢复到X型。

  4、在陡冰或垂直冰面横切

  横切的基本原则与攀大致相同,要用前踢法。但,因为人在平移,想让脚垂直于冰面并不容易。如果脚跟旋转了,前面的冰爪也随之转动,极易滑落。冰镐在这里也更容易滑出冰面。

  由一个安全姿势出发--双脚水平,冰爪扎稳。冰镐向上方砸实(可向侧,以保证平衡为目的)。(图14-30)向体侧45度斜着砸出冰镐,虽然这样在上攀时镐可能会低一点,但若不保证45度身体就会转动,人容易滑落。冰镐一只竖直向上,一只45度向上固定之后,双脚轮流穿梭向前。即后脚上到前脚旁,前脚再向前一步。也可以一次踢两步:后脚向侧与前脚交叉,站稳,前脚再向前踢。脚固定之后要再次把镐再次砸到身体附近(45度)。状况较好的冰面上,后镐可以安全地扎入前镐留下的坑中,尤其是假若前镐留下的坑不太大,就更能够重复使用了。

  5、下降技术

  平步下降法

  缓坡下降只用面朝山下,双膝略弯,直接向下走,每一步都要把冰爪每一个点踩实。使用杖式握镐法。

  若坡较陡,膝盖要更加弯曲,并且相互分开,体重由脚承担,把冰爪踩实。(图14-31)这时主要使用大腿力量。为安全起见,可将冰镐竖直插入坡中,用侧握法侧一手握镐尖,一手握搞头,镐在体侧。(图14-32)

  想要更加安全,可用“支撑式”(14-33),下降时握住镐反把中间,镐放在体侧。镐头向山上,镐尖向下扎入冰中,镐把向山下。

  坡度更陡时,可用“扶手式”握镐。(14-34)在镐把底部握镐,向下方挥镐,尽可能远一些。向前迈步,手从镐把滑向镐头。注意要稍稍把镐向上拉着,否则镐会不稳。人降到比镐头还低的位置,再停下来。朝冰面压镐把,取出冰镐,再往下砸。

  如果坡度继续增大,身体往前下降就不安全,应该侧身之字形下降。脚用平步法,走之字形。外侧手向下镐,并握住镐头(用自我制动的姿势)(14-35),另一手握住镐把,走平步法沿之字形下降到冰镐之下。镐把可随方向改变移动。

  前踢法下降

  在缓坡上用前踢法可谓不讨好。在中度缓坡上下降时,人应该屈身、面朝冰坡、不步与前踢交替使用。

  陡坡上上升与下降时用的前踢法总体上是一样的。但与攀岩一样,下降部比上升更难。很可能一步踩得太低,脚跟就太高,人就滑落了。此时用冰镐也不方便,因为不砸得离身体太远,所以不能利用挥臂的惯性。下降时也不容易看清路线(不过,微微走之字形总是对的)。

  前踢法下降前不常用,但当需要改变路线时,它仍然很有价值。下降得好,攀登的信心也会增强。

  松绳下降法

  与攀岩中下降相似。在一个固定锥上固定双股绳,松绳下降。要尽可能利用天然固定锥,否则,人工固定冰锥在下降后就得留在冰上,这样花费太大。

  四、使用工具

  无论使用何种工具,只有一个目标:准确、牢固、一次成功。开始时又快又准,就为到顶节省了体力。要百发百中必须长期练习。不过若将合适的技术与装备配合起来,我们应该能轻易准确地使用攀冰,工具把安全的姿势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并能用最小的力量把它拔出(图14—36)。

  采取步骤之前先仔细观察冰壁。若略向内凹或侧凹则很可能大有帮助。在凹处冰更容易咬住镐尖,若在凸处,冰可能被砸碎。选择不透明的冰,因为透亮的冰较脆,里面空气较多。尽可能把镐挥高,减少砸镐的次数。

  因为能力与攀登的历史的差别,即便在同一冰壁用同样工具攀登,众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更有经验的攀登者只用将镐尖稍稍砸入就敢攀上,而其他人可能要把镐砸得深才放心。其实任何工具都只有前面几个齿最管用,主要依靠它们咬昆冰面,而镐尖向上的角主要是为了让人握住。(冰镐的齿越小越好)。要保持工具锋利。

  根据工具尖端的不同,锲入与取移技术都有所不同。

  技术性弯曲的工具:这种在尖部弯曲的工具与伯冰镐颇有类似,但镐尖更弯,好在冰上固定;反把更短,在峭壁上更易挥动。使用这类工具只需自然挥动,砸入肩却上前方的冰中。第一下砸入应伴着“通”的一声实响,表示已经砸稳了。这种工具可在软冰塔冰到硬冰应用。拔出这种工具时一般直接握把垂直向上拔出。

  逆弯工具:技术性弯曲工具只用自然挥动即可,镐尖弯成直垂的,工具要快捷,像削东西一样地砸出。这种工具在攀冰瀑时使用,向下呈钩状扎入冰中,容易取出。

  垂直向下的镐尖:对在使用这种小角度的工具,小幅度挥镐,向下果断地砸入冰中。适用很广,较软或较硬的冰上均可使用,拔出来很容易,上下摇动即可,但要避免左右摇。

  管状工具:使用此类工具只须小弧度挥镐,一般砸一下就能固定。抓住镐头,左右摇动镐把,就能容易地取出工具。(不可上下摇,容易损折镐尖),这种镐尖很容易弯曲,如果冰中沙石太多,这种镐就特别容易坏。

  第七章 结绳攀登技术

  攀冰中经常采用结绳攀登。除非全队认为无绳攀登更加安全有利、才不用绳。例如在有风暴时,天气已晚,就不宜用绳在峡谷中行走,人容易被滚下的岩石砸伤对全队安全也不要用绳。这时快速分散行走比沿绳同速行走相对较为安全,所以在难以相互救助的地形中,也不宜结绳,因为假若一个人滑落,其他人也会被扯下去。

  有一种介于握住系绳自救与不结组活动自救(running-belay)的保护方式,当全队必须快速行进时采用。风暴、雪崩等袭来时,速度就是安全。在缓坡到中坡尽管滑落可能性不大,(尽管雪崩或有冰、石滚下的可能较小),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尽管滑落可能性不大,因为真正结绳自救(actual belay)太费时间。

  冰上的running belay与岩壁上或雪坡上方法相同(见第10章、第12章),全队同时行进。领队在攀登途中将保护工具置入相应位置,并把绳穿过此装置、夹紧;后面一个人经过时再将它拔出。这样做目的在于:无论何时全队中至少有两个固定保护点,万一有人滑倒,也能被绳子拉住。使用这种方法比实际结组安全性小得多,所以在决定是否采用时一定要审慎、并要有广泛的经验。

  冰上真正的结绳保护要使用一个结绳器、结绳锥和中间许多个保护的点。这与结组攀岩与结组雪坡行走相同。先固定结绳锥,第一个人沿绳攀上一个坡,再固定另一个结绳锥,沿这条路线让后面的人结组攀上。领头的人可以在中途换。

  一、冰上保护

  现代使用的冰上丝大大提高了攀冰的安全。但是,把它们固定在冰中也相当耗时耗力,从而在另一方面降低了安全。在冰上结组时,领队使用的保护点经岩壁结组要少。同时要注意使用天然的保护点。

  1、天然保护点

  在高山冰川上,想找到现成的保护点绝非易事,但人们可以用工具把保护点加工一下,作为系绳的固定柱。好的点不一定都在冰上,一般可利用线路附近或突出冰外的岩石。

  冰瀑上的天然保护点很多,尤其是冰柱周围。攀冰者还可以利用一些不大常用的保护点。在冰瀑或高山地带,大冰柱之间大约只相距1-2英寸,可以用tied off with webbing(用网绳结住的)冰螺丝锲入冰柱后面,有时也能发现一块冰与冰下岩石之间有一线缝隙,此时,可将(用网绳结组的)冰螺丝锲入其中作为锚定桩。还有一个办法是在一块冰上凿两个眼,穿进一个runner(滑环),再把绳固定好。在岩、冰混合的地形中,可以把岩钉钉入冰中。

  2、天然系绳柱

  天然系绳柱是攀冰中使用最多的。直接用冰镐凿成。选一块没有裂缝或孔洞的冰,越硬越好,用镐尖刻出水珠形轮廓,最宽处直径为30-40厘米。在“水珠”周围凿一条槽,至少要15厘米深。

  凿好后的天然系绳柱从正面看像一滴水珠图(14-37),从侧看像一只羊角。只要冰足够结实、坚硬,系绳柱会比绳子还要牢。

  可将两个系绳柱连在一起,一边向下拉绳,一边向上拉,这就成了双向固定锥。

  凿系绳柱要特别小心“水珠”的宽部即绳受力的地方,要将它凿出一条细槽,可以“扣”住绳子。但千万不要把冰凿裂了。

  3、螺旋冰锥

  固定螺丝较好的地点是自然凹进处,因为在凹进处螺丝凿出的裂纹不大容易蔓延到冰面上(图14-38—a)。假若打在凸起处,冰会裂得很厉害,这样不安全。出现这种情况时,将螺丝取出,隔1-2英尺远再凿入。一般冰面上两个丝间要相隔至少2英尺,在将融的冰上要更远,以防一个丝下的裂纹蔓延到另一个,把两个弄粘了。

  根据不同的冰面状况,固定螺丝的程序也有所区别,但总的步骤如下:首先用镐尖或镐尾挖出一个小洞,挖这个洞动作要轻,轻轻叩击冰面,以防冰面破裂,放入螺钉,钉的螺纹或螺齿与洞咬牢。钉的方向朝山上,角度是拉绳方向成45°到60°夹角。(冰面较硬时,可以放钉后再轻叩钉几下,让螺纹真正咬住。)

  有时冰面将要融化,或同上铺了一层新雪,此时要用镐的横口将面上一层软雪(冰)清除,直至足够坚固的冰面为止。(14-38—b)在融解得很严重的冰上,用镐挖出一个水平的大台阶,在台阶靠后处竖直凿入螺丝钉(14-38-C)向下用力压螺丝,同时把螺丝扭入冰中。

  如果冰川有裂纹,并蔓延到浪面,只要把破碎的冰向旁边切掉(用镐尖),继续旋进螺丝即可。这样仍然安全。

  螺齿锋利的螺丝有时用手就能旋入。如果不行,可以用扳手,穿过钉上的眼,把钉旋入。没有扳手可以用另一个冰钉或镐尖。(图14-39)

  要把钉旋到钉上的眼已经顶到冰面,十分牢固方可。用铁锁套住螺丝眼,锁眼向下朝外。为防止夏日或太阳直晒时冰会融化,可以在螺头处堆上一堆冰。如果螺丝只能钻入较浅的地方,为减轻它的受力,可在空面上把螺丝和一个滑环连接起来,把绳穿入滑环。

  攀极陡冰壁时人在身心上都会极累。为了节省体力,提高上升效率,要尽可能少用螺丝。如果冰硬并且坚固,或是坡并不特别陡,一个坡上大约一两个保护点就够了。除非冰已经融化,否则一个保护点只需要钉一个螺丝。

  固定一个螺丝通常需双手操作,在极陡的冰上必须十分细心。为了省力,可以先将两只冰镐固定在身体上方,将手臂穿入镐上的皮带套里(图14-40a?)。或者固定两只冰镐,把镐上皮带套与腰间安全带用两只铁环连起来(图14-40b)。

  在中度陡坡到陡坡上,可以在凿个台阶作为脚点,再固定螺丝。但若在极陡坡上就免了,因为这样特别困难,还是省点力气吧。如果要装螺线,直接用前踢法站稳,尽快安好螺丝,再继续攀登。

  二、冰上系绳保护

  如果你是结组中的第一个人,在快攀上一个冰坡时,要留心找一个好点系绳。一个凹进或不大陡的冰面均可。向身体一侧凿入冰镐把绳系在镐上作为暂时的保护,然后凿一个台阶,站在台阶上面朝冰壁,脚踩稳台阶成外八字形。

  1、系绳锥

  两个螺丝构成一个标准的系绳锥。在腰至胸的高度上,略往体测固定第一个螺丝。用一个铁锁将安全带、攀登绳与冰螺丝三者连接起来。系一个丁香结或八字结。

  再将临时固定在冰镐上的绳解下,将镐拔出,砸入螺丝外侧上方。用皮套带或滑环把冰镐与螺丝固定在一起,作为系绳锥的后盾。通知下面的结组同伴你已经停止结组。

  此时开始固定第二个螺丝。把它固定在你的上方,与第一个相距2-3英尺。把绳牵到第二冰螺丝系一个丁香结,用铁锁把冰螺丝和绳子连在一起。两个螺丝间的绳子不能松。这样一个系绳锥就完成了(图14—41)。

  下一个步骤:用铁锁将第二个螺丝和制动绳锁在一起。下面的队员就是从这儿拉绳。当下面的队员也攀到此处,这个系绳锥就成为下一个冰坡上第一个保护点了。

  2、系绳方法

  你可以选择机构系绳工具,munter结或者坐式系绳法hip belay选择可以根据个人习惯与冰锥(系绳柱)稳固程度而定。坐式系绳法活动性产大,在人滑倒时停下来略慢,但系绳锥受力相对小一些,对保护点的影响也小一些。机构工具等munter结就不那么灵活,当人滑倒时马上就能牵住他,但这样系绳锥与中间保护点受力很大。

  3、机械工具

  许多人使用这一整套标准工具(图14-42),其实也可以直接从冰椎上系绳。

  4、坐式系绳

  面朝冰壁站好,将制动绳穿过腰部的铁锁、绕过背后,再单独用一个铁锁把绳与第一个螺丝连接起来,最后用手握绳,用以制动(图14——43)。这种方法在绳被冻硬时尤其适用。

  5、把冰靴与螺丝系在一起

  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平坡与缓坡。(14-44)首先将螺丝固定好,套上铁锁,将制动绳穿过铁锁;将上山的脚踩到螺丝上,与拉绳方向垂直。注意让靴底中部的冰爪穿过铁锁。不要踩绳或弹绳。如图将绳绕好。

  绳的松紧度可由绑在脚踝上的圈数决定。亦可调节靴外延与铁锁外延之间的距离。若有人滑落,慢慢用手扯绳向上。

  还有两种有用的方法。一是用一个梨形铁锁(直径正适于打一个munter结),方法之一是在铁锁上直接打一个munter结,而不用将绳绕过脚踝(图14-45),方法之二可让你站着也能制动(图4-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