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冰雪技术(一)
(2009-05-31 15:06:16)
标签:
健身雪坡冰镐镐头雪中教育 |
分类: 虎狼e族联播 |
第一章 雪坡攀登技术
一、冰镐的使用
二、雪面上升技术
三、雪坡下降技术
四、自我制动
第二章 结组攀登技术
一、结组保护方法
二、雪锥
三、雪上系绳
第三章 雪坡探路
第四章、冰雪工具介绍
一、冰镐及冰爪
二、普鲁士吊索及上升器
三、服装
四、滑橇和雪靴
五、棍子
六、雪铲
第五章 冰河旅行的基本常识
一、使用绳索
二、探测冰缝
三、跨越冰缝
第六章 攀冰技术
一、TECHNIQUE OVERVIEW
二、无冰爪攀冰
三、带冰爪攀登
四、使用工具
第七章 结绳攀登技术
一、冰上保护
二、冰上系绳保护
第一章 雪坡攀登技术
一、冰镐的使用
1、如何携带冰镐
携带冰镐的头条要决就是细心。要牢牢记住锋利的镐尖、斧刃极易对你和队友造成伤害。
假若冰镐不在手中,千万注意不可让它滑下雪坡或悬崖。
在行进途中,如果不使用冰镐,最安全的办法是把它插在装备包的镐套上,用皮带扣紧。(图12-14a),一般情况都应该在镐尖、横口斧与镐尾上加上手皮套。单手登镐时,手握住镐柄,镐柄与地面平行,镐尾向前,镐尖向下。(图12-14b)。
雪坡行走时,如果需要两只手暂时空出来,可将镐向下呈对角线形斜插到背与背包之间(图12-14C),镐尾向下,镐尖在两肩背带上固定好,和脖子保持距离。冰镐要容易插进,也容易抽出。卸下背包前先把镐抽出来。镐上尖利部位最好用皮套保护。
2、握镐方法
攀雪坡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雪面状况选择握镐方法。大致有两种方式:
自我制动式握镐:大拇指握在横口斧下,手掌与其余的指握在镐尖上,靠近镐柄(图12-15a)。攀登时横口斧向下。
自救式握镐:手掌握住横口斧,大拇指与食指握到镐尖下。(图12-15b)攀登时镐尖向下。
自我制动的握镐方式好处在于:滑倒时,你可以很快将镐插入雪中制动。但一般情况下,人滑倒的可能不大,这样握镐却让每次拉镐的压力都集中在虎口,时间一久虎口就会磨痛,从而影响安全。甚至在自救时,因为手疼不能及时行动。(下一节讲如何自救)
自救式握法就舒服得多,因为拉镐的压力分散在较宽的横口斧上,整个手掌均匀受力,当然轻松许多。但在滑倒时,手要迅速变到自我制动式阻止身体下滑。(这种技术在自我制动中应勤加练习。)
攀登中如果滑倒,应立刻将镐柄插入雪中,阻止身体滑动,这种技术就是自救技术。本章还要谈到如何处理滑坠的情况,但显然预防胜于补救。自救就是预防的办法。
在陡坡上行走时要经常使用自救(图12-16)。人在行走或处于非平衡位置时最容易滑倒。滑倒时无论用什么方法握镐都可以自救。但自救式握法更加方便,效果也好。
自救式行走方法如下:双脚要处于平衡位置,保证脚是安全的;将镐尾与镐柄插入雪中,一手握住镐头,同时脚向前各移一步。脚踩稳后,拔出冰镐,再往前插一步(图12-16a)。如此反复,直到感到安全,不需要为止。
以这种方法行走,冰镐总能起到安全杖的作用。为确保安全,镐柄必须插到一定深度的硬雪中,这样才能承担住整个人的重量。滑倒时,一手仍握住镐头,另一只手抓住镐柄,要充分相信镐柄的作用(图12-16b),成功自救的关键在于手紧贴雪面握住镐柄,握镐头的手用来减小镐反翘起来的可能。
要在较硬的雪坡上练习自救技术。带上保护绳,勤加练习,你的信心会越来越强。自救成功后,把脚拔出踩稳,站起。如果在登山途中对自己的自救能力没有把握,就应该认真决定,是退回去,结绳上,还是继续攀登。
二、雪面上升技术
在雪坡上,无论上升还是下降都需要特别的技术。依据雪的硬度与坡的陡度,可以选择不同技术(第14章将谈到冰面技术与控台阶技术)。
1、保持平衡
与攀岩一样,在雪坡行走时也要保持平衡。和在坡上苦苦挣扎象抓救命稻草似的比起来,身体保持平衡既轻松又安全,效率也高。雪坡行走时脚要从一个平衡点上到下一个平衡点,每一步踩稳,不要跨大步以防滑倒。走之字形上山的路线时,最平衡的姿势是:内侧(向山上)的腿在前,外侧脚尽量伸直,借用腿上支架的力量,减轻肌肉受力。主要让外侧腿承担身体重量。内侧手(向山上)一直握住冰镐。
之字形上升分两步:从平衡位置到不平衡位置,再回到平衡位置(图12-17),在一个平衡位置上站稳,向前插入冰镐,前进两步,拔出冰镐。第一步是外侧脚(向山下)过到内侧脚之前,此时为不平衡状态,第二步内侧脚(向山上)再次过到外侧脚前面,恢复平衡状态。重心放在脚上,不要向坡倾靠。
如果你走直线,就不存在向山上的脚与向山下的脚的问题。所以不妨随便用一手握住冰镐,尽可能舒服些,再有条不紊地一步步往上爬。无论之字形上升还是直线上升,步前都要把冰镐插在身体前上方,万一滑倒可及时自救。
2、便步(The Rest Step)
在一片茫茫的雪坡上行走会给人一种永无尽头的感觉。因为几乎没有路标,走得多不一定走得远。新队员总是猛冲一阵再停下来大口喘气,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却都按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向前走。
这种情况最好的选择非便步莫属,它可以节省体力。腿累或呼吸跟上时就可采用便步。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往往因为肌肉休息;到较高地方则因为呼吸需要调整而休息。
便步法步骤如下:一腿凭惯性向前过去,体重集中在后腿,前腿放松。每一步后腿都要伸直,膝盖不可弯曲。这样重量就由骨头承担,肌肉不会疲劳。步频不要太快,每一步都有一次小小的休息。根据步伐调整好呼吸。海拔很高的地方要有意识加深加快呼吸。
3、踢步法
雪坡行走时的基本步法是踢步法。用这种方法最省力,踩出的脚点也最安全。雪比较厚不必使用冰刀时,就应该采用踢步法。此法要决是:在软雪上,利用腿自身重量与惯性,自然地踢步即可,肌肉放松。雪较硬时,肌肉要稍稍用力,踢出的步子往往比较小也不大安全。
踢出的步子是否安全由许多条件决定,包括登山者的技术、力量、登山时的风力、风向、海拔高度以及背包的重量。一般来说在直接上升时每一步应该踢得没到脚拇指,在之字形上升时至少要没到靴的前半部。水平踢出的步子与稍向下凹的步子比较安全。步子踢得越浅,就越要注意将它踢得向下凹。否则很不安全。
踢步时要考虑到队友。踢得均匀、步子间隔较近的话,他仍就可以沿你的脚印走上来。尤其要照顾身高较矮的队友,踢的步子间隔不要太大。
领队开路,后面的人跟上时注意把路改进一下,即便是走别人踢出的步子,也要把脚踢进去,因为仅仅借用现成的凹步是不安全的。雪硬时,刚踢出的步子较浅,每个人都要将大拇指踢入,把凹步加深。不过,雪如果相当软,要踢深就比较容易了。
雪坡行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上升时队员一个跟一个地走。作为领队,承担着开路的重任,要尽可能考虑到潜在危险,为队友们开辟最佳路线。领队要轮流当,别让一个人累得精疲力尽。
4、上升路线
可以直线上升,也可以走之字线路。抢时间时,往往采用直线上升。在天气不好,有雪崩、岩崩的危险,或者不能宿营,下降难度大的情况下,攀登一个长雪坡就必须抢速度,此时采用直线上升。
假如时间允许,大多数登山者还是会选择之字形路线,哪怕坡度只是中等。原因很简单,迂回路线减小了相对坡度,更加省力,最终一样到达。但这也要视雪的状况而定。如果雪较软,踢起来不大费力,人可以省下踢步的体力,可相对路线却更长;若踢步比较困难,走之字路线就不合算了。
直线上升时冰镐的使用
根据雪面状况与雪的坡度,冰镐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杖式:用于缓坡到中等坡度(最多30-35),单手柱镐,用它帮助平衡(图12-18),只要你觉得安全,哪怕坡变陡了,也还是可以这样柱镐。每步之前要把镐插稳。
柱式握法:用于45°以上坡度。双手扶镐,每步前将镐先插牢,尽量插远一点(图12-19),然后用双手或扶镐或一手持扶镐头,一手握镐柄,脚向前迈。此法在较软的陡坡上特别适用。
水平式:这种方法在坡度较大、雪较硬但表面有一层软雪的情况下适用。双手握镐,一手用自我制动式握住镐头,另一手握住镐柄尾处。水平将镐插入上方雪中,镐尖向下,镐柄向右,与雪面平行(图12-20)。镐尖扎入了硬雪层,镐柄也能没到软雪中,安全度比较高。
无论采用哪种握镐方式,都别忘了使用便步,节省体力。
之字形上升时冰镐的使用
之字形上升时,记住一定要保持平衡(图12-17画出了之字形上升的步骤)。在小于40-45°的雪坡上,用杖式握镐法即可。坡度增加时要改用侧式握法。
侧式握法:一手握镐头,一手抓镐柄尾部,将镐插入坡中,与坡面成90°(图12-21)。镐在你身体前方,与身体成一斜角。留意镐尖不可指向身体。主要由镐柄受力,扶镐头只是为了保持镐的稳定。脚的迈法与杖式握法时一样。
之字形路线需要不时变动方向。安全改变方向有一套专门的步骤(图12-22)。
向山上的内侧脚在外侧脚(向山下)的前上方,这是个平衡位置。站好后将镐插入上方雪中,双手扶住镐头,外侧脚向上迈出,进入不平衡位置。双手继续扶镐,面向山上,内侧脚迈向新的方向,双脚呈外八字。最后内侧脚迈向山上,恢复到平衡位置。杖式握镐时,向山上的手握住镐头。侧式握镐时,原先两手位置正好倒过来了。如果在换方向时觉得外八字站得不稳,就把脚踢深一些。
4、横切
长距离水平横切,无论如何不能掉以轻心。在缓坡或中度陡坡上横切,虽说比不上走之字形轻松迅速,但还算安全,在硬雪坡或陡雪坡上横切,整个人就得面朝雪坡,每一步垂直踢入才能保证安全。一句话,横切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三、雪坡下降技术
看一个登山者技术如何,下降也是重要标准。不少人上山时很猛,下山却心慌害怕。原因何在、首先因为向山下望去茫茫一片,深谷万丈,让人紧张;其次下山时冰镐要往下砸,那种姿势比上坡难受得多。不过,掌握几种下降技术后,你就不会再那么神经过敏。
1、Plunge Stepping
下山与上山一样,使用什么技术主要取决于雪坡的坡度和硬度。软雪坡与缓中度坡上,直接面朝外一步步下山就行了。在硬雪与陡坡上,我们就得采用图(12-23)。
走这种步法要求果敢、自信。面朝外,果断地迈脚,腿垂直插入雪中,脚后跟着地,重量由一个脚跟平稳地过渡到另一个。每一步都要干脆利落。不要向坡后靠,否则步子就不稳,说不准还给你来个滑落下降。一般来说,只要雪没过靴后跟即可保证安全,但绝大多数登山者宁可每一步跺得深些。
膝盖要弯,但不可交叉,保持平衡,弯曲的角度取决于雪坡的陡度,坡越陡,弯得越深。同时也取决于雪面的硬度,雪越硬弯得越多。曲膝时身体亦应前弓,这样有助于平衡。在软雪上出脚不要太猛,否则陷得太深拔不出来,反而受伤。
握镐可用自救式或处我制动式,镐尾靠近坡面随时准备插入雪中。另一只手可根据需要挥动或伸开以保持平衡。部分登山者采用全自我制动式握法,即一手握镐头,一手握镐柄尾部,但这种握法限制了手,不一定对平衡有利。
在硬雪或陡坡上,有时不大安全,此时必须在迈步前将镐以自救方式插好,越低越好,脚的姿式也要改变,要往下蹲,保证平行。(图12-24)
2、滑降
未穿冰刀时可使用滑降法。这种方法大概是登山中最“爽”的一种,它简单迅速又很刺激。只要能控制住速度,就不好采用此法。滑降法主要分为三类,使用哪一类要看坡的硬度和陡度、山脚的状况以及个人技术如何。
坐式滑降(图12-25a):在软雪上适用此法。软雪上立式滑降往往会陷入雪中,所以要用坐式。这种方法简便易学。最好穿着尼龙雨裤,滑起来干脆利落。只要坐下来,以自我制动式握镐,直接往下滑就行了。标准姿势是腰挺直坐着,屈膝靴底平放在坡上。但若雪太软,可伸直膝盖增加受力面积。
侧握冰镐,镐尾尖没入雪中,下降时用它起舵的作用。给镐尖加压有助于减速,也能防止人头朝下冲。标准的屈膝平足姿势也能减低速度。在冰面状况不佳时这个姿势尤其有用,比如雪上结了一层硬冰,或布满了冰辙,凹凸不平,或不时有石块、灌木丛时,用标准姿势就比伸直腿更安全更有把握,对臂部的冲击也能减到最小限度。
要停下来时,用镐尖帮助减速,然后用脚跟顶住雪--但不能在高速时这样,否则会来个倒栽葱。需紧急停下时,用自我制动技术。(下节谈到)
坐式滑降中要拐弯几乎是不可能的。用镐尖作舵至多只能拐几度的弯。要换方向最好的办法是停下来,向旁边走几步,到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地方再滑。
立式滑降(图12-25b)只要条件正确,方法得当,这种滑降法是好的一种。用立式法很早就能发现坡上的障碍物,也不会损坏衣物,但是它要求技术高。在雪较硬但表面铺着一层软雪的时候,用立式滑降最好。如果雪较软,坡度就要陡一些才能保证应有的速度。若雪较硬,坡度就不能太大,坡底也要平坦安全。很缓的坡只要雪比较实,可以溜下来(像溜冰一样)。
正确的立式滑降技术和滑雪相似。膝半蹲,手伸开,双脚可并拢也可分开(依能否站稳为准),一脚略靠前增加平衡,防止嘴啃泥。
加速时双脚并拢,身体前倾,重心在脚上。减速有几种办法:站直,脚跟顿入雪面;脚向两侧打开,用脚侧站立;蹲下,用蹲式滑降法的方法拉镐(下节谈到);或是像滑雪一样来个转身,从肩到上身到膝盖都转向新的方向,膝盖与脚踝随之转动,用靴侧站立。
在过渡地带雪面状况不一,需加倍小心。突然碰到软雪,速度减下,身体会突然前倾,此时伸出一只脚来保持平衡。若突然碰到硬雪或冰面,向前屈身,以防滑倒,不时刹车或横切,来控制速度。
蹲式滑降法(图12-25C)。蹲式滑降法与立式大致相似,只是握镐方式不同。以自我制动式在体侧握镐,身体向后坐(半蹲),镐尾划入雪中。这种方法比立式速度慢,也更容易学会;有三点与坡面接触,安全系数也相对大一些。但是,相对来说,转弯和用脚侧控制速度就困难一些了。
许多情况下登山者都灵活地把几种滑降法结合起来,随机应变,才能滑得又漂亮又安全。例如,一个人可能不擅长立式骨降,他可以在坡缓时站着滑一程,要减速时用顿步把脚跟跺入雪中,减速后想换方向再往旁走几步等等。这样,他就综合利用好几种方法。
滑降法危险性很大。滑降前要观察坡底是否平坦安全,坡不可太长,否则一旦无法控制速度,从长坡上滑下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除非能一眼望遍全部滑降路线,否则领队一定要不时停下来观察前方路线。最大的危险就是在高速状态下无法自我制动。而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滑降条件最好雪面坚实的雪坡上。千万记住控制速度。
下降前整理好装备,把冰刀等尖利物放进背包里。坐式滑降时绝不可带冰刀,因为冰刀极容易挂住雪中的硬物,导致身体失衡。即使天很暖和也要戴手套,否则雪会慢慢把你的手冻僵,让你无法握住冰镐。
在软雪上,有时滑降时会带动一片雪同时滑下来,这实际是一场小型雪崩,叫作“垫式雪崩”。(Cushion)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登山者必须及时判断它是否会演变成真正的雪崩。如果流雪超过了好几英寸厚,人就不可能自我制动,因为镐尖已经扎不透流雪;但有时可以用镐尾扎透流雪层,减慢速度。(不可能完全停下来)所以一般情况下遇到流雪都要立刻离开,除非你有相当把握,认为它不会引发雪崩,而你也一定能控制自己的速度。离开流雪区的方法是:向侧滚几英尺离开流雪的路线,然后自我制动。
3、下攀技术
雪坡十分陡峭时,顿步下山和滑降都不安全,你可以攀下来。面朝雪坡,双手握镐头,呈自救姿势,脚用前踢法,每一脚都要直接踢入雪中、踩稳。
四、自我制动
在雪坡上无法控制速度时,自我制动就成了你的救命稻草。无法自救或自救失败时,应马上自我制动。如果不是结组攀登,自我制动也不能完全保证让你停下来。在攀登雪山时,它是唯一一项最重要的技术,平日要不断练习,要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一滑倒立刻自我制动。
在结组中,如果有同伴滑倒,你也应马上自我制动,才能拉住他而不被他拉下去。所以说一项自我制动的技术牵系着每一个人的life。每一个登山者都必须有过硬的自我制动技术。要勤奋训练,先在缓坡上练习,然后坡度逐渐加大。训练时要安排坡底安全的地带。这项技术中力量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掌握要领比单独力量更为重要。
自我制动最高要决就是:迅速。有的人自我制动大概颇具美感价值,但生死攸关的时候,美不美就很次要了,关键是一滑落立刻反应,将镐尖飞快地用力砸入坡中,让自己减速。停下来。
成功自我制动的姿势如下:俯卧,头朝山上、镐在身下(图12-26C)。
双手紧握冰镐,一手以自我制动式握镐,即握住“丁”字部,大拇指在横口斧下,其余四指在镐尖上;另一手握住镐柄(距镐尾很近处)。
镐尖砸入肩膀上方的坡中,让横口斧正好位于肩与脖子的夹角处。
镐柄斜着越过胸前,镐头与镐尾各在身体一侧,长镐的镐尾要压在骨宽部下。在靠近镐尾处握紧镐柄,以防镐柄转动,刺入大腿。
胸与肩紧压镐柄。
后背微弓,胸腹离开雪面。这一点至关重要:背弓之后,体重就集中到镐头、脚趾或膝盖几个点,身体才有可能停下来。臂部先抬起,重量送到肩部和镐尖。注意:不愿把前胸和脸埋入雪中的人很容易弓得过分。
膝盖抵住雪面。软雪中这样有利于减速,硬雪中这样很难减速,但有利于保持正确的制动姿势。
双腿用力伸直,张开,脚趾扎入雪中。但若穿了冰刀,就要把脚举到雪面之上,到快停时才能放下。冰刀很容易钩住什么,把整个人翻过来。
1、从不同姿势开始自我制动
滑落时的姿势不同,自我制动的方式也不同。滑落姿势一般有四种:头朝上;头朝下;脸朝上;脸朝下(雪坡),首要的目标是让身体立即进入唯一有用的制动姿势:头朝山上,面朝雪坡。此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双手握镐,一手以自我制动式握镐,另一手握紧镐柄尾部。握好之后,根据不同情况有如下方法:
头朝山上,面朝雪坡:此时已为理想的制动姿势。马上自我制动。
头朝山上,仰卧:这个姿势也不困难。向镐头方向滚动身体,转到侧卧时扎入镐尖(见图12-26)。镐头在右,就向右滚;向左就向左滚。假若向镐尾方向滚,想用镐尾减速,惯性人高脱手,自我制动就会失败(图12-27)。
头朝山下,面朝雪坡:这种姿势难度更大,必须把脚转向山下。面朝雪坡时,扎入镐尖,以镐尖为轴旋转身体,直到脚朝山下为止。若身体向右转,镐要扎到左肩上方;反之亦然。否则脖了会被镐挡住。(图12-28)千万不能扎入镐尾为轴旋转,那样镐尖与横口斧会滑离原位,刺伤胸部和面部。
头朝山下,仰面:横过身体向侧扎入冰镐,转动身体(图12-29)。此时亦以体侧的镐尖为轴。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要努力把胸部转向镐头,身体要打个滚,脚努力地转向山下。做一个坐起的动作会有所帮助。
不标准制动:在冬天与早春的松雪中,镐尖可能扎不透,一般的自我制动就用不上了,此时要充分利用脚、膝与肘部,身体尽量张开,把脚膝与肘深深压进雪中。将镐柄深扎入雪中。若头朝下滑下,在这种松雪情况下一般不需要再转到头朝上,因为不用转,人就差不多停了。
再次提醒:动作要快!动作迅速是成功的关键。在硬雪上,将滑倒时要迅速扎入镐尖或镐尾,甚至顿入靴后跟也行,这样才可能防止滑落。极硬的雪坡上制动极其困难,但一定要竭尽全力制动,也许能扎入一个缝中或挂住一块凸起,人就得救了。
2、自我制动的局限
自我制动完全是依靠冰镐、身体与雪坡的磨擦力进行的。可是在很陡很滑的坡,即便最好的技术也控制不了滑落。在硬陡坡上加速度极快,往往滑下去就差不多了。人可能被弹到空中,再摔回硬坡,此时所谓判断方向差不多就等于空话一句。
即使制动成功,也需要一段时间,而此时人已经滑得很远了,自救的效果不仅受个人反应速度的局限,也受到坡的陡度长度限制。
假如制动开始时失败了,也绝不要放弃!在软雪或缓坡上保持自我制动姿势,一段时间后人还是可能停下来的。即便停不下来,速度也能有所减慢,人也不会翻滚,跌或反弹。万一挂住岩石或树木,也是脚先挂住,这是最安全的姿势。若在结绳组中,你的自我制动就更加重要,只要能让身体减速,他们就可能来救你。
时时刻刻都要牢记自我制动的局限。如果坡看起来很陡或太短,或有队员技术欠佳,就应该结绳保护。
3、自救与自我制动的运用
作用自救是预防措施,自我制动是补救措施。有的登山者认为自我制动是首要的安全措施,自救就不那么重要。其实,二者的目的是不同的,两种都少不了。如果能安全地扎入冰镐,只要自救技术就够了,人就不至于滑倒。只有自救失败了我们才自我制动。
在攀登途中,要密切注意雪的情况,情况变了,自救的安全性有时会减小。如果坡陡雪硬,扎入冰镐也难以防止滑倒,就最好换用自我制动式握镐,随时准备制动。自然,这种条件下自我制动也相当困难。所以即便以自我制动法握镐,你也可能继续用自救的方式扎入冰镐。这样做手会不很舒服(因为手掌不再像自救握法那样放在横口斧上),但考虑到安全还是值得。
如果手在自救握镐时,人滑倒了,就要迅速将手过渡到自我制动握法,握住镐柄尾部,另一手改为自我制动握法,马上自我制动。要勤加练习,如果技术还不行,在自救式行走扎镐时,也要用自我制动式握镐。
第二章 结组攀登技术
什么情况应该结组攀登?总的说来如果不结组比结组危险时,就应该结组。决定是否结组往往需要审慎衡量利弊。
在冰河上行走应该结组,否则单个队员掉入裂缝便很难营救。
可是在雪坡上行走时,雪面逐渐变硬,坡逐渐变陡,要决定该否结组就不那么容易了。必须判断单个登山者失足滑落的可能性和结组行军的危险性各为多少。结组行进的危险并非等闲。一个人滑倒全队都可能被拖下雪坡。结组行进会降低整体速度,在有雪崩、岩崩危险的情况下,速度总是至关重要。行进速度减慢,还可能全队必须在准备不足的条件下宿营。所以在雪坡行中决定是否结组是件微妙的事,必须考虑到每个队员的技术,还要想清楚除结组外别的方法的利弊。
一、结组保护方法
决定结组后,可根据攀登状况与队员体力决定适用的方法。
1、结组制动
结组制动要求滑倒的人自我制动,其余队员同时给以支援。每个队员都要自我制动或自救。
只有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才能依靠全组的力量救住一个人。例如在缓和或中等坡度的冰河、冰坡上,一个缺少经验的队员滑倒了,老队员可以帮他制动。但到了陡坡、硬雪坡上,你就得仔细权衡,究竟哪种办法更安全,是继续依靠结组制动前进呢,还是停止结组单人前进,或是换一种更安全的结组方式。
以下步骤可以增加结组制动的成功可能:
1、如果你后面有队友,在手上卷几英尺绳子。如果队友滑落,这几大绳子可以给你一点时间砸入冰镐进行自救。但在冰河上不要带过长的绳,因为这样只能白白地让队员掉进更深的冰裂缝中。
2、最弱的队员安排在结组末尾。上山时他应是最下面一个,下山时是最上面一个,这样一旦他滑倒,其余人都可以帮助他回到组中。可是,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第一个人滑倒,他会是最倒霉的一个。
3、只用绳子的一部分,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双人结组。双人结组绳子不宜太长,大约60-75英尺便可,太长的话队友滑倒的距离就会更远,把他拉回来就更难。
4、走平行的几条路线。这一条也尤其适用于双人结组。两人可以肩并肩地走,一人掉落时可向侧拉绳借力。上面的队员滑下时,拉的力量也小一些。同时,绳在雪上的摆动会增加磨擦力。在上山时平行走不大可行,因为要踢出两条路线,费时费力,但在下山时它是非常有利的。如果雪太硬,也要考虑并肩上山。
2、移动结绳法Running belary
介于结组制动与固定结绳之间,有一种保护技术叫作移动结绳(running
belay)(图12-30),在结组制动难以成功而固定结绳又太费时间时,用移动结绳就较为可行。比如,灵活结绳法在长距离雪面与峡谷上就很实用。
移动结绳,领队在合适的雪面上装入保护设施,用铁锁将绳别在设施上。(保护设施后面还要谈到),队伍行进时步频一致,和未结绳时一样,但有了保护设施,只要这些设施放牢了,有人滑倒时就会被拉住。最后一个人负责取出设施。毫无疑问用这种方法意味着多背一些装备,多耗时间装拆设施。
3、固定结绳
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固定结绳,即一组中每个人都相互系在一条绳上,和攀岩时结绳相似。但这种办法在绝大多数高山路线都不可行,因为实在耕时太多。不过,雪坡行走的结绳方法还有很多,在安全性与耗时上各有千秋,下面就是有关介绍:
4、综合保护技术
实际登山时,如果雪坡情况恶劣,就必须综合使用几种保护方法,不大可能一直都不结绳或从头到尾都固定结绳。
决定是否结绳时,登山队要问自己一系列问题。在冰河上好说,必须结组;但在雪坡或混合地带,应考虑如下问题:
1、每位队员在滑倒了都有能力自救或自我制动吗?若能,全队可以不结组前进;若不能,就要再问;
2、仅靠结组制动能否应付一切滑倒情况?若能,全队可以结组,但不用系绳(unbelayed, but roped up)。若不能,再问;
3、结绳是否可行?(固定或移动结绳)是否能保证足够安全?若能,就结绳前进。因时间限制或地形恶劣,不能结绳,全队就必须慎重考虑。
4、是撤回,还是冒险不结绳前进?
实际登山时,在长雪坡上一般都是结组但不一定结绳。结绳一般是因为:雪硬;坡陡;队员已经疲劳或有人受伤,多数情况采用结组制动与移动结绳,但有些地段要冒险分散通过。
不要无谓冒险。如果情况不好,可以改变路线,选择新的目的地,或者撤回。
二、雪锥
我们在攀岩时用岩钉,雪坡行走时用雪锥,二者构造有别,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固定住结组绳与下降绳。但相比之下,安装岩钉更容易做到心中有数;装雪锥则不然,雪锥能承受的力量随雪面情况,安装方式的不同而各各相异;一日之间雪的状态改变了,雪锥的能力也发生变化。这种种变化使得检查雪锥比检查岩钉雪堆上许多。同时安装雪锥需要很多时间。
雪锥包括:锚定桩,系绳尖桩与系绳柱。
1、锚定桩
锚定桩就是你埋入雪中用以挂绳的东西。最常用的是锚钩。
锚钩的外形是一个铝盘,上面固定着两根金属线(12-31a)。锚钩的尺寸很多,一般说来尺寸最大最能承担压力。安装锚钩时,应与被拉方向成45°夹角,这样锚钩受力大,也更安全(图12-31b)可在雪上挖一狭槽,让锚钩上的金属线尽可能拉直。
理论上,锚钩在承受重量时会弯曲,金属线会勒进雪中磨出一道凹槽。实际登山中情况就更加复杂,如果受力过大或从侧面受力锚钩可能被拉出来。拉下来的锚钩往雪坡下滑,可能会碰到障碍物,那时它会弹向另一个方向。锚钩有表面弯曲的,有外缘凸出的,还有金属线固定的,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正确方向与反弹时自我复位而设计。
在夏天雪质均匀的雪坡上安装锚钩最费时,但是也最安全。锚钩适合于较软但很密实,较湿但很厚重的雪面。在典型的冬季雪坡上,它交不适用冬天的雪坡密度不一,雪 ,锚钩很难咬紧。
除锚钩外,冰镐、冰上工具与系绳尖桩也能作为锚定桩(图12-32)将工具水平埋入雪中,在正中间的位置安上滑环,滑环下挖一狭槽,来保证环受力的方向。
2、系绳尖桩
将一个尖桩打入雪中就成了系绳尖桩(图12-33)。它一般是铝制的长度由18英寸到36英寸不一,式样繁多,有圆孔、椭圆孔、弯折型、与T字型等。
当雪面太实不能装锚钩,但安雪螺丝又太软时,用系绳桩就恰好会系绳桩与受力方向成45°夹角。挨近雪面处装上滑环或铁锁,不可装得太高,不然系绳桩可能被拉出去。可以用石头或冰镐把系绳桩砸入雪中,但最好使用North
Wall冰锤或其它冰锤,这样对工具的损伤小一些。实在没有系绳桩时,用冰镐或其他工具也能代用。
3、系绳柱
系绳柱不是现成的工具,而是在雪上创造出来的天然设施。(图12-34)在软雪甚至在任何硬度的雪上,用系绳柱总是很可靠的。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耗时太多。
制作系绳柱方法如下:在雪上挖出一圈椭圆形的沟槽。挖好的系绳柱形状像一座椭圆 形的小岛。雪越软,沟越深,可以深到1.5英尺,宽(上方)到10英尺。
最好不用绳子系在柱上,而用网,因为绳很容易勒入柱入。同样原因绳或网装好后不要故意拉。为安全起见,可在绳或网下垫上背包、衣物以及任何能减小压强的物品,尤其在雪软时这样做特别必要。每次使用系绳柱后都要查看它有没有坏。还可以在系绳柱下再装一个锚钩或系绳尖桩,来分散压力。最后一个队员负责拆下系绳桩等装备。
4、同时使用多个雪锥
单个雪锥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同时使用多个雪锥就保险得多。可以将两个雪锥前后串在一起,这样一个锥受力,另一个分担。还可以把它们按图12-35所示方法组合起来,共同承担一切压力(第七、第八与第十章已详细谈到)总体说来,为了减小受力角度、减轻压力或保证安全,人们都会使用多个雪锥。雪锥之间要相距几英尺,这样不致两个雪锥同时拉落。
三、雪上系绳
登山者可选择的系绳方法很多,可以使用已经装好的雪锥,可以用冰镐很快地系绳。雪面状况千变万化,没有一个雪锥可以说是像岩钉那样保险不过雪锥还是大有用途的,因为小的雪的崩落不像岩崩那样迅疾可怕。一般说小的雪崩发生在中度雪坡上(30°-60°)。
无论采用哪种系绳方法,系的绳一是要有弹性,尽可能减轻雪锥所受压力。攀缘绳的松紧性良好,人滑落时就不会突然扯住一下子停下来。在系绳前进时,每一步要走稳、心里有数,要把重量放到身上,并尽可能分散到绳上,利用好绳子的松紧性、和机构结绳工具相比,标准的龙部系绳(hip belay)法更加舒缓、灵活。要考虑到踩空或系绳突然受力时的后果,很可能路线上的雪锥连同整个人一块儿会被拖下了雪坡。
在难攀的地方要系绳。领队的人要避开可能出事的路线,绕着它走。如果带头的人走的之字形,后面的人要避免让上一个人正好位于你头上。在山脊地带很难预见何处容易滑落,一旦有人滑倒,最好的办法是立即跳向相反的方向,绳子就越过了山脊,也许能够救下你们两个人。
1、快速结绳
在滑倒的后果可能不大严重时,登山者可采用快速结绳法。例如在探测仰角与裂缝状况或是站在山上给下面较弱的队友结绳时,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合适。
“靴-镐”结绳法
全队共同前进时用“靴-镐”结绳法既快又方便(图12-36)。尽管还有争议,但实践证明这个办法还是有用的,不过一定要记住它不可能承担很大力量,如果滑倒得很严重,这种办法就靠不住了。
以下是结绳方法;看起来比较麻烦,但熟练后就很容易,几秒钟就能完成:
1、踩出一个小平台,大小能容纳冰靴前半部与冰镐;
2、在平台后部尽可能深地插入冰镐,镐柄略向山上倾斜,镐尖垂直于滑落的方向,这样在滑落时镐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站在冰镐下,面与登山路线平行,垂直于滑落方向。
4、上山的脚踩入雪中,抵住镐柄向山下的一侧,不让它被拉往山下去。
5、底下的脚也上迈一步,踩稳,此时在下的腿保持笔直,作为牢固的支撑。
6、将绳绕过冰镐。然后将绳从受力方向绕向上面脚趾,再绕过冰镐向山上的一侧,最后在脚面上绕一圈。
7、用朝山下的手握绳,同时在靴后跟(山上的脚)送入绳子,形成S形。握绳的手不可离绳。
8、向山上的手有两个作用:抓紧镐头,支持镐柄;下面的人上来时负责收绳。
登山者必须两只脚都能熟练使用“靴-镐”结绳,因为系绳的人必须面朝滑落的方向。如果前面结绳的人滑落了,绳子从镐子上松落,结绳也就无从谈起了。
铁锁/冰镐结绳法
铁锁/冰镐结绳法与“靴-镐”结绳法安全度相当,但绕绳方便一些。(图12-37),第一步是将冰镐尽可能深地扎入雪中,镐尖与滑落路线垂直,在镐柄上打一个结(见图例),抱铁锁固定。站在与滑落路线垂直的角度上,面与攀登路线平行。上山的脚抵住冰镐,踩住绳结,但不踩铁环(不要直接用冰爪踩绳)。绳从受力方向出发,穿过铁锁,绕住腰,最后握在向山上的手中以作制动。此法一大优点是:滑落的力量反而会让结绳的人站得更牢。
2、用雪锥的结绳法
其他结绳的方法常常要利用雪锥,比如锚钩、系绳桩、系绳柱之类。
坐式结绳
这种方法灵活并且安全,在硬雪或深、厚、湿的雪上尤其适用(图12-38)。安装坐式结绳比较冷、湿,如果绳子冻住了这种结绳法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首先在雪上挖出或踩出一个“座位”和一个“脚踏”,然后垫上一层比较硬实的东西,双腿伸直分开,坐下结绳即可。
这种方法要使用雪锥。
立式结绳
立式结绳更加容易,只要有两个足够深足够安全的凹槽踩脚即可。但是它的安全性却要大打折扣,因为系绳保护的人很容易被拉倒。立式结绳时必须有雪锥的支持。
结绳保护的人有三种站法:面向雪坡;背向雪坡与侧身站立。
面向雪坡的站法最不利,当下面的人滑倒时,整个绳就绑在了保护的人身上,他也不能顺手地把绳放下去。向外站略好些,绳不会完全把人捆住,保护的人也可以提前看到下面的人是否可能滑倒。但这两种站法都有一大弱点:脚无法抵住,很容易被绳拉倒。所以保护的人必须向坡上倾斜,以防被拉向山下。
最安全的站法是侧向,与登山路线平等。(图12-39),向山下的腿站直,膝盖不可弯曲,在一个雪槽中踩牢。上山的腿、下山的腿和可能滑落的方向成一条直线。向山下的手负责制动。
机械结绳工具
在雪上结绳时也可以使用机械工具,即便绳子湿了或结冰了,这些工具操作、安装起来也很方便。有了工具,你就能直接在雪锥上结绳而不用从安全带上再绕,这样人就更舒服。但用工具结绳往往灵活性小,给雪锥的直接压力很大,有时不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