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病的预防和处理秘诀2
(2009-05-28 17:31:45)
标签:
健康保健高山反应高山病 |
分类: 虎狼e族安全 |
高山病是人在高山活动中要认真对待的大问题。据统计,进入3000~5000米海拔高度的健康人,大约有一半会发生各种高山病。登山死亡事故原因除滑坠、雪崩外,高山病是位列第三的因素。另外,高山病是登山者终止登山的重要原因。由于高山反应体力不支、走路不稳、判断力及平衡能力减弱,意识不清楚等也是发生滑坠的重要原因。发生高山病的根本原因是高山缺氧,缺氧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的功能障碍以及组织损害。 在高山上活动,一旦有身体不适,你就应警惕地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得了高山病?并在登山前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可能面对的问题。 最常见的高山病是急性高山反应。敏感的人在1800米左右就可能有一些轻度的高山反应,如乏力、运动量较大时气喘吁吁等。一般在3000米以上才有明显的高山反应。快速(如乘飞机)一下子到达3000米以上更容易发生急性高山反应。高山反应也并不都是"病",更多是一种生理功能的"不适应",在5800米以下,大部分人都可以对高山取得程度不同的适应,但也有一些人适应不了。急性高山反应一般在到达高海拔后6~12小时以后发生,少数在1~3天后发生,一般3~7天内恢复,病重时间长的可达2周以上。 急性高山反应的表现主要有: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干咳,心,、全身无力、,浮肿,失眠等。轻度的高山反应经常类似感冒,容易被人忽视,而不能给予正确处理。 【秘诀一】 急性高山反应有时是难以避免的,常常是登山时必然经历的一个痛苦过程。但还是应当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减轻高山反应,或在较低的地方不急匆匆地发生高山反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发生高山反应。 【秘诀二】 积极合理地适应,简单讲就是态度积极,方法得当。有一点不舒服就闷头大睡或不知深浅地快跑、猛干都会引发或加重高山反应。适应不能一口吃成胖子,要逐步实现。我们的经验是,在3000米以上,一般每升高500米要适应一夜,如不能适应,要暂缓继续上升,对初次登山者尤应如此。在7000米以下,一般要进行2~3次的反复适应性行军。还要调整改善营养结构,饮食中要增大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占到60%以上,增大各种维生素的摄入。药物预防办法不少,但其中不少缺乏双盲对比研究,笔者不拟倡导。仅介绍两种效果经过验证的药物。复方党参片,进山前2天开始服用,每天8片,预防有效率可达80%。醋氮酰胺,进高原前1~2天开始服用,每次250毫克,每日2次,连续服用3~4天亦有效。偶有一些副作用,有磺胺过敏者慎用或忌用。治疗上主要是调养适应,药物的作用是减轻痛苦,帮你渡过难关。 【秘诀三】 【秘诀四】 * * 在医院里抢救脑水肿和肺水肿是很复杂的事情。在山里艰苦的条件下,要记住“早”和“快”两个字。也就是识别和护送病人下撤这两个关键环节上,越早越快就效果越好。高山探险时,高山上急救氧和急救药是必备的。一旦发现病人,对非专业人员能做的是立即给病人高流量吸氧,同时即刻服用速尿2片,尽早下撤到安全的地方。 上面介绍的四个"秘诀",是给非专业医务人员提供的,在高山上缺乏医疗服务时,应对一些常见、主要高山病要点、紧急措施,并非仅此而已。高山特有疾病还有高山心脏病,高山高血压病,高山出血综合症等。在治疗上也有很规范系统的要求。所以在大型登山活动中最好配有医生。另外还有一些在高山条件下易发生的疾病,如雪盲、日照性皮炎,冻伤、痔疮等,但这些不是高山特有的病,在其他环境里也可发生,预防和治疗上和非高山地区大同小异。 高山上遍布裂缝和陷阱,危机无处不在。但也不是那麽可怕。王富洲、屈银华、贡布3人1960年5月24日登上珠峰,从8830米--8848米高差14米,路程50来米,他们用了4个多小时才爬上去,再从顶峰下来到8800米,共用了6个多小时。在这6个多小时里,他们体力消耗殆尽,没用一点氧气,但他们终于战胜了死亡的威胁,胜利返回。还有一个18岁的小伙子,躲在无加压设备的DC-6型飞机的起落架舱里免费旅行,在8800米的高空中飞行了9个小时,飞机降落时他已经昏迷,但还是熬过来了。这是两个九死一生的奇迹,受他们的启发,近年来,以梅斯纳尔为代表的一些登山家则是使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无氧登山,也取得了拓展人类生理极限能力的巨大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