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疯语】说点疯话总可以吧

分类: 感悟 |

15年前,我还是一名刚入行的图书编辑,正在为日渐繁荣的文化事业奋勇拼搏呢。每天晚上回到家里,拿出厚厚的稿子在灯光下仔细校对,一直到深夜竟然也不觉得累。一部20万字的书稿,一星期内审阅校对完毕,写出审稿意见,再进入下一个流程,然后接一部新的书稿,周而复始。
图书事业虽然繁荣,我却没有坚持下来,在整个行业急速下滑之前进入了另一个领域,每天和网上舆论、对外宣传、行业动态,金融信息等这些东西打交道。我对互联网心存感激,也时常感叹其伟大,因为它让我开阔了眼界,使我学会思考,对网络信息的快速捕捉,使得你脑子里时常产生犹如爆炸一般的感觉,当那些杂乱信息在你心中各归其位,形成一个逻辑主线时,你往往会觉得有很多话要说,不说对不起这个时代,不说对不起这个互联网。
其实于媒体行业而言,我只是个新入者,对这个行业的各种明规则和潜规则一无所知,即便到今天为止也是懵懵懂懂的。后来我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得到了一些支持,也收获了不少骂声,在如今看来已不算什么了,可在当时简直能让人把肺气炸了,如果有可能,直想拿刀剁了那些藏身网络那头的混蛋。可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也无多大必要。也许那些人在生活中很文雅,很善良,到了网上后性情大变也无甚危害,只要回到现实中还能是个正常人就行。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被人称作媒体人了,虽然我还并不明白媒体人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一切已扑面而来。换个角度去想,你在网上有很多读者,而你常年都在向外提供自己的观点,发布自己的评论,媒体人的属性是没什么问题的,那就当下去吧。
我觉得自己调查能力不强,做不了什么报道,但完全可以提供一些分析和看法。于是,这就成为我行走媒体江湖的一个原则,只写分析不写报道,因为分析可以有谬误,报道则力求严谨。我是做舆情分析的,很轻松就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东西,形成逻辑主线,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相信一点,没什么是不能批评的,只要你坚持用常识和逻辑去解构一件事情,而非曲解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正义和真理,坚持社会的善良风俗。可现在看来,这个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
这个社会赞扬太多,拥护太多,但批评太少。每个人都能有一万条理由反对你批评一件事,却没谁会对一些虚假的拥护和赞扬表达出些什么。在长久以来形成的潜规则下,这个社会不怕你说胡话,也不怕你说疯话,就怕你说真话。我见识过说真话的威力,但说真话的下场都不怎么太好。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寻找一些肤浅的笑料,制造一些刺激人神经的所谓新闻点,才更能获得最多的拥趸。
我与阿里巴巴的官司很快就届满一周年了,去年九月份开庭之前,我回到单位找领导谈心,领导问我怎么办,我说要不然我辞职算了,领导说好,到屋外拿回一张准备好的材料,让我签了字,总共没超过三句话,我就走出这个工作了十年的地方。人生有很多注定要散去的宴席,没有一次的戛然而止,能如这次一般给我产生如此巨大的心理震撼。不过,这对我来说,也等于是在直面战斗前甩掉了一个包袱,也算是好聚好散。
在等判决的这一年时间里,家中经历了两次大的变故,打官司和丢掉工作与之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东奔西跑之下,官司的事情倒也逐渐淡了,等待的时光倒也没有显得那么难熬。或许有人就是想让我难熬,最好是难熬一辈子,但我还真没时间享受你等精心准备的这顿大餐。直到最近我的律师说,这个案件终止了,不是撤诉也不是别的什么,意思是不做判决,没有结果。听到这些我并没有表示任何高兴与难过,或许这对各方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皆大欢喜的结果,我就知趣点别就此发表什么意见了。
我自己不强,这怪不得别人,不过我还是相信一点,向前看吧。不过我对于真正的朋友和貌似朋友实则小人的人,这次算是真正看到了,我不说话,你们先作着。我会不断记录这个时代的点点滴滴,记录兴衰变化,万物百态。对阿里巴巴来说,少了一个唠唠叨叨的批评者,会不会变得更好,不需要十年八年,很快就能看见。
新开一个专栏“颐和疯语”,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我常年住在颐和园旁边。那么多人不愿让你说真话,以后多说些疯话吧,这总不会再犯什么忌讳。这是个包罗万象的专栏,每周会有更新,希望能与意趣相投的你,在文字中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