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最近的物价便宜了

标签:
美食 |

曾经的我很喜欢出去买菜,或者到商店里买些这个那个的,只要我有时间就会去,基本上是把这类活动当成休闲一样的。长此以往养成个习惯,出国时每到一地都会去超市里看看商品价格,尤其是那些最常用的商品,换算一下汇率,估算一下比中国的物价贵还是便宜。
在开罗购买过1个美元一盒约摸一斤半的大草莓后发现,这个国家的物价其实是便宜的,觉得贵那是因为你总在旅游团这个小圈子里打转转,没有积极走出去的缘故。在旧金山的时候也逛过超市,一袋子十来个青苹果差不多三斤的样子,售价3.99美元,这个也算是便宜吧。到了香港那就两样了,香烟和饮料贵得要命,超市里的水果基本要比国内贵至少三倍,有那种廉价超市会便宜一点,但你得付出排队和等待的时间成本,也不划算,香港人过得很辛苦。
国内的物价最近20年是上升曲线,记得15年前的猪肉大约是中肋10元三斤,蔬菜大约在2-3元一斤左右的样子,与现在差不多,不同的是当时并没有高达7-10元的蔬菜,那是很令人恐怖的一件事,但现在有了,而且很多。价格比较稳定的是鸡蛋,这种生活必需品是不能涨太多的,记得鸡蛋十几年前就是三块多一斤,如今涨到过四块多,又有回到三块多的趋势。
猪肉(非纯瘦肉)在去年的时候到过14元一斤的样子,今年看来已有所下跌到了12元一斤,甚至有9元和8元的猪肉出现。前两天姑姑们总是买来排骨烧着吃,我记着这东西价格与猪肉差不多甚至要高于猪肉,稍微便宜一点的是腔骨,记忆中去年买过几次都在8元一斤左右。最后一问,他们买来的价格仅有6.9元一斤,这还不是腔骨,是正儿八经的肋排,应该是超市促销,不过这促销幅度也有点太大了。
如今这个季节虽然是青黄不接的日子,但蔬菜的价格并没有很贵,一两块钱的豆角茄子也是到处都能见到。暂时还没有降价的估摸着是大米、白面和食用油,这些已经产业化的日用品一般来说背后都有操盘商,且易于保存不是生鲜食品,因此价格并不会对供求关系反应太过敏感。不过从整个消费品价格下行的趋势来看,这类商品面临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总而言之,现在的东西已经有越来越便宜的趋势了。
物价便宜对老百姓来说不是坏事,货币的购买力会上升,流通行业的服务能力会提升,否则将面临淘汰。不过对于整个经济本身来说就并不那么妙了,物价下滑意味着是需求下降驱动的,生产和流通都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就业数字下滑,而这反过来会进一步压制消费需求,进入另一种不好的循环。
我是支持物价下来的,在需求旺盛时代大量的劳动力仓促进入流通环节,他们只是卖货的但并不是生意人。你去上海看看那些街边店卖水果蔬菜和米面油盐的小贩是如何殷勤待客的,再去北京、石家庄、济南和太原看看那些同样的小贩是如何拿着架子对顾客不理不睬的,就知道建设商业文明的重要性了。中国古话说和气生财,但现在有大量卖货的人宁可对你实施坑蒙拐骗,也不愿意对你和气,不知道这个社会欠他们什么了,应该是日子太好过了的缘故。
在低物价时代,也会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出现。例如虽然日用品价格低了,但高档消费品价格却越来越高,因为日用品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比较高,而高档消费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则是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一群人。假设一件一万元的衣服在消费旺盛时会有100人去购买,其中对价格敏感和不敏感的人群各占50,那么在面对需求下滑的局面时,原有的50个对价格敏感的顾客就会消失,商家为了维持利润,只能将价格提高,转嫁到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顾客身上去。
国家现在正提倡经济转型,因为大家都知道,按现有的模式走下去是无法持续的,消费只会越来越低迷,但不代表人们失去了消费能力。不消费的主要原因还是消费形式毫无新意,服务能力不够,创新元素缺失,同样是卖卤肉饭的,你走出去开展社会化营销,弄个微信二维码扫一扫给打个八折,也总比现在这样等客上门或者站在街边拉客进门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