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给数字生命以血肉

标签:
it |

30日百度在北京主办了第二期the
相比于第一期Big
当然,拜伦森只是这次Big
主办方将入场人数控制在150人左右,但这仍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虚拟现实现场演示。过去20年,拜伦森一直在斯坦福的研究室内进行研究工作,牵着体验者的手体验各种虚拟场景,并没有在超过100人以上的观众面前进行展示,而体验者身处虚拟现实的时间也从没有超过一小时。拜伦森认为这种体验可能会成瘾,导致不良后果。
那么什么是虚拟现实?其作用和前景到底有多大呢?我个人的理解,尤其是在体验了虚拟现实装置之后,是这样的。
虚拟现实只需从字面上理解就行,说的是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在初期这个虚拟化做得并不全面,或者说只能实现部分的虚拟场景。如在线游戏中搏斗场景,在线教育的授课场景,医疗中的会诊场景等。就我个人而言,体验了一次在高处沿着狭窄小路行走,最后从高空急速跌落的感觉,着实吓得不轻。当我迈步踏出小路之后,并没有出现整个场景急速跌落下去,乃至整个人因做出防护性动作而在台上呈现出东倒西歪的样子。这样的虚拟现实,还略简单,不过至少让我害怕了,意味着有了个好的开始。
从应用前景看,虚拟现实的未来几乎是有无限可能的。电子游戏和虚拟旅游这些娱乐的东西不必谈太多,但这种技术能消灭现场会议,消灭现场教育,弥补线上购物的非现场感,训练人们克服对某些场景的天然恐惧,如飞行和深潜,战争与恶劣环境。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虚拟现实技术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科技发展带来的疏离感重新找回来。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必见面,就能坐在一起促膝长谈,面部表情和语调语速都与现场无异。应用场景太多了,已超出现代人的智力理解能力。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将硬件虚化在周围环境中,并有简单稳定可依赖的数据传输作为基础,且有丰富的应用和软件技术提供协助。如现在一样让体验者戴着重重的连着线的头盔和眼罩,手上戴着厚重的手套,是无法投入应用的,只能被人用来玩玩电子游戏。
扎克伯格在参观了拜伦森教授的实验室之后不久,斥资23亿美元买下了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
从科技趋势来看,硬件和数据传输永远不会成为阻碍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瓶颈,那些繁重的连着线的头盔和眼罩,最终都会缩小体积并实现无线化。3D或高度现实还原的图像,在目前看来需要极大的数据传输通路,在不久的未来也不再会是个问题。关键仍在于数据的采集方法和使用能力,这涉及到应用层和软件技术的发展高度。当虚拟现实技术迎来应用化时代之后,解决方案和产品设计能力极度考验人类智慧。
事实上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缺乏相应的产业链协同能力将其呈现出来,只有当软件、硬件、数据、传感、应用等整个链条被激活之后,虚拟现实技术才能真正迎来黎明。而设计和协同能力也是目前所欠缺的,虚拟现实是个比互联网更大的概念,需要参与其中的绝不只是技术、美术设计等这些人们通常认知的知识能力,诸如心理学、生理学、美学、艺术甚至哲学、法律等知识能力加入进来,虚拟现实才是真正的虚拟现实。设备需要捕捉人类一切动作和表情,包括心跳和情绪波动,未来的一个场景是,传感器将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摸不到。
如果把伟大的互联网视作生命的基本形式,视作基因和细胞,那移动互联网就是这个生命的骨架,使其具有生命的基本轮廓,而虚拟现实则是在这具生命的骨架上充实了血肉,使其基本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未来是否还有能给这具生命穿上衣服,戴上配饰的技术,我们仍不得而知,但虚拟技术会使得数字生命活起来,与人类做伴,这是个容易看到的大方向。
按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虚拟现实技术离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商业化更远。但这个远是相对的,计算机发展半个多世纪才走到今天,虚拟现实一定用不了那么久。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许5年,最多10年,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投入广泛应用,对人类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只用于在线游戏这么个娱乐场景中。
虚拟现实让人类激动的时刻还没有到来,而这一天是早是晚,并不在于这项技术的成熟程度,仍取决于科技巨头们对未来的看法,以及愿意为之投入的行动力度。科技巨头们愿意把自己的技术实力投入进去,虚拟现实才能更早一天实现,如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能力等,现在看来,还是有公司能看到未来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的,这是一大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