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移动浏览器

标签:
it |
分类: 科技 |
有关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争论,沸沸扬扬了好几年,至今仍无定论。有一种占上风的看法是,微信是入口,App 商店是入口,浏览器的入口概念已弱化太多。在百度发布的一季度移动互联网报告中,一些关键数字证实了这一看法,日启动次数和调用比例均止步不前。
当然,浏览器厂商大多对此并不服气,其实分歧之处还是在于如何对浏览器进行定义,这本质上还是个表述的问题。如果把浏览器仅仅视作浏览网页的应用,那这个入口确实不那么强了,如果在浏览器这个应用上,能承载更多的服务和功能,那浏览器就是入口,而且是最适合被当作入口的应用。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浏览器是收费软件,因为没有浏览器就无法上网,那才是绝对占垄断地位的入口。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客户端等产品越来越多,人们不必使用浏览器,即可直接享用某些服务。此时的浏览器,在地位上也并没有被削弱,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服务,仍无法脱离基于web的一些功能。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pp store模式的出现,使得浏览器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当用户每天只打开几个本地应用玩玩游戏,出于省流量和网页阅读体验不佳的原因,很少打开移动浏览器时,浏览器的入口地位确实是被弱化的,其功能正在向底层演进。但弱化并不等于被摧毁,而且这种弱化也只是暂时的,长远来看,浏览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会完全沦为底层应用。
乔布斯说过,未来的一切是web化的,这话从热衷产业链控制权的乔老爷嘴里说出来,实在令人感动。是的,native app确实在现阶段能提供较好的使用体验,但那并非意味着native app就是唯一方向,这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如果在技术上web能承载更多服务,更多功能,更好的用户体验,能采用统一标准进而降低开发和使用成本,人们为什么要去选择占用本地资源过多而不经济的native app呢?
在百度收购91无线之后,一些迹象已经显现出来,如果未来百度的应用商店能够提供几十万款web app,应用商店本身不就是个大浏览器吗?如果微信未来的公众账号都变身为一个个light app,微信不也就成为一个大浏览器了吗?两者分别占据的,是移动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领地,却并不是全部。当然,微信和应用商店,完全是可以最终变身为浏览器的,只要时机成熟。
浏览器是不是入口,还要看技术发展的进程有多快,以PC上的游戏为例,从端游全面开花到页游兴起,端游止步不前,这一过程用了10年。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是,在移动互联网上,肯定用不了这么长时间。浏览器的逆袭,已经要开始了,而且前景广阔。
目前的移动浏览器,在遇到非移动化的网页时体验很差,但两年后可能你想找非移动化的网页,都不会那么容易了。移动浏览器中目前也运行不了太复杂的程序,实现不了太多的功能,但如果你看到页游目前的发展程度,想想五年前在浏览器中玩一款如此复杂的游戏是多么的不可能,应该就不会怀疑移动浏览器的未来了。在浏览器中不能玩魔兽,那真是技术难关,一时半会儿急不得,技术创新倒是不妨缓步慢行,日积月累以实现变化。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用户体验上去的,无所谓突破还是渐进。
QQ浏览器的4.3版本中,已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跨屏网页传输,而在即将发布的4.4版本中,通过声音即可进行跨屏网页传输。新版的QQ浏览器,还能实现悬浮窗视频播放的功能。这些都不是什么新技术,但应用得当的话,同样能带来完美的科技体验。这些浏览器上微小的创新和进步,预示着浏览器可以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大,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
浏览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平台化,通过不断创新赋予其新功能和新体验,之后再通过开放平台的方式,吸引开发者加入进来。从根本而言,未来浏览器将会与app 商店、微信等应用殊途同归,app商店和微信从垂直功能走向综合功能,而浏览器则会在坚守综合功能的基础上,向商业前景看好的垂直功能进军,如游戏、web app、电商、媒体等领域,通过技术进步,做到不输于native app的良好用户体验。
当然,浏览器何时能重新成为平台,还是要看谁来推动,有多大的用户基础来引领变化。如果一款浏览器用户过亿,这个市场也基本就形成并可以被引领了,值得大举投入进去,加快技术发展以寻求商业模式的浮现。目前符合这一条件的浏览器,应该只有UCweb和QQ浏览器而已。
未来,用户可以在移动浏览器里轻松订阅阅读内容,观看来自各方的视频,点开网页就能玩大型游戏。从技术趋势上看,这些都是必然会实现的功能,而且用不了多久就能被体验到。是时候重新认识移动浏览器了,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第一时间了解互联网最新观点,请打开微信点击-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 输入Gejia021,或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