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这个节目,还是在刘俐俐事件后引起我注意的,在网上看了那集之后,我从英语专业的角度写了篇分析文章,但却招来谩骂无数,不过还是主持人张绍刚被骂得最惨,他承受了完全非理性的宣泄。我知道,一旦舆论出现90%以上的倾向,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了。正好那段时间有点空,假期期间,就从网上从头到尾把所有往期节目看了一下,并坚持每星期一直这么看下来。
我的感受,这档节目中虽然常有主持人、老板和求职者之间的语言冲突,却并不过火,是一档还算不错的娱乐节目。从其中发生的一些冲突来看,也都是事出有因,主持人言辞尖刻的情况是有,可要说侮辱人则还谈不上。若同美国的一些类似节目相比,这档节目几乎堪称温良恭俭让了。著名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中有位评委名为Simon
Cowell,一位参加海选的选手打扮成自由女神像进来,直接喊get
out,还没唱呢就一点机会都不给。一位中年人露着胸毛进来了,唱了首歌评委感觉不行,这位选手哀求给个机会,评委们说你把胸毛剃掉或许还能有个机会,于是出去折腾一番剃了胸毛,回来又唱了一首歌,还是落选。而在另一档著名的选秀节目“美国达人”中,有位评委皮尔斯,直言不讳地对一个表演马戏的家庭说这家的妈妈是想把孩子当成赚钱工具,搞得另一女评委当场接近崩溃,愤而离场。
有一定娱乐性质的求职节目,本身就面临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即若偏重娱乐性,则失去了求职这件事的本来面目,会给年轻人起到误导作用。若过于偏重真实呢,可能也就没人爱看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平衡两者,既不让一场求职变了味道,又能有足够的娱乐性和戏剧冲突,我个人认为非你莫属这档节目在这点上做得很好。不过,我唯一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现场老板经常会出现情绪化举动,都太喜欢跟风,不太有自己的主见。例如一个求职者从一上场就表现很好,一定会得到老板们的交口称赞,就算灭灯,也一定会强调自己这里没有合适的职位,而不是瞧不上这个人。到最后谈工资的时候,也往往会盲目攀比,争相给出令人咋舌的高价。遇到这类求职者的时候,老板们之间会有一些默契,很少会再去问一些能更加体现求职者综合素质的问题,对求职者无比宽容起来。在另一个极端,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一个求职者上台后表现不是太好,老板们往往群起而攻之,不太好听的话密集出现。换句话说,老板们似乎也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我记得有一集,一位曾患抑郁症的年轻人上台后,因简历中有一句自述“自信宽容的男流氓”,被有位老板质疑,当时现场吵成一团,到最后只剩下一盏灯,剩下的这位老板顶着现场强大压力聘用了这个年轻人,这位勇敢的老板,还有当场为求职者说话的葛晓非,成为那一集中不多的亮点。
至于张绍刚这位主持人,我想说的是,他是节目的灵魂,自然戏份就要重一些。他的主持风格比较独特,毫不掩饰做作,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张绍刚本身是老师,见过太多自己的学生出去求职,他对职场是了解的,也深知当前存在的求职者浮夸,撒谎、好高骛远等这些毛病。他在台上问求职者的每一句话,貌似平平常常,其实都隐藏着深深的用意。他想从对方的回应中捕捉到一些人性的细节,然后再对这个人做出大致的判断,并用某种看不见的方式传达给老板。一般来说,他瞧得上的求职者,一定会被老板们所普遍接受,他瞧不上的,老板自然也瞧不上。也有一些时候,当求职者与老板对话过于融洽或产生对立之时,他还会适时地出来平衡气氛,充当了一个求职者和老板之间的第三人角色。但如果张绍刚对求职者把握不住之时,他也会表现得倾向性强一些,刘俐俐那期就属于这种情况。当刘俐俐产生抵触情绪之后,张绍刚无论如何也hold不住面前这个人了,他也会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
刘俐俐那期,我是支持张绍刚的,但留法的郭杰那一期,我认为张绍刚表现失常,要负主要责任。学历鉴定这些事情应该有专人负责,交给现场的某位老板去做,然后就当成权威鉴定,这本身就是张绍刚的不严谨。现场考求职者法语没错,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现场那么多会英语的,竟然没有人听出破绽,包括Frank在内的那些人,难道都不学第二外语的吗?况且,节目不是直播而是录播的,为什么后期剪辑的时候竟然也没人提出质疑?偌大个天津台竟然没有一个懂法语的吗?我认为这已经属于一种播出事故了。郭杰在倒地后,张绍刚问了一句,你是装的吗?被人指责为冷血,我觉得这就是张绍刚太较真了,就算是装的,如果一个人不惜以这种方式躲避场上的尴尬,无论如何也是要网开一面的,张绍刚表现得太犀利,在那一刻,他的格局被降了下来。通过我对那期节目的观察,我怀疑郭杰是低血糖,在感觉不自在时很难受,十分钟之内有摇摇欲坠的感觉,一旦倒下来马上就会清醒,这是低血糖的症状。
可尽管如此,我并不同意李开复对节目进行抵制。先别说50万的网上抵制签名是否能有撼动这一节目的能力,李开复号召抵制这个节目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疑问。在多数人眼中,李开复是个温文儒雅,面善且和气的人,他的主业是互联网,领了一群年轻人在互联网创业,是广大学子的导师,怎么也和抵制这两个字联系不到一起。我很奇怪的是,这一次很多特别喜欢抵制某事的人不出来,反而是李开复出来干这种事。联想到这两年公共知识分子的泛滥,我也就释然了。在李开复的微博中,我还开玩笑似地评论说:李老师这次是上演了一出孟津观兵。
在微博上拥有一千多万粉丝的李开复,号召力是非常强大的,当然,这些粉丝也可以偶尔拿来做一些事情,比如争取人心。李开复需要争取什么人心?回答是底层年轻人的人心。李开复在互联网界无人不知,前些年出了很多书,在高校里办了很多讲座,在那两年毕业的广大学子中也有很高知名度,这些条件给他个人的事业带来很大好处,但保持这个优势却并不容易,因为一波一波的人老去,过时,新人慢慢顶上来了。如今,90后开始走上社会舞台,是到了李开复们继续拓展影响力的时候了,10年后00后崛起之时,相信这一幕同样也会上演。
90后这个群体比较有意思,叛逆,出位,高消费能力,志向远大,被主流打压,生存状况暂时性不佳。其实他们同80后和70后并无本质区别,拥挤的社会暂时没有他们太多的位置,但只是暂时的,他们总要成为社会主流的,俗话说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们将来不会比前辈过得差。麻烦的是,这个群体已被大佬们盯上,相关产业的明眼人都急于拉拢这一群体,以备将来从他们身上获取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东方,这家企业从来不会说年轻人不好,好也是好,不好也是好,你想听什么我说什么。因为他们的业务核心就是面向90后的,每年蜂拥而出的留学大军,不拉拢怎么行,得罪了怎么行。非你莫属上有个老板叫陈鸥,是聚美优品的CEO,上一次刘俐俐事件发酵之后,他也出来帮张绍刚说话,但很快就被封口了。因为新东方的徐小平是聚美优品的主要股东,新东方都被小留学生们消费得上了市了,怎么能得罪呢。这个利益链条,至此能看清楚了吧。
对于李开复来说,既然他要在大陆发展,那么抓住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让他们认同自己,使自己不会过气,是他的战略性选择。李开复的创新工场需要大量人才,工场里的产品,也主要是面向年轻人的,他怎么能放过这一大好机会,不去尽可能多地争取年轻人呢。上次刘俐俐事件之所以会发酵到那种程度,主要原因就是李开复、姚晨、文章夫妇等人转发了有关此事的微博。我相信那几位演员之所以转发,真可能是出于义愤,而李开复的转发,则带有很深的思考和用意。其实质根本不是要和天津电视台争出个短长来,换句话说结果并不重要,他要的是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年轻人蜂拥而至站在他身后,他实际上已经赢了,至于天津卫视最终道不道歉,张绍刚道不道歉,这都不是关键所在。
这是个要把一切拿来消费的时代,就连出一款低价手机,还要特意注明是专门给屌丝生产的。没办法,弱势群体太多了,律师们东奔西走为拆迁户打官司,志愿者乐此不疲为山村孩子募捐,为乙肝病人呼吁,就连卖淫女也有自己的代言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年轻人,自然也要找些个帮他们说话的人顶礼膜拜。事实上,李开复们所做的拉拢人心的事情,谈不上怎么不好,放眼世界,大家都在这样做。西方政治家出来竞选时,也总是要去大街上找小摊贩握握手,甚至跟下层人民一起吃吃饭,以显示他们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一切在中国也只是刚刚露头,还没有人能站出来好好总结一下,但总会有那一天的。我仿佛看到,西方政治文明已开始深深渗入中国社会,这必将对未来十年的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