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张艳敏 史卫红)
(2014-03-11 16:50:2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课题研究 |
《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这一课题,经过研究,到现在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下面我将对我们的研究做出如下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学科学习的质量。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因此,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仅因为识字教学是学生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还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就基础性而言,只有解决了识字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更早、更顺利地进行阅读,进行情感体验,丰富积累,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并逐步学会运用阅读方法,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完成《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冀教版语文教材识字量大增,以二年级上册为例,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13个以上的汉字,这样大的识字任务完成得很困难;低年级课文篇幅较长,既要识字又要阅读,常常顾此失彼,不能相互兼顾。有的课采取“两段清”。先识字,再阅读,所谓扫清障碍,再读文;进入“阅读教学”环节,生字搁在一边了,学完课文,生字还是陌生的。识字与阅读互不相干的“楚河汉界”式的学习,使识字与阅读教学耗时低效。因此,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我们进行“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的课题研究,就是为了唱好识字教学的重头戏,轻松完成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主张识读同步,寓识于读,就是要以读为本,随读书活动或日常生活的展开分步解决字的音、形、义问题,尤其是对字词意思的理解,要随着具体语境内容、情感的理解体悟而逐步深化。实施时我们尽量做到“整合”,让孩子们在“智慧、生活、玩耍”中进行识记,提高识字效率
2013年7月,课题组开始了具体运作,进入第一实验阶段。我组的2位实验教师对此研究课题颇感兴趣,认为有研究和探讨的价值。研究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选好研究目标是研究的基础,是研究成功的保障。
在我们课题组两位老师齐心协力的配合协作中,把教学设想与创意,大胆地进行了实践尝试。我们分以下程序进行。
1、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程序
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程序分为五个段落,即:课外识字交流阶段、初步感知字音阶段、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阶段、以读促识阶段和阅读扩展阶段。具体实施如下:
——课外识字交流阶段:
(1)课外识字交流。检查课外自主识字情况,激励学生主动识字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可让学生汇报上节阅读识字课。
(2)初步感知字音。学生通过生动的故事、儿歌,初步感知生字字音。教师把本节要阅读识字的材料,通过生动的故事、儿歌等形式,富有激情地讲给学生。
(3)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以读促识。
(4)以读促识,借文读识。通过不同形式的认读,让学生在文中掌握字的正确发音。首先,按师生异步读,同步读,师大生小,师小生大顺序教读材料。通过学生自由读、同桌试读、分类齐读、个体检查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巩固字的读音。其次,难字词脱离文章识读,进一步巩固字音。然后,教师通过卡片或影片将材料中的生字词展示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接着,流利而有感情地读课文,强化识字。最后,去掉文中标记,要求学生把句子读流畅,把生字词的音读准,读时要有感情动作。
(5)阅读扩展。进行第二、三循环阅读识字,进一步锻炼学生自主探究,以读促识的能力。一年级可布置一篇课外阅读识字材料;二年级上学期,课中可再安排一篇自选阅读识字材料,下学期可安排两篇自选材料,简化以上教学程序,同时布置课外读识字材料。
2、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途径
(1)、注重总结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在教学《美丽的呼伦湖》一文的识字时,教师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句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2)、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认读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授课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呼伦湖》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魔方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的美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文情、文意与文美。此外,教师还适时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发挥其感染力,关注每个学生。在此指导的过程中,既有严格要求,又有温馨提醒。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文情,又能感悟出课文的价值所在。此环节后,及时开展“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达到训练、运用与拓展的目的。
因此,当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识字因阅读而丰富,就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拓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四、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效果。
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探索出了“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五段落”。。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确定了语文教师素养的基本内涵,即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广博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扎实灵活的能力素养。它的探索及推广运用有力地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发展。也给我校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1、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每个儿童在学前接触了大量的事物,其语言储存是相当丰富的,轻松阅读、文中识字,恰恰利用了这些日常储存。如:小麻雀,叫喳喳,树下坐只唐老鸭。小山羊,吃青草,花儿开,鸟儿叫。大公鸡,爱打鸣。这里每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包括词语本身),几乎都是儿童熟悉的,容易理解。它把儿童自出生以来的生活积累作为引桥,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减少了识字教学的时间与难度。在轻松阅读课中,学生要新接触大约1600个生字,由点到面扩大了课本的识字量,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这些字虽然有的学生不理解,但在以后的课本中会陆续出现。当学生再次见到时,就会象见到朋友一样,很快在大脑中浮现出来,达到了课本识字的要求,这就减少了课本识字的时间,降低了难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使课堂教学与轻松阅读形成良性循环,互为联系,互相补充。
3、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为大量阅读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会经过一年级两个学期的轻松阅读识字训练,基本解决了识字问题,与此同时,也学到多种识字方法,识字能力也提高了。二年级的识字教学负担减轻了,使读写训练目标更集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能力去阅览室自由阅读一般的儿童读物,从而彻底解决了低年级阅读问题,大阅读也就不再存在断层。
4、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开发了智力,拓展了视野。提早识字,轻松阅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看得多,写得多,信息量大增,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增强了,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参加实验的大部分同学的“小本本”,汉字应用量大,且篇篇内容翔实,用语恰当。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主要得益于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的成功开展。
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成果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既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又保持学习形式的新颖,情境创设得有情有趣,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渐渐喜欢上了在阅读中识字。课堂上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大大提升,在孩子们眼中,识字也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读课外书已成为他们的兴趣。每个学生的书包里至少带有一本课外书,课间、午间,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自觉地拿出书来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创立的读中识,识中读;多读多识,多识多读的语文教学新理念,为让学生尽快走进自由阅读的天地开辟了新的渠道,参与实验的教师对课题研究有事可做,学生乐于参与,组织活动简便易行,而且家庭作业也好安排布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全员参与,并且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探索出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争当‘字多星’”、“识字储蓄罐”、“阅读之星……”等等,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课题研究的同时,也促进了组内老师不断地学习,教师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教学方法得到了改善,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们教研组教师的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多次在县市级获奖。
可以说,这一课题实验带来了新寨小学无限发展的良好契机。我们愿乘风直上,摘星揽月,与学生一起共同谱写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