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013-04-17 18:55:19)
标签:
文化 |
探讨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 确规定,识字写字“是 1—2 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把识字、 写字教学摆在突出 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小学各个年级都应重视 识字、写字,都应重视词句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认识 3000 常用字,会写 2500 字,会用 6000 词,绝不能马虎。 否则就会重点不重,基础不牢,长期下去将后患无穷。
(1)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忽视学生自主识字,
①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 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 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 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 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
②“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一视同仁,增加学生学习难度,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枯燥无味,缺乏情趣,学生参与教学兴趣不高。
“语文课标”适当增加了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减少了写字量,确立了“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体现了“多识字少写字、提前进 入阅读”的指导思想。课标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标” 的思想,采取“多识少写、识写分流、分进合击”的编排策略,为我 们创新识字写字教学、大面积提高识字写字教学质量提供了资源、创 造了条件。教师对这些编排意图和特点没有认真分析研究,没有把握住“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要求。(“认识”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整体认清字形,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读它,对识字处于整 体感知水平;“会写”的要求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所以有些教师在教学 中出现识写不分,认识的字和要求写的字一起教,或者把要求写的字作为要求认的字来讲的现象。
③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没有突出出来 识字教学是要建立音、形、义之间的多向联系,而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平均用力的情况,这就有待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调查, 确定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龄前儿童口头上会发很多音,了解许 多字的意义,但多不能掌握字形。因此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④不顾汉字自身规律,随意进行解剖、想象,造成符号与文化的割裂,造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方法层面的分离。
【案例一】
老师:今天我们迎来一位新朋友“士”谁能用自己的 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生:“十”字加一短“一”。
生:“王”字去掉一“横”。
生:与“土”字相似,但下面的“一”要短。
生:“上”下的上,往左出头了。
生:“二”字加一“竖”。
生:我觉得它像一个小飞机的形状就记住了。
生:我觉得它像墓碑上的十字架。
师:好,同学们不但说出了许多熟字,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表扬你们。
【案例二】
一位老师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 坐一块大石头”或“王大娘,白大娘,坐在石头上唠家常”。
汉字是具有历史文化范畴的文化符号,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识 写过程中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过于注重一些识字方法的研究、运用,忽略了文化意义在识字教学中 的渗透,而在教学方法层面上造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隔离。像案例二中的识字方法,过于注重了简单的趣味性,只在字形上下功夫,过分追求形象性,忽略了汉字的构字特点,以致脱离了汉字本身规律。 “碧”:从玉,从石,白声。本义:青绿色的玉石。我想,按照此法学生除了通过口诀记住了字形以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收获了。
当然,寻 求各种方法追求识字的高速度、高效率,以便尽快度过识字关,是符合孩子的语言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的, 如果因此而忽略文化因素的渗 透,汉字本身可能带来的人文层面的价值也就随之脱落了。
好在“课 标”注意到了这一点,以一、二年级为例:过去只简单地提出某个年 级要求识多少字,而现在的要求首先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 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然 后才提出识认要求。 表意文字凭借汉语语素的意义来构造自己的个体符号, 属于音形 义统一的符号系统。
案例一、二都没有注重表意文字自身的特点,只 是单纯在字形的识别上进行随意的解剖和想象。虽然案例一中利用熟 字带生字的方法以及形象化的想象等来分析字形, 是一种较为常用的 方法,也比较容易记住字形,可如果忽略了汉字自身规律,不了解汉 字的字理及文化因素,学生记住的也仅仅是字形而已,而且回生率较高。 案例一、二中的有些方面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善于利用熟字同化生字,或者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适应了其形象化认知特点等。但不能不顾汉字本身 的特点而牵强附会地甚至错误地拆解汉字,比如,“‘王’字去掉一横, ‘上’下的上往左出头了, ‘二’加一竖”。学生在打基础阶段, 如果采用的方法违背了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就会误导制约学生独立识 字能力的养成。
⑤忽视写字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任 务。一个人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特 别指出: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中, 写字教学都没有得到重视, 存在很多问题, 表现在: A、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 、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 键。而当前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是个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主要 表现在“三个一”大都不到位: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着桌边; 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对写字教学要求不严,导致学生写字 习惯差。进入课堂,可以看到,学生写字时的坐姿和执笔方法非常糟糕,他们写字时奇形怪状,有的腰扭成了麻花,有的手掌根部前置手 弯如钩,有的干脆以指关节作腕枕纸。写出来的字不是难以辨识,不堪入目,就是笔画硬如棍棒,张牙舞爪。汉字的美妙,在一只只小手 下, 被蹂躏得险象环生, 惨不忍睹……在教学调研中,我曾随机观察、 调查过一些班级,发现写字姿势的正确率仅在 30%。
B、写字课或写字的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弱化了。 写字课或写字的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弱化了。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写字教学一向不大被人们重视。 教师都能理解写字教学对于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 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际工作中,个别老师并不重视写字教学。在语文课的课时中每周应安排一节写字课, 按照写字教学的要求认真上 好写字课。
很多时候,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下,看重的 还是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想想看, 在测试检查中, “看拼音写字词” 、 “抄写下面一段话” 等等, 学生写得不规范的字, 又有多少扣分的呢? 从这个角度上看,即便教师重视写字训练,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在教学评价上,却没有丝毫回报,谁又能长期坚持做这种只耕种无收获的劳动呢?翻开学生的作业本,学生写的字,老师的要求是只要字 写对就行,不求写字质量,使《课程标准》提出的写字教学的目标落 空。 另外, 小学教育受到批评的焦点就是学生回家没完没了地写作业,写生字词便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甚至把学生眼睛近视等问题也一并迁 怒于写字上,一些家长由此认为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关键,写字好坏无 关紧要,这就导致社会、家庭都不重视写字教学,这种误解势必影响到写字教学。
C、教师由示范者变成了陈述者 、 观察、模仿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老师是学生最重要、最直接的模仿者。老师的示范写字的行为能给学生最直接的观察,从而让 学生纠正自己已有的不正确的写字行为,学会正确的写字行为。教师 自身的写字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教师缺乏写字教学的基本功,上课时不进行板演,只进行解说指导,常常是教师讲一笔,学生练一笔,或 是教师大讲特讲书写技巧,,这种做法使教师由行为的操作者变成了 行为的解说者,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解决策略:
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 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
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 感悟、 理解、 实践三个环节, 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
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 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 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 延伸性的问题, 再到提出鉴赏性、 评价性的问题。
一、 二年级的识字教学要遵循“识写分流、先识后写、 识多写少、 优化写字”的原则。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 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读短文、诗歌的过程中主动识字,逐 步做到文熟字悉;应针对生字的特点,进行各有侧重的教学;应根据 教材的特点采用集中与分散识字相结合,分步落实识字教学的任务;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出科学的识字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扩展 阅读,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巩固识字,利用学校资源,创设各种识字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识字天地,为他们打开生活经验以外的 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 教师要重视学生识字的障碍点, 学生认识 250~ 500 个汉字后,会产生一定的识字障碍,可能还会有短暂的停滞,此 时,可适当放慢识字速度,强化识字环境,重视对所学汉字的梳理与巩固,科学合理地进行复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缓缓地通过障碍 点。
一、二年级的写字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在描摹过程 中注重训练正确的执笔方法,端正写字姿势,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偏旁部首和笔顺规律,在虚宫格内正确描摹汉字。
增强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开放性和典型性
增强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应充分考虑到: 作业的层次性,即作业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展学生的个性, 满足
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
作业的开放性,即完成作业的条件、策略、答案具有相对的开放 度,并有相应的选择性,可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
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
作业的典型性,即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筛选,布置典型性强的作业题,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作业的布置建议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相结合,坚决摈弃机械、反 复地操练。一二年级布置书面的回家作业在 10 分钟左右,三~六年
级的作业量应控制在 30 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