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市场骗术种种
(2013-02-18 11:54:32)
标签:
文物市场骗术杂谈 |
分类: 社会观察 |
文物市场骗术种种
■本刊记者 李蒙
近年来,电视台的文物鉴赏类节目越来越多,还都比较火爆,反映了中国的文物收藏市场的日渐兴隆。但“火”的背后,又有“乱”的隐忧。电视台组织的鉴宝活动,来到现场的文物爱好者往往成百上千,但能被鉴赏为真品的寥寥无几。假货太多,真品太少,是民间文物市场的现状。目前全国收藏大军有七八千万人,并以每年20%的速度在递增,保守一点计算,即便每个人手里只有10件藏品,总数也要接近10亿件,而其中90%以上是赝品,也就是说,有好几亿假货在老百姓手里。
文物市场上,骗术多多,识别这些骗术,有助于文物爱好者去伪存真,既能享受到收藏的乐趣,又能不花冤枉钱。
骗术种种
骗术一:讲故事。
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白明著有《打眼》一书,书中讲述了他听闻的和亲身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打眼”(收藏界俗语,“看走了眼”之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要搞收藏,千万不能被各种各样的故事打动。如他本人曾在地摊上看到两把刀,一把刀的刀捧上写着“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据卖主说,一位抗日战士当年曾持此刀砍死过几十个日本鬼子;另一把刀,据说是国民党某将军用过的勋刀。卖主讲得慷慨激昂热泪盈眶,白明被深深感染,当场激动地买下来,打算捐献给北京某博物馆。
可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他,两把刀都是假货,曾在文物市场上大量出现。他这下才明白,原来自己还是个“二把刀”。后来每每向朋友讲这个故事时,他都自嘲地说,是“二把刀”捐献了“二把刀”。
故事分为许多类型:祖传下来的,地里挖出来的,海外带回来的,坟墓中盗出来的,博物馆偷出来的……里头可能有亲情,有爱情,有爱国主义,有劫后遗存……反正你一买就上当了。
骗术二:埋地雷。
突然有个人告诉你,某地发现了一个古墓,很快就要挖掘了,愿不愿意去看看。你去到现场,只见一群人把一棵大树连根拔起,然后挖掘了十几米的坑道,最后把一件件带着泥土气息的文物从深坑里拿上来,告诉你,千万别声张,可以私下卖给你。你一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自己亲眼看着挖出来的,这还有假?于是慷慨解囊,买回一大堆刚出土的“文物”——那你可就上了大当了。
这种骗术,在文物市场的“行话”叫“埋地雷”。有的藏家被人说破还不相信,“我看着他挖的,肯定不是事先埋进去的,土根本没动过”。“埋地雷”一定要垂直往下挖吗?不能挖地道从侧面挖过去,不能斜着挖过去?如果有人带你去看怎么挖的古墓,那十有八九是他事先埋好了地雷。盗掘古墓是犯罪行为,如果是真的古墓,怎么可能大肆声张,让你去看?
骗术三:带演员。
许多文物贩子除了自己行骗,有时还雇个演员,多为中老年人。一个农村老太太,可能洗了个澡,换了身高级旗袍,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某将领的遗孀,文物是这位将领逃离大陆时留下的。这位“遗孀”的任务就是在一旁“嗯哪,嗯哪”点头微笑,无论文物贩子说什么,她都认可。等文物一脱手,贩子给这位“遗孀”一笔劳务费,她的工作就结束了。
骗术四:跟我走。
有的文物贩子在某个文物市场蹲点,摆个小摊,放一堆便宜货。等藏家来攀谈时,他不说摊子上现摆着的器物,却老说哪个山沟沟里有个好宝贝,哪个农村老太太手里有个好古董,勾起藏家的好奇心,告诉藏家,想去看的话就“跟我走”。藏家一答应就上当了。不知道把你领到哪个偏远僻静之地,给你演一出如何精心策划的好戏,最后卖你件假文物,骗你一笔钱。等你发现上当再回去找,那个当初家藏着宝贝的农村老太太,多半消失无踪了。
好多文物贩子做这些事情已经形成网络,手机保持联络,一个藏家上当,他可以随时通知许多人。有人在路口把守,有人在村口放风,有人负责把什么假货调到什么地方。藏家只要跟他走了,要想能全身而退,需要斗智斗勇,殊为不易。
骗术五:编本书。
有的文物贩子,除了赝品,手里还会拿本书,藏家前来询问,他就会把书打开,多少页多少页,写的就是这个文物,如何传承有序,哪些鉴定大家鉴定过,绝对是真的。其实这书都是他自己编印的,本就是用来行骗的工具。甚至有的人,伪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书,那本书里就记载这个“文物”了。藏家千万不要相信什么书,谁能保证书就一定是真的呢?即便书是真的,真记载着这个文物,那也不代表这件文物就真。
骗术六:假证书。
许多赝品文物都有鉴定证书,只要花钱,什么样的鉴定证书都开得出来。买文物,千万不能相信证书。全国有大大小小的民间文物鉴定机构几百家,大都是私人的。这些民间鉴定机构,既不受行政监管,开具的证书也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即使是名声相当响的鉴定师,有时候碍于情面,也乱开证书。
某藏家去参加一个鉴宝活动,某专家看了这位藏家的瓷器说:“假的,新仿。”藏家掏出这位专家当年亲手开出的鉴定证书问:“这不是你开的证书吗?收了我2000块钱。”专家把证书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反问:“我当年鉴定的不是这件吧?”谁能证明当年他鉴定的就是现在给他看的同一件文物呢?
骗术七:伪科学。
传统鉴定分为“学术鉴定”“技术鉴定”“艺术鉴定”三种,在书画鉴定界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启功、徐邦达、谢稚柳。这三种鉴定的共同点,都是用眼睛看,用手摸,顶多配以显微镜、放大镜这样简单的工具,凭经验进行鉴定。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科学仪器、先进科技也被用来鉴定,像“热释光、中子活化、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和同步辐射x荧光技术”等,被用来鉴定古陶瓷,也收到了一定的鉴定效果。
但所谓的“科学鉴定”,也被用来行骗。许多高仿文物,在仿制的过程中就考虑到了科学鉴定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故意伪造。你通过射线来鉴定,我就在仿制时进行辐射。这些“科学鉴定”只是鉴定的辅助方法,其实是靠不住的。文物鉴定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经验鉴定方法,科学鉴定只是补充,万万不能舍本逐末。
骗术八:夸海归
近年来,海外回流文物越来越多,以打了火漆印为明显标记。一般说来,海外回流文物经过国内外多次鉴定,真品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但其中也有不少中、高仿品在“留洋镀金”一圈后,摇身一变,成为“海外回流文物”,迷惑了不少藏家。如南方某拍卖公司的拍品中,曾有一件“海外回流曜变天目盏”,拍出了上百万元人民币,其实是高仿品。收藏文物不能迷信“海外回流”,如果卖家反复强调这一点,更值得怀疑。
心态平和
有文物收藏的爱好是一件好事,家有余钱,通过文物收藏,既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又能保值增值,有一定的经济回报,何乐而不为?但玩收藏,心态非常重要,如果心态不好,弄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那就很遗憾了。
玩收藏,切忌摆不正主次,应该将把玩、收藏放在第一位,投资增值放在第二位,不可财迷心窍,贪心不足。不要幻想一夜暴富,更不能一时冲动就盲目投资,把多年积蓄拿来赌博。不要老想“捡漏”,老以为暴富的机会就在眼前,没有那么多“漏”可捡,贪婪之心不可玩收藏。
玩收藏,也不能贪多求全,爱上了一类文物,今天买了一件,明天又想买一件,控制不住自己,不量力而行,结果因收藏致穷返贫,那就得不偿失了。文物毕竟是属于社会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个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守护者,不要把“占有”看得过重。
玩收藏,可以看一些介绍文物知识的书,但切忌看完书就按图索骥地去买。一定要多看实物,多去博物馆、文物商店去,最好是能用手把玩把玩,接触真品是最重要的。多看,多摸,多听,多走,少买,长期积累,认真总结,才能慢慢懂得一点收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