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标签:
同治皇帝天花阿哥牛痘慈禧太后咸丰杂谈 |
分类: 拍案说故宫 |
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慈禧太后的独生子,不到二十岁的同治皇帝驾崩于养心殿。
少年皇帝的死因,引起了朝野种种议论与猜测,基本上分为两种说法,其一说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或疥疮。这种说法散见于各种野史小说中,现在因为影视剧的影响,也被人们广泛接受,以致于见于正史的说法反而少有人知道了。
其实同治皇帝死于天花。这主要来自官方的记载,包括《清穆宗实录》、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以及曾任同治帝师傅、时任弘德殿行走的翁同龢的日记。但往往被人怀疑。清宫自康熙朝实行种痘法后,天花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抑制,怎么百年之后又有皇帝死于天花呢?
最权威的史料是当时御医记录下来的皇帝“医案”,这份档案上详细记录了从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三十日发现出痘,到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驾崩,每天御医顾德立、庄守和诊断用药的全过程。其间共历时37天,每天诊视少则一二次,多则三四次。每次诊断脉案及用药方均有详细记载。
该档案载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首诊记录,同治皇帝已经皮肤出疹,但没有透出,又发起了高烧。到十一月初一日,开始出现天花明显症状:疹形明显,夹杂瘟痘,颗粒饱满,这还属于正常状态。此后,不断出现痘粒,并开始收浆结痂脱落。但到了十一月二十日以后,病情突然恶化,瘟痘红肿溃破,流出脓水,在腰臀间流成一片。最后,痘痂虽然都落了,但腰间已出现严重的溃孔,左右臀部烂了一个大洞,恶性感染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后到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皇帝“六脉已绝”,一命呜呼。
从十月三十日发痘到十一月二十日,同治皇帝的痘情基本已得到控制,痘痂结收脱落。而此后突然又流毒继发,而部位集中腰臀,溃烂流脓,此后续发的失眠多梦、遗精尿血等并发症状与梅毒晚期颇为相似,引人联想。因此,也有人据以认为少年皇帝实患有梅毒,而天花只不过是引起他迅速死亡的一个诱因。
档案记载:正当同治重病期间,清宫中继续了二百多年前曾经上演过的传统祈祷冲灾迷信仪式,给病中的皇帝冲灾。仅十一月间,清廷就以同治皇帝及慈禧太后的名义多次颁旨下诏,除大赦天下,还大量授官进爵。在宫中,大臣谒见皇帝,要先请安“送天喜”。然后脱下官服,“易花衣”,以红绢悬于当胸。痘神娘娘的偶像又被从大高殿迎到养心殿中供奉,为病危的皇帝祈福。然而一切仪式终究没能救回同治皇帝的命。
这里人们不禁会问,按照清宫的阿哥种痘制度,同治皇帝应该是种过痘的,为什么还会死于天花?同时,人们又会想起同治皇帝的父亲咸丰皇帝,他也曾受到过天花的袭击,脸上留下了永久性的瘢痕。父子两个人都遭受过痘神的袭击,一死一伤,原因何在?对于这一疑问,现存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两个人做阿哥时,都种过痘,但显然没有起到作用。毕竟传统的种痘方法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有效。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宫中阿哥种痘制度在嘉庆以后已形同虚设,同治皇帝,甚至他的父亲咸丰皇帝,做阿哥时很可能并没有真正的种过痘。从现存的清代档案保存情况来看,乾隆以后阿哥种痘的记录无一所见,如果不是佚失的话,很容易使人对乾隆之后宫中阿哥种痘制度的执行产生怀疑。
其实在1786年,英国人詹纳已经发明了牛痘疫苗法。这种先进的牛痘法嘉庆年间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推行的还是传统的种痘法。如果当时清政府善于引进学习,将先进的牛痘疫苗法引进宫中,也许同治皇帝就不会死了。保守就意味着落后。所以与其说同治死于天花,毋宁说是死于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