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2014-11-09 21:37:14)
标签:
文化 |
太祖皇帝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间,再问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赵匡胤当上皇帝可能认为皇权最大,这也便是赵普熟思未答的原因。但再问如前后,赵普回答为“道理最大”。 所说“道理”,事实上就是指理由、事理或者情理,指言行、治事应该遵守的规范。规范是怎么制定的,自然就是儒家经典。当然也不会说的这么直白。贞观政要》卷六《慎言语第二十二》也记载了如下一件事: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
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太宗大悦,赐采百段。
贞观十年(626年),太宗因袒护所宠异的越王而引起魏徵“正色进谏”,太宗于是对群臣说:“凡人言语,理到不可不伏。朕之所言,当身私爱;魏徵所论,国家大法。朕向者忿怒,自谓理在不疑,及见魏徵所论,始觉大非道理。为人君言,何可容易!”(《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
神宗发问就是神宗有意推行王安石的新法,文彦博司马光保守派大臣的意见,神宗也很在意,于是就问了文彦博。文彦博的回答异常明确。你要是拿官僚地主阶层的利益来取悦普通老百姓,那样子是行不通的,政策的执行者就是这些官僚地主阶层,他们不会执行一个有所自己利益的政策,决不可能。
后人总是嘲笑王安石这个拗相公,又有人说他大奸似忠,还有人说他导致北宋灭亡。原因很简单,这个王安石试图把地主官僚兜里的钱掏出一点点来给老百姓,而写历史的正是这些地主官僚。
任何有损统治阶层利益的改革注定无法成功,偏偏有些皇帝或者宰相以为自己是为天下百姓做事,为了国家利益做事,硬要改革,最终都落得悲惨下场。王安石还算不错,虽然被人讥笑,还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