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盛世夕阳之六、太子李亨策划马嵬坡政变

(2014-10-18 06:19:35)
标签:

文化

马嵬坡事件实际是一场发生在马嵬坡的宫廷政变,太子李亨联合龙虎将军陈玄礼杀死对头杨国忠,并成功摆脱父亲的控制,北上灵武登基做皇帝,架空了老爹。杨贵妃之死是马嵬坡政变中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事件。

   更有人说整个安史之乱都是太子唆使安禄山发动的,唐朝有两本‘禁书’—《问高力士》(和高力士一起被流放到湖南省黔阳的史官柳芳以和高力士对话形式写)《玄宗内传》(唐玄宗哼哈二将陈玄礼作,《长恨歌》就是其诗歌版)。这两本书就是皇帝都不能看,唐文宗想看要宰相找柳芳孙子柳璟,结果柳璟说其祖父根本没有写过,唐文宗不死心微服去找柳璟要书,柳璟告诉他书稿已经遗失了。实际书稿的部分内容被写进了柳芳的《唐历》中,这本书大约在南宋时期遗失了,现在可以看到只言片语。野史中说高力士告诉柳芳,杨国忠要唐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安禄山叛乱以后唐玄宗要杨国忠做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却推荐寿王李瑁在剑南节度使、益州大都督、成都太守;盛王李琦(寿王李瑁亲弟弟)做金陵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姑苏太守;李伓(寿王二儿子)封番禹王,岭南节度使、广州大都督、南海指挥使、安南护都使,广陵王李僾(寿王大儿子)为江陵节度使、荆州大都督、江夏(武汉)太守。这样一来华中、华东、西南、华南都归李瑁这一系掌控,而北方被叛军占领了大部分,李瑁系彻底掌握了大唐。太子李亨担心自己的太子位被废,唆使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

    这个联系有点牵强,但逻辑上还凑合, 太子李亨的竞争对手很多,玄宗逃难时带了13个封亲王的儿子,这十三个基本都可以说是李亨的对手,寿王李瑁,延王李玢,丰王李珙,都具备强大实力,他们的儿子都已经封为郡王。玄宗安史之乱最大受益者就是太子李亨,他再也无须战战兢兢地过日子了。但李亨不可能对安史之乱的发展结果推算的如此准确,这中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马嵬坡政变,太子可以完全掌控。

     玄宗从长安出逃,到成都后并未打算完全退出政治重心,反而策划一系列平叛大业,封丰王李珙武威郡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支度采访使;以陇右太守邓景山为之副,兼武威长史、御史中丞,充都副大使。但丰王担心安禄山杀到武威,竟然不去上任。封永王李璘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李璘募集数万人试图控制华东地区,肃宗下诏让他回蜀地,但李璘不听。

    最有说服力的是玄宗到成都后的第十四天,肃宗从灵武派出使者赴蜀,向玄宗报告即位的事情。四天后,玄宗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皇帝的命令才能叫诏,此时皇帝已经不是玄宗,而是肃宗了,此诏也无意义,太子早已继位,诏令只不过自己给自己找回点面子,诏中还大言不惭地要求肃宗处理军国事物后必须向其汇报,并且还坚持自己的命令为“诰旨”,仍然是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显然玄宗根本不打算让位给太子,只是形势比人强。

   李亨做了十几年太子,每日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与两人老婆离婚才保命,每天都要与大臣们周旋,而他深知除非老爹死了,否则即便是90岁也不会传位给他的,要摆脱这种困境,只有政变。

   安史之乱,玄宗西逃给了太子最好的机会。

   杨国忠劝玄宗逃往蜀地是有缘由的,杨家是四川大户,在杨玉环受宠、杨国忠为相的十几年里,已经将四川经营成为了杨家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李亨不得不为李唐王朝的命运着想,为皇室宗族的生命着想。李亨若跟随父皇进四川,很有可能父皇被废,自己遭贬,甚至客死他乡,而且肯定是横死。率领两千军马殿后的李亨开始了自己的活动,他首先暗示高力士,杨国忠对他不利,必要的时候他要先下手,高力士首肯了他的意见。李亨随后拉拢了御林军的总管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这一行动在长安城内就已经开始。
  当时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的队伍约有三千余人,李亨殿后的人马就有两千人,包括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李亨掌握这么多人马,且令广平王和建宁王点亲兵扈从,显然是早有安排,若李亨在这荒郊野外发动政变,已可稳操胜券。从表面上看马嵬坡兵变,是陈玄礼发动的。实则不然,陈玄礼从中什么也得不到,却冒着诛九族的风险,陈玄礼此时已经年近7旬,不可能再升官职。陈玄礼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有太子应该说是未来的皇帝撑腰,也只有太子能说动陈玄礼这么做。

   马嵬坡之变后,玄宗一行人本应起身出发了。然而,众人说,蜀中很多将吏是杨国忠的人,既然杨国忠“谋反”被诛,那显然蜀地是去不得了。 于此,玄宗心中有数,他当然知道杨国忠“谋反”的真象——谋反的人还指不定是谁呢。这个只能说大家不愿意继续跟随玄宗了。

   如果不去蜀地,又去哪里呢?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去灵武,有说的回长安,也有的说去太原。说去太原的,不是昏了头就是过度乐观,以为皇帝真是天之骄子刀枪不入。当时潼关失守,长安都呆不住了,何况更靠东的太原?说回长安的,不知玄宗听后有没有气的半死——如果回去的话,当初又何必来?难道就是为了杀我的贵妃才来马嵬坡啊。

   最后一致意见是先到扶风。这个时候,推动历史进步的“人民”出现了——“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玄宗逃命要紧,不想听这些百姓的话,于是让太子留下抚慰这群水平甚高的百姓。后来玄宗一定认识到,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当时天下大乱,百姓都四散逃命,哪里来的百姓政治觉悟这么高,语言水平也不错?这实际是太子导演的好戏。太子发话了,:“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 ?”你们怎能这么劝我,我怎能不管我老爹?李亨拨马就要西行,但如果没人拦着他,估计也不会真走,他在等演员上场。

   重量级演员立刻登场,一个是李亨身边的宦官李辅国,一个是李亨的儿子建宁王李倓,两人劝道:“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

这两人似乎搞错了对象,太子李亨还是太子,没有权利,如何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这是皇帝才能做的,太子是备胎,现在四个轮子还正常转呢。轮不到太子自己领兵。这二人的意思很明白,不要做太子了,做皇帝吧,这正是李亨多年的梦想。李亨立刻顺坡下驴,不走了。

     只可怜,此时还执着马缰遥望东方等着儿子回来的玄宗,等回来的却是李亨要留下来的消息。“天也!”玄宗只说了这一句,而这一句就足以表达一切了。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意,但什么是天意呢?太子的“背叛”?自己现在这个凄惨的处境?玄宗可能明白当年老爹主动把皇位交给自己时的痛苦,如今,儿子反过来直接要自己退位。这真是天意啊。

    玄宗知道此时已经拦不住儿子了,再拦儿子,阻挡儿子登基做皇帝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杨贵妃都杀了,还怕杀你玄宗本人?明智的玄宗把后军分出两千以及飞龙厩马匹交给太子,嘱咐这些人太子仁孝可奉宗庙,要好好辅佐,然后让寿王瑁和高力士把东宫内人送回太子身边,令高力士叮咛太子不要挂念着他,“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太子李亨,虽然留了下来,却有点不知所措,倒是广平王问了一声:“天这么晚了,不能总在这里耗时间,咱们去哪呢?”敢情父子二人全没主意。幸好建宁王在大伙还没有一起抓狂的时候,提出了建议: “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略识其姓名。今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贼,父兄子弟多在贼中,或生异图。朔方道近,士马全盛,裴冕衣冠名族,必无贰心。贼入长安方虏掠,未暇徇地,乘此速往就之,徐图大举,此上策也。”
对照前面的话,可以看出来,建宁确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不是只凭着史书中几句玄虚的“贤”、“德”,或者说,史书“贤”、“德”的称赞是有根据的。唐立国以来从宫廷中长大的皇子皇孙们,很少有这样的水平,这样的见识。建宁的贤德以后还要再说,暂时放一放。建宁王之所以提议到朔方,原因是李享在未当太子之时,曾任朔方节度大使,尽管他没有实际上任,但朔方绝对可以说是他的老根据地。而前面玄宗也曾提到让李享去朔方,“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表面上看,是说玄宗待朔方不薄,然而焉知玄宗这话中说的不是李享?

    但后来为维护肃宗和代宗的权威,才将分兵自立这种悖逆玄宗的阴谋归于已被张良娣谄害而死的建宁王李倓。
    你可知道几乎不被奉为圣明的大将郭子仪曾经大败而归,不得不四处抓壮丁补充兵员,而抓壮丁的过程有恰巧被大诗人杜甫记录下来,这就是安史之乱中最具决定性的相州大战,这一战也直接造就了藩镇根据的局面,请看盛世夕阳之七、九节度兵败相州,石壕吏半夜抓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