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影子银行业务2年暴增36倍达3220亿,工行可能超万亿
(2014-05-19 20:45:24)中信集团(Citic
Group)披露,截至2013年底,其对理财产品和其他高收益投资的“最大损失敞口”已达到3220亿元人民币(合520亿美元),是2011年敞口(90亿元人民币)的36倍。
最简单的影子银行乃是信托,当信用不足,资质达不到贷款要求的企业来银行贷款时,银行会找第三方设立一个信托,然后银行发售这笔信托给自己的储户,通常是资产超千万的顶级储户,银行会私下里为这笔信托担保,抽屉协议或隐性担保,一旦出现违约,银行则是完全不负任何责任。影子银行的另一种形式是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只是简单地划定投资范围,大部分仅标明投资于现金(0-20%)、货币市场工具(30%-80%)、债券资产(0-60%)等,理财产品最大的利润来自收益率比较高的中小企业私募债。这实际就等于给那些信用不足,资质达不到贷款要求的企业贷款。其余还有委托贷款。银行与银行之间还会把这些影子银行项目多次转手倒卖,这就是同业业务。经济下行期间,影子银行风险极高,以中国的国情,基本上都是庞氏骗局或诈骗,99%最后都要出问题。
中信集团即将以一笔价值360亿美元的交易,把近乎全部资产出售给旗下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这笔交易被誉为中国国企改革努力的标志性举动。
在香港和上海上市的很多中国大型国企都由内地母公司控制,这些母公司本身拥有庞杂的资产,可能导致复杂、有时不透明的关联交易。国有部门改革的支持者希望,中信集团对中信泰富的注资将缔造一个更加透明的实体,为其他国企树立榜样。
在上周发给中信泰富股东的一份长达740页的文件中,中信集团难得地让人们得以窥见其金融、能源和基建业务部门的运作情况,包括详细展现中信旗下企业投身影子银行业的热情。
收益率高于传统单位银行存款的理财产品(WMP)和其他非标信贷工具,是由房地产开发商、煤炭矿商或其他第三方发行的。尽管往往通过国有银行发售(银行充当中介并据此收取费用),但如果第三方发行人遇到财务困难,投资者并无收回本金的保障。
中信集团本身也是出售理财产品和其他非标信贷工具的活跃渠道,主要是通过中信银行 (Citic
Bank)。截至去年底,中信集团旗下企业为第三方发行人代卖的理财产品价值达到9760亿元人民币。中国最大银行工商银行
(ICBC)的这个数字则为1.1万亿元人民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