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对十一国宣战
(2014-05-18 20:51:15)
严格地说,慈禧没有对十一国宣战
现在很多学者说起对十一国宣战,多认为慈禧是被一封假情报骗了,慈禧在6月16日召集了一个包括六部九卿、军机、总署和诸王贝勒的大型‘御前会议’,以商讨和战大计以及剿抚义和团的决策。这个会显然被端王所领导的激烈分子控制了。会中主和派袁昶、许景澄等偶持邪术不足恃之说,便被端王所呵止。慈禧也认为邪术虽不可用,而人心则可用。可是就在这一天,义和团在大栅栏放火,把前门大街一带数千家商铺烧成灰烬,而大失人心。因此在会议之后,慈禧还是要方从涿州回京而力言拳民可用的刚毅,偕同董福祥‘开导(拳民),勒令解散。其有年力精壮者,即行招募成军,严加管束。’(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页一四五。)谁知这道‘勒令解散’的上谕颁下不及二十四小时,朝命便反其道而行呢!原来就在当天的午夜,朝中接到一通绝密的情报,说洋公使已决定合力扶植光绪而赶掉慈禧--这是戊戌以后慈禧最怕的一着。
就在这天午夜,忽有人私叩荣禄之门,说有机密要事告急。荣禄接见后才知是他的心腹,时任江苏粮道罗嘉杰的儿子,奉乃父之命亲来告密者。这情报透露各国公使已联合决定向清廷提出四项要求:一、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二、各国代收各省钱粮;三、代掌天下兵权;四、勒令皇太后归政。
荣禄得此情报之后,顿时如雷贯顶。他知道在‘戊戌政变’中,他当慈禧鹰犬时所做的好事。如今十一国列强勒令太后归政,拥戴光绪复出。光绪复出,荣禄还有脑袋吗?所以荣禄得报,彷徨终夜,绕室而行,知道是大祸临头。天方亮他就入宫觐见,把情报递给慈禧。太后览报,自然更是热泪横流,悲愤交集。
西后显然与荣禄计议之后,便立刻召开第二次‘御前会议’。她在会中讲话时首先叫‘诸大臣’;在激动之下,她又口称‘诸公’。在中国两千年专制历史中,皇帝与太后向无称群臣为‘诸公’者;骄傲跋扈如叶赫那拉氏者,自然更是前所未有,足见其方寸已乱、手足无措之激动情况。当她连哭带说把‘四条情报’宣布时,全场惊愕,不知所措。端王以下最激烈的亲贵二十余人,竟相拥哭成一片。在激动之下,他们咬牙切齿,立誓效忠太后,不惜一切与洋人一拚。太后也说洋人既已决定开战,大清亡在目前。既然战亦亡,不战亦亡,‘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
让慈禧太后进一步下决心与洋人决裂的
是来自直隶总督裕禄发自天津的报告。裕禄在6月17日上午六时接到洋人一份迟到的最后通牒,要求在17日凌晨二时将大沽口炮台交出。
作为对洋人最后通牒的外交反应,慈禧太后令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索占大沽“显系各国有意失和,首先开衅”,并要求各国公使和使馆人员在二十四小时内离开北京。这个照会总共有12份,分别由总理衙门在19日下午送交十一国公使,另一份则是单独送给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这个照会实际上是要将外国公使和使馆人员全部驱逐出境,但考虑到洋人在天津的无理要求,清廷的反应也不算过分。
6月20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朝廷已经陷入了洋兵和义和拳的双重困境,要求各省督抚通盘筹画,联络一气,接济京师,共挽危局,这道上谕随后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发给各省。6月21日,清廷正式发布“宣战诏书”,称列强“三十年来,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日甚一日,无所不至”,“昨日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清廷决定对“彼等”“大张挞伐、一块雌雄”。
诏书宣战的并没有具体对象,而只是使用了一个带有藐视的代称“彼等”,因此,这在国际公法上能不能算是对外宣战恐怕还是个问题(事实上,后来没有任何国家宣布正式应战);
慈禧真的是被假情报骗了?西太后聪明的很,真真假假的政治游戏,她看的很清楚。那份假情报不值得推敲,既然勒令太后归政推光绪复出,何必还要代掌天下兵马,那光绪还是个傀儡皇帝,这四条分明就是矛盾的。一看就是假的。
老太后是无奈选择对抗西方列强的,因为此时清廷的右派或者说洋务派与西方列强走的很近,之后的东南互保更证明这一点,西方列强更喜欢与其合作亲密的李鸿章,慈禧想做右派旗手是不可能的,右派旗手是李鸿章无疑,慈禧不能做老二,即便投靠右派,慈禧无论也讨好不了西方列强的,如果西方列强占领中国,必然推李鸿章为傀儡皇帝,慈禧绝对会被废黜。慈禧的逻辑就是,要做就要做第一,做不了右派的第一,那就做左派的第一,全面开战是做左派旗手的最佳选择。
义和团运动中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国宣战时,湘军江忠源旧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父亲盛康是湘军胡林翼的军需官)、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许应骙(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江忠源一起镇压太平天国)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当由李鸿章作总统支撑局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