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圣物,真实历史,西域瓜州行之寻找汉简
(2014-04-06 08:55:32)
瓜州有中国保存最好的汉代长城,在长城的烽燧里极有可能直接找到汉简。不过此段长城位于半沙漠半戈壁之中,长城临近古河道,土质疏松,结晶盐壳,路途艰难。罕有人至,故保存良好。不过此处半沙漠地带方圆大约50公里,即便迷路,危险系数也不高。
汉简,顾名思义,就是汉朝的简牍,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多为汉代之物,因此书体基本上为隶书章草,属于章草的范畴,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即是隶书的速写。从字形上看,有的字形工整,结体严谨,极有东汉史晨之韵;有的轻灵飘逸,烂漫多姿,似为《乙瑛》之教本;有的敦厚朴茂,端庄古雅,颇似后来《张迁》的风格。《居延汉简》用笔自然简洁,章草简册,运转流畅,衔接自然,粗犷朴实,变化流速而不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而这些《居延汉简》多为守卫在居延边防一带的中下层士吏和士卒所写。由此可见当时书法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
居延汉简是取之不尽的国学资源,不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光彩夺目的书法资源。简牍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变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居延汉简有两次重要的发掘,最早发现汉简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他们于1930年在居延边塞发现了众多的亭燧障塞,并进行挖掘,在额济纳河的大湾、地湾、金关、破城子等汉代烽燧遗址中获得上万枚简牍,因为是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辖区内的屯戍文书,所以称为“居延汉简”。
从1972年开始,为期四年,我国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区进行了为期四年的集中考察,并获得更为惊人的重大发现,共发掘出土汉简二万余枚,更为可贵的是其中包括完整的和比较完整的簿册七十多个。这是我国历来发现简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曾被誉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居延”一举成为汉简的代名词。“居延汉简”这个耀眼的名字,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学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些汉简就是古代的档案记录,大部分档案记录都在当地最高行政机关处保存,这种只能依靠考古队发掘了.
不过还有一些汉简在长城的烽燧之中,是烽燧中的士兵对来往军事物资\情报\边境人员往来的纪录,数量很少,但基本上大的烽燧,"
障"级别的烽燧里肯定有汉简
汉长城又称"塞"或"塞垣",是由"亭"、"障"连接而成的。汉初,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历时很久,战线也拉得很长。汉朝的军队每占领一个地方,便修筑一座"亭"或"障",以巩固阵地,驻扎军队。战事结束后,便筑长城以联接"亭"、"障"。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占领河西走廊以"断匈奴右臂",开始就是自东而西,沿途修筑"亭"、"障",正如《汉书·张骞传》所说,"酒泉列亭障至于玉门"。河西四郡设立以后,西汉的伏波将军路博德把这些"亭"、"障"用长城联接起来。后来,又在玉门关--罗布泊--轮台一线设置了"亭"、"障"。即《汉书·西域传》记述的:"......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后汉书·西羌传》也说:"......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亭",又叫"燧",或"烽燧",就是烽火台;隔若干"亭"设立"障","障"指汉代长城线上较大的城堡。亭设"燧长",小"障"设"堠长",大"障"设"都尉","亭"和"障"都驻有士兵。
在"障"级别的烽燧里肯定有汉简,估计至少有10枚。
而保存最好的汉长城就在瓜州县,瓜州境内的汉长城,多采用就地的流沙、散石、黄粘土及沿线的各类植物,如红柳、罗布麻、芦苇、胡杨树等逐层叠压而成。从建筑原则上来说可算是充分发挥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优势。从现存的遗迹来看,西湖南沙窝长城保存最为完好,底宽3——5米,高度均在1——3米以上,是由白粘土、砂砾石夹红柳、芦苇筑成。红柳根向外,梢向里,分段修筑相连成墙,全长246米,虽经两千多年来风雨剥蚀,仍然巍峨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称甘肃省乃至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这些汉长城及沿线的城障烽燧,是汉代河西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缩影。
瓜州县境内,就保存156公里的汉长城,70座烽燧,三处城障。横贯瓜州全境的汉长城,东起玉门蘑菇滩,沿甘新公路南侧,逶迤向西,自桥湾城北穿过,沿疏勒河北岸,经布隆吉雅丹地貌、双塔水库,在小宛一带,过疏勒河,经北干沟,瓜州县城南侧,四工农场至雷墩子,折向西南,进入西湖火烧林,过南沙窝,穿黑沙梁,越过红当公路,进入敦煌境内的西碱墩。
由于地处人迹罕至的半沙漠半戈壁当中,保存完好,尤其是西段,东段则因为当地大力开拓棉花种植,面临被破坏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此处长城是内外双线长城,西汉长城东西向伸展。开新北道时,东汉在长城上开门设关。为有效防御起见,修筑双线长城以为安全。相较之下,外线遗存更为高大,相对完整。
汉明帝十七年,大将军窦固北征,大致自此出塞,开通新北道亦在同时,又筑外线长城,故有双线。推想在内、外线长城之间应有城墙相连,或在东端设门,或在双线紧狭处设门,现在都看不到了。敌骑入侵时,为分散敌兵、缓冲敌势,外墙力求高而长。若敌突入内外长城线之间,还可围而歼之。
西汉修筑长城烽燧,建筑规格高,要求严。每先粉碎土块,使其均匀细致,再洒水夯筑,以求坚实永固。今日勘查,可依之为凭据。沙州城西北角墩往南10余米处,有近代开挖豁口,百姓出入。城北墙垣上世纪80年代犹长百余米。城墙断面上,最为明显。最里层,西汉修筑,夯层厚11厘米,土粒极细,继而西凉,外为唐代。
边防线上,一般为三级设置:都尉、候官、燧长。瓜州长城可能最大的行政级别为都尉,宜禾都尉。宜禾都尉下属,有宜禾候官和鱼泽候官。都尉所在地不在长城线上,堠官在长城线上,找到这两个堠官,可能会找到汉简
汉简属文物,找到应该上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