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做丧家犬,不做哈巴狗,伟大的孔子

(2014-03-17 11:20:50)

                 孔子的可悲与可敬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犬。

    孔子推崇周礼最难以让人接受的地方就是用严格的等级制度来约束人群和社会。众生平等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原则,然而孔子把等级制度发挥到变态的地步,

  有一次鲁哀公请孔子吃饭。席上,孔子抓起一把黍子就塞进嘴里。鲁哀公掩口而笑:“哈哈,这黍子是擦桃子毛的,不能吃。您弄错了”鲁哀公于是拿起桃子,好心好意教孔子怎么用黍子擦桃毛。孔子大怒:“黍子,是五谷之长,桃子,是水果之末。怎么能用五谷之长去擦水果之末!”这就体现了孔子的礼,连水果都分出等级(那么君臣之间的等级就更得严格维护了)。 或许是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等级制度被破坏,让孔子痛心疾首,力图矫枉过正,然而儒家学说也因此严重压抑中国人人性,中国人因此变得盲从、轻信、缺乏质疑与创新精神、奴性严重。

   这是孔子的可悲之处。不过没有人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儒家思想也有可取之处,仁爱、诚信、自省、孝悌、守义、和平。孔子的可敬之处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孔子奔走终身,对其政治理想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遭受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冷遇、奚落、怀疑和嘲讽。在齐,他以“王道”说齐景公,公虽称善,但在晏婴的阻挠下,只“以季、孟之间待 之”;至卫,灵公“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以此来冷落侮辱他;到匡,“匡人拘孔子”;往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过蒲,“蒲人止孔子”;于陈蔡间,陈蔡“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抵郑,被讽“累累若丧家之狗”。一生行事,困厄无计,落魄潦倒,终不被用。
  在《孔子世家》一文中,司马迁先后四次提到孔子的“不用”:在齐,景公推之以“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在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归鲁,鲁也“终不用孔子”。“不用”二字堪为本篇文眼。在奔走呼号与“不用”的窘迫下,孔子表现出了对“道”的自信与实践理想的坚毅心理。他屡屡宣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而成”、“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即使是在郑人讥讽他为丧家之狗时,他亦“欣然笑”,说:“然哉!然哉!”豁达的自我解嘲背后,实乃对理想的自信与四处奔走的无悔。
    他正视现实世界,周游列国,积极介入其中并企图按自己的理想去改造它。而当这种介入在正常的途径上遭遇阻碍时,他甚至会做出非常规的举动。所以,当公山不狃和卫灵公夫人南子之类的不臣者欲借其名德来收拢人心而召他前往时,孔子竟然同意了。他的学生们对此非常吃惊。孔子解释说:“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原来,孔子并不是要助其叛逆,而是想借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举动鲜明地表露了孔子的匡世怀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地记录了孔子汲汲于道而终“不用”的悲剧一生,从而展现了他伟大的济世情怀和坚毅精神。这是孔子内心世界中最崇高、最深沉的一面。然而,先驱者通常也是孤独者。太史公同时还揭示了孔子内心因“道”之不行而生的孤独感。
  《孔子世家》对此有一段让人不能忘怀的描写:“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在奔腾浩荡的黄河岸边长长的叹息,这不是矫情伪饰的故作姿态,而是孔子内在情感的真实流露。

    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