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新增贷款质量堪忧,委托与信托贷款占60%

(2013-12-12 09:59:04)

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2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053亿元,比10月的8564亿大幅度增加,似乎经济很好,真的如此?其中,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46亿元,同比多增1026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22亿元,同比少增923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704亿元,同比多增1486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018亿元,同比少增78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7亿元,同比多增54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83亿元,同比少437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47亿元,同比多40亿元。

   2012年前3季度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占整体贷款的47%,而11月份高风险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高达60%

 

 

社会融资规模

人民币贷款

外币贷款

委托贷款

信托贷款

未贴现汇票

企业债券

2002

20112

18475

731

175

-695

367

2003

34113

27652

2285

601

2010

499

2004

28629

22673

1381

3118

-290

467

2005

30008

23544

1415

1961

24

2010

2006

42696

31523

1459

2695

825

1500

2310

2007

59663

36323

3864

3371

1702

6701

2284

2008

69802

49041

1947

4262

3144

1064

5523

2009

139104

95942

9265

6780

4364

4606

12367

2010

140191

79451

4855

8748

3865

23346

11063

2011

128286

74715

5712

12962

2034

10271

13658

2012

年前三个季度

117273

67223

5343

8600

7015

7631

15613

2013

年前三个季度

139596

72787

5165

18200

15841

6359

15280

2009年人民币贷款达到巅峰95942亿,从之之后一直下滑;但属于高价贷款的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余额却呈现爆炸式上涨。其中,委托贷款市场余额从2010年的8748亿元,增长至2013年第三季度的18200亿元,增幅208%;信托贷款市场余额从2010年的3865亿元,增长至15841亿元,增幅409.8%。与此同时,贷款利率不断上涨,201012月份,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只有6.19%,而今年第三季度为7.05%,上涨86个基点;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010年底为6.34%,而今年三季度为7.16%,上涨82个基点。
   
我们无法拿到委托贷款的平均利率,2013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平均利率大约是12%,有些房地产企业拿的委托贷款利率高达21.6%。整体委托贷款的平均利率不会低于10%,信托贷款则不低于9%。委托贷款大部分是那些受限制无法取得普通银行贷款的企业,主要有地方平台融资、房地产、中小企业和钢铁之类的过剩产能企业,它们受限制一是政策受限,如房地产和过剩产能。二是缺乏抵押物。放贷方多为国企和上市公司,它们账面现金流充足,闲置资金多,很乐意做委托贷款,利润丰厚。委托贷款中银行只充当中介,不负责风险控制,风险完全由放贷方承受,放贷方大多是国企和上市企业,难以了解风险或者有人情贷。

即便是房地产企业也难以承受1年期20%的利率,即便是12%的利率,就意味着公司利润有一多半都是财务成本。除了房地产以外的企业很难承受这么高的利率。这其中蕴含着极大的风险,这些公司大多是借新钱还旧债 ,对利率非常敏感,经常处在生死线边缘,利率稍涨,公司就可能破产。

 我们看到11月央行给的资金面相对10月是很宽松的,M2增加了9100亿 ,而10月份是减少了7200亿,但11月的利率基本与10月持平。并未见到宽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还是逐渐上升。

 债务规模的增加速度已经超过了央行宽松货币的程度,而央行是走钢丝,宽松多了就紧缩,紧缩多了就宽松,但对市场来说,已经变成宽松也不明显,紧缩非常明显。

利率市场化的推广,造成全社会的资金都去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而完全忽视了风险,利率市场化初期,必然会发生金融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