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如果一家企业想要在六个月后购买价值100万美元的新产品,这家企业就可以从自己的开户行开立一张同等金额的汇票(基本相当于一张借条),然后把汇票交给产品生产商。生产商这样就可以放心,因为他知道六个月后能够从这家银行获得这笔钱,而跟这家客户相比,银行的信用风险要低。最后客户向银行支付100万美元,所有人皆大欢喜。
但持有这张汇票直至到期并不是这家生产商的唯一选择。如果还没到六个月的时候这家生产商就需要现金,那么他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要求提前获得支付。银行通常会乐于提前支付,但会要求贴现,也就是不会全额支付100万美元——毕竟在这六个月过完之前银行的客户是不会向银行支付这笔款项的。
实际上很多企业设立两个子公司,A子公司把汇票开给B子公司,当然了,这两家公司表面上看毫无任何联系,企业就用这种方式来获得贷款,因为这些企业是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它们甚至用票据贴现来发工资,不过利率上升时,票据贴现的成本太高,企业觉得划不来,或者银行不愿意贴现,企业的资金链就断了,银行的钱也就没了。
银行喜欢发行此类票据,因为对银行而言,这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成本。这些都是表外负债,而且银行不需要为这些负债持有资本,或是在计算存贷比的时候计入这些负债。在票据贴现之后,情形就发生了变化,这时这些票据就和企业贷款是一样的了。
因为中国的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存贷比不得超过75%(很多银行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都要经历一番挣扎),因此他们需要一种把部分贷款移到表外的方法。
这并不是票据的终结,银行一直积极在回购协议下购买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也就是说,该行只是暂时买进这些汇票,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不超过6个月)后,这些票据会由最初的贴现行购回。这就是同业业务,实际上,就等于把贷款以汇票形式卖给了其它银行。这个过程中多了一次贷款出来,产生了货币。
以即将香港上市的徽商银行为例,截止6月底,徽商银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规模为人民币1,006.7亿元,较六个月前高出一倍多,并且较2011年底的水平高出四倍。这一规模相当于该行总贷款规模的55%,2011年这一比例为12%。
但自6月底以来,徽商银行大举收缩了这一中间人业务,第三季度该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规模下降了逾40%。该行的招股说明书说,这一调整是为了应对市场利率及本行流动资金需求的变动,但未提供进一步细节。在6月份的现金荒(当时银行难以从同业市场拆借到资金)过后,近几个月,其他银行也收缩了银行间业务。
但持有这张汇票直至到期并不是这家生产商的唯一选择。如果还没到六个月的时候这家生产商就需要现金,那么他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要求提前获得支付。银行通常会乐于提前支付,但会要求贴现,也就是不会全额支付100万美元——毕竟在这六个月过完之前银行的客户是不会向银行支付这笔款项的。
银行喜欢发行此类票据,因为对银行而言,这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成本。这些都是表外负债,而且银行不需要为这些负债持有资本,或是在计算存贷比的时候计入这些负债。在票据贴现之后,情形就发生了变化,这时这些票据就和企业贷款是一样的了。
因为中国的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存贷比不得超过75%(很多银行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都要经历一番挣扎),因此他们需要一种把部分贷款移到表外的方法。
这并不是票据的终结,银行一直积极在回购协议下购买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也就是说,该行只是暂时买进这些汇票,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不超过6个月)后,这些票据会由最初的贴现行购回。这就是同业业务,实际上,就等于把贷款以汇票形式卖给了其它银行。这个过程中多了一次贷款出来,产生了货币。
以即将香港上市的徽商银行为例,截止6月底,徽商银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规模为人民币1,006.7亿元,较六个月前高出一倍多,并且较2011年底的水平高出四倍。这一规模相当于该行总贷款规模的55%,2011年这一比例为12%。
但自6月底以来,徽商银行大举收缩了这一中间人业务,第三季度该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规模下降了逾40%。该行的招股说明书说,这一调整是为了应对市场利率及本行流动资金需求的变动,但未提供进一步细节。在6月份的现金荒(当时银行难以从同业市场拆借到资金)过后,近几个月,其他银行也收缩了银行间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