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体字摧毁中国传统文化,恢复繁体字才对

(2013-11-01 10:21:27)
甲骨文陽,左旁阶梯暗示山坡,右旁太阳地平线上升起。地上的三撇乃氣字的古写气。简成阳后,阳气不见了。

喂本是正字,为惊叹词,却兼差做了餵奶的餵之简化字。中文常用字六千,比英文少很多,还厌字多,要把餵字毙了。

腦字简成脑字,但玛瑙的瑙又不简,维持原状。此外,简字脑为何右旁天灵盖下要放一个凶险的凶呢,看不懂。

顧從頁从雇,意为转目注视。甲骨文书一只短尾鳥飞门上,似来顧视我们,多有诗意。改成从厄,是厄运到了?

正字絲象两束絲形。自古以来,成品丝交易皆以两束为一件,从甲骨文到正字,三千五百年,絲字仍不变,难得。

看篆文兒,头顶囟门未合,留一凹缺,脸上有眉有眼,翘着小臀,如此可爱。简成儿后,为书写方便,竟把兒头砍了。

甲骨文有聖字,左画一耳朵,右画一嘴巴,意为长于侦听,又善于言辞,所以为圣人。简字圣则没法讲,只能死记。

實,宝盖下面是贯。贯字从贝,从毌,毌亦声。贝,海贝,古人用作货币,与财富有关。简化后,毫无意义可讲。不实了

篆文华,顶上草头,中间象花枝下垂形,底下于字做声符用,一讲解,儿童都懂。简化的华,则无道理可讲。

以下皆源自流沙河老先生在金融时报的专栏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209

“每一个正体字都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个简体字都无法证明其存在的理由。” 

中国政府之所以对恢复正体字持消极态度,其根源恐怕在于,不愿否定自己的革命成果——把简体字作为施惠于民的文化功绩,对自己的文字改革念兹在兹。我以为这牵涉到当局的自尊心,因为取消简体字就是等于承认自己文化政策的失败。

大陆已经不可能有传统文化,只在台湾香港才有了

伟哉,东周以前国都都没有城墙的,天子守四夷

甲骨卜辞中有,西周初始有字。或与國的区别仅仅在于或字无周围的半包围结构,而國字有一个半包围结构“匚”。或:从戈,从口。这个口字在甲骨文中可以代表很多象形的意义,比如井,邑,口等等,在或这个字里,口表示的是宫殿或者社。宫殿和社是形影不离的两种建筑,宫殿是统治所在,社是祖宗所在的祭祀场所。战士执戈保卫宫殿或者保卫社,意味着或是一个国家的首都的意思。就是说,或的甲骨文本义是首都,国都。"或"那个"口"代表宫殿或者社,东周以后才在"或"外围加了框,就是城墙.也就成了国,如今的"国"字丝毫看不出去原来的意思.

到了西周初期,或的首都和国都的本义产生了國这个字。國在或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半包围结构“匚”。这个“匚”代表的是国都的城墙。西周的两京都是三面围城,剩下一面是有卫兵守护的大门。“匚”表示西周丰、镐两京的大门可能是朝向正东的,因为如果城门正门向南,其國字的半包围结构也可以向下成为“冂”。《逸周书·作雒解》记载的东周的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北邙山)”说明东周国都似乎也是有城墙的。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考古学的证据证明:夏二里头,商殷墟,周丰镐,楚郢都早期都是没有城墙的。虽然國有城墙得到《世本》“鲧作城郭”记载的支持,但是國没有城墙也是得到了先秦的文献支持的。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结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这是《左传·昭二十三年》中楚国大夫沈尹戌为楚令解释国为什么不用城垣的说辞。而事实上,自楚文王迁都到湖北江陵纪南城以后,就一直没有建城垣。知道楚平王之世才开始建造城墙。有《水经注》为证。“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水经注·沔水篇》

   天子守在四夷,无需城墙,天子的职责就是保卫其国民的幸福,而不是国民保护天子的安全.东周以前的任何战争,天子必须亲征,天子就是干这个活的.

  《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的“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说明尽管晚商时代宫殿区和商王的寝宫可能有向南向北迁邑的情况,但是作为国都的殷墟一直在不断地扩张中。到了武王伐纣时,晚商的国都朝歌已经发展到了“王畿千里”和处处离宫的状态。但是迄今为止的考古没有证据证明盘庚迁殷以后这二百七十三年中晚商的国都曾经有过城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