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大败,大非川之战(本人原创)
(2013-06-22 09:30:03)
实际旧唐书也是按照南进路线来写的,不过薛仁贵的进军路线依然扑朔迷离,旧唐书云: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河口可以确定是黄河河口,也就是青海的玛多县,从历史记载看,薛仁贵南下的第一个目的地应该是乌海,河口是玛多县,比冬给措纳湖和兴海县都要靠西南,薛仁贵应该是先到乌海,后到河口,河口遇到的吐蕃军队就是钦陵留守的军队。薛仁贵可能原本估计钦陵的留守军队在乌海,因此第一个目标设定为乌海,到了乌海后发现没有钦陵的军队,因此继续前进,到达河口才遇上钦陵留守的军队。乌海可能是冬给措纳湖或兴海县的苦海。
我推测薛仁贵到达河口后发现河口无险,不宜久据,因此返回乌海城,乌海城经曾文琼《〈吐蕃传〉地名考释(三)》,载《西藏研究》1983年第3期。)
大非川之战最复杂的地方莫过于是不是因为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而导致失败。历史上记载的都是郭待封因为自己是名将之后,不服从薛仁贵的调度,郭待封父为郭孝恪,因为警备松懈在龟兹之战中战死,唐太宗夺其官职,高宗即位后为其平反,追还郭孝恪为安西都护、阳翟郡公,而薛仁贵在征高丽后拜为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与郭孝恪一个级别,而郭孝恪时高宗时才为其平反的,郭待封无论如何也不会以名将之后自居,至于有人说郭待封和薛仁贵一个级别则不完全对,郭待封只是鄯城镇守,左豹韬卫将军。级别稍微低于薛仁贵。不可能不听薛仁贵的调遣。
刚打了胜仗的薛仁贵信心满满地回至乌海城,静等钦陵大军送上门,同时也等待郭待封的后援。薛仁贵率领的肯定是没有带辎重的主力骑兵,在乌海稳定下来之后必然需要郭待封的后勤部队供应粮草,否则在天寒地冻的青海,薛仁贵没有辎重的主力如何支撑下去?郭待封不得不带领辎重赶往乌海城,而在去乌海的路上, 郭待封遇上了来自青海湖边吐蕃和吐谷浑的联军,唐朝女婿,吐谷浑的国王慕容诺曷鉢实际不得人心,吐谷浑更倾向于吐蕃而不是唐扶植的慕容诺曷鉢。熟悉地理的联军自然看到了拖着大量辎重缓慢行军的郭待封,于是邀击郭待封。由于不清楚唐军的实力,加之自认兵力不足,联军并没有在打败郭待封后进军薛仁贵的乌海城,钦陵相当聪明,联军一击得手,立刻退至大非川。此时在乌海城内的薛仁贵可能也派出少数军队支援郭待封,吐蕃和吐谷浑联军为避免前后夹击,就此撤退。实际郭待封的辎重没有损失多少。因为薛仁贵4月自鄯州进军河口历时大约1个月,在退守大非川后,坚持了至少3个月,钦陵在聚集了40万大军的8月才对唐军发动全面进攻。
如果郭待封在大非岭上固守辎重,吐蕃和吐谷浑的联军可以包围乌海城,没有辎重的薛仁贵在乌海城撑不了多久。即便无法包围乌海城,以联军20万之众,加之对地理的熟悉,完全能够切断乌海和大非岭之间的粮道,乌海城还是无法守住。郭待封主动前往乌海城应该是正确的。
后世史家都将责任推给郭待封,郭待封之所以被说成是擅自行动,可能和薛仁贵有关。这中间还有一大段缘由,那就是高原病,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进的过程。青藏高原本身是一个地形复杂、间有起伏的高原。唐军出发地点当在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这里位于河湟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这个高度上出现高山(原)反应的可能性很小。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乌海则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高山(原)反应,有发生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的危险,而多数人则会眩晕、头痛、心慌、腹泻、疲乏。更何况薛仁贵指挥部队“轻锐倍道”,也就是说快速由低海拔地带推进到海拔较高地带,缺乏适应高原环境的必要时间,而且体力消耗一定很大,这样造成的后果会更加严重。推测薛仁贵在河口胜利后全军出现高原反应,亟需休整,于是薛仁贵返回乌海城休整,在郭待封率辎重前来遭遇吐蕃和吐谷浑的袭击,而薛仁贵此时不能派出大量军队救援,郭待封可能因此怀恨。高宗曾经对薛仁贵说:“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注:《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这个“有人”很可能是郭待封,薛仁贵为推托乌海城不出战的责任,反过来责备郭待封不坚守大非岭。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郭待封行进速度慢,薛仁贵主力到达河口时,郭待封就应该到乌海城,实际乌海到大非岭路途遥远,且道路险阻。指望带着辎重的后勤部队很快到达乌海城不实际。
薛仁贵并非完美之人,其高丽之战,仁贵自己也掳掠了女子,自纳为妾,并且收受了许多贿赂。历史上也点处其治军不严,坑降卒,滥杀。薛仁贵也受到弹劾过,但是高宗还是没有处罚他。
大非川之战关键不在于乌海城,也不在于郭待封,即使郭待封的辎重全部损失,薛仁贵应该还可以急速退守鄯州,不至于大败。薛仁贵错误估计了吐蕃的实力和吐谷浑的人心。此前唐军以为吐蕃最多50万军队,且大部分位于拉萨、藏西北和和田镇。因此,薛仁贵的兵马只有10万,还有一说认为只有5万。吐蕃的兵力确实不多,但是吐谷浑兵力比较多。吐谷浑不满唐朝扶植的国王,更倾向于吐蕃,薛仁贵来犯,吐谷浑以薛仁贵为敌,出现了吐蕃和吐谷浑40万联军。吐蕃和吐谷浑联军数量占绝对优势,如果薛仁贵知道要面对如此多的敌人,恐怕不会只带10万兵马。也因为吐蕃和吐谷浑联军的阻击,薛仁贵无法撤到鄯州自保。最终在大非川大败。
也有可能薛仁贵轻敌,因为以少胜多的胜仗,薛仁贵确实打过不少。但是面对彪悍的少数民族,以少胜多的机会不大,而藏族的统帅钦陵则是非常优秀的大将军。薛仁贵占据乌海,钦陵避实击虚,不主动攻打薛仁贵固守的乌海,而去邀击郭待封。在大非川堵截住薛仁贵之后并不主动出击,而是等累积到40万大军时才出击。此外吐蕃熟悉地理,薛仁贵以为吐蕃只能从和田翻越昆仑山,然后再从拉萨出发,经玉树从河口方向派出援军,殊不知,吐蕃自和田急撤自阿拉岔口进入青海,出现在薛仁贵身后。
大非川之战的出发点是迫使吐蕃安西四镇,薛仁贵自以为围魏救赵高明,实际从乌海黄河这一线进军就是错误。钦陵曾经说过至于乌海黄河,关源阻深,风土疫病,纵有谋夫勇将,不能将吐蕃怎幺样;乌海黄河这一线的海拔比之柴达木盆地进入新疆的一线要高得多,并且由巴颜喀拉山阻挡,是吐蕃的天然屏障。自此方向进军,对习惯低海拔的唐军根本没有任何优势。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第一次大败,也是吐谷浑消失后,唐朝和吐蕃对青海势力范围划分的确定,唐朝从此再也无法南入乌海,西越青海湖。而吐蕃的主要经营地区还是安西。钦陵说过,西边沙路,坦达夷漫,故纵羸兵庸将,很容易成为吐蕃的灾难。吐蕃并非要去唐朝之地。吐蕃心中果真有谋汉之心,象甘州、凉州、积石等地,举步便可走到,倘若挥兵或出张掖,或出玉门,使唐朝春不遑种,秋无所获,不过五、六年,足可以断了唐与西域的联系, 过去唐高宗时,与刘审礼有青海之战,唐王遣黄仁素和贾守义来约和。吐蕃将士都无半点猜疑,边守松懈。
大非川之战的关键还在于唐军对地理不熟悉,如果唐军知道吐蕃将自阿拉岔口回军青海,自然可以沿路设伏。吐蕃断然不会绕个大弯子从河口攻击唐军。薛仁贵如果能用上今天的军事地图就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