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仁贵大败,大非川之战(本人原创)

(2013-06-22 09:30:03)

                  大非川之战:必败之战

   唐在高宗时期达到武力的巅峰时期,此时东突厥已在贞观初年被击败;西突厥实力较弱,对唐朝没有威胁,唐在西域设置四镇;北部代突厥而起的薛延陀在太宗晚年亦被击败;从隋炀帝时期就屡攻不下的高丽于总章年间被消灭;稍前百济已经被唐水师泛海攻占,日本军队前来干涉亦被痛剿。唐军可谓傲视天下。就在这个巅峰时期,唐军却遭受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军事失败──薛仁贵十余万大军在大非川遭到吐蕃军队毁灭性打击。

   关于大非川之战的文章很多,不过因为古今地名的不同,分歧相当严重。根据旧唐书薛仁贵传大非川之战简单过程如下: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文中有多个地名分歧比较大,其中分歧最大的是乌海,这也是最关键的地方,一说为今托索湖,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河陇碛西区》(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年)第562页。托索湖在今德令哈市西40公里,德令哈距青海湖大约360公里。一说为喀拉湖,http://forum.cul.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43&fid=1149&thread=48350&date=20051208,新浪之大话春秋。一说为青海兴海县西南之苦海。喀拉湖又叫哈拉湖,位于疏勒南山下,格尔木东北300公里处,是仅次于青海湖的大湖,翻过疏勒山就势河西走廊。http://xududu.51.net/military/xuerengui.htm,再有就是认为乌海是冬给措纳湖。

  乌海地名的分歧在于对薛仁贵行军路线的分歧,首先薛仁贵之所以出兵,一方面是夺回安西四镇,另一方面为吐谷浑复国。公元670年2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被迫罢安西四镇。另一方面,吐蕃与吐谷浑不和,龙朔、麟德中递相表奏,各论曲直,国家依违,未为与夺。吐蕃怨怒,遂率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鉢及弘化公主脱身走投凉州,遣使告急。 因此薛仁贵有两个进军方向可能,一是南下,取河口,今青海玛多县。玛多县直到西宁的庞大地区都是吐蕃大相钦陵(实际上吐蕃的掌权者)的活动区域,主要就是为了稳固占领吐谷浑的地盘。钦陵的主要活动地区是玛多县和涅中县。而此时,钦陵不在青海,而在新疆。薛仁贵拿下占据玛多县比较轻松。拿下玛多县之后可以由玉树进军西藏,进而拿下拉萨。

  不过,唐朝也不甘心失去安西四镇,薛仁贵也有可能西进,就是朝托索湖方向进入新疆, 与归顺的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西突厥阿史那都支自天山南下的军队合围钦陵。如果是向南进,乌海就是青海兴海县西南之苦海。向西进就是托索湖。北边的喀拉湖则不可能,因为薛仁贵断然不会向北进,那里没有军事目标。

  薛仁贵不大可能向西进,因为唐朝深知钦陵是吐蕃的军事统帅,吐蕃的军队集中在钦陵驻地的青海东部和拉萨附近。安西四镇不是吐蕃的主力,薛仁贵进军钦陵驻地就是迫使钦陵自安西四镇回救青海的老家,然后在钦陵回家的路上阻击钦陵。如果西进,即使消灭了在安西四镇的吐蕃军队,仍然没有伤及吐蕃主力,吐蕃仍然可以由拉萨经玉树出兵玛多县,占据吐谷浑的地盘,威胁唐朝陇右的安全,进而威胁长安的安全。而南进一方面可以打击钦陵,迫使其放弃安西四镇出兵救援玛多,另一方面也使吐蕃无法自玛多县出兵继续占领吐谷浑。成功的话,还可以步步推进,打到拉萨,消灭吐蕃,这是为什么要委任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逻娑就是拉萨。唐朝已经有意占领拉萨,以求永远解决吐蕃这个心腹大患。

实际旧唐书也是按照南进路线来写的,不过薛仁贵的进军路线依然扑朔迷离,旧唐书云: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河口可以确定是黄河河口,也就是青海的玛多县,从历史记载看,薛仁贵南下的第一个目的地应该是乌海,河口是玛多县,比冬给措纳湖和兴海县都要靠西南,薛仁贵应该是先到乌海,后到河口,河口遇到的吐蕃军队就是钦陵留守的军队。薛仁贵可能原本估计钦陵的留守军队在乌海,因此第一个目标设定为乌海,到了乌海后发现没有钦陵的军队,因此继续前进,到达河口才遇上钦陵留守的军队。乌海可能是冬给措纳湖或兴海县的苦海。

我推测薛仁贵到达河口后发现河口无险,不宜久据,因此返回乌海城,乌海城经曾文琼《〈吐蕃传〉地名考释(三)》,载《西藏研究》1983年第3期。)     考证为今西宁到玉树的黑海站,黑海站附近有冬给措纳湖,藏语冬给措纳湖就是黑海。也就是说冬给措纳湖也就是乌海。2001年黑海、花石峡、清水三个乡因人口都很少,且考的很近,于是合并为一个镇,就是花石峡镇。黑海唐代占领时就设驿站,并且有河源北门之称,乌海城是黑海站毫无疑问。

大非川之战最复杂的地方莫过于是不是因为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而导致失败。历史上记载的都是郭待封因为自己是名将之后,不服从薛仁贵的调度,郭待封父为郭孝恪,因为警备松懈在龟兹之战中战死,唐太宗夺其官职,高宗即位后为其平反,追还郭孝恪为安西都护、阳翟郡公,而薛仁贵在征高丽后拜为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与郭孝恪一个级别,而郭孝恪时高宗时才为其平反的,郭待封无论如何也不会以名将之后自居,至于有人说郭待封和薛仁贵一个级别则不完全对,郭待封只是鄯城镇守,左豹韬卫将军。级别稍微低于薛仁贵。不可能不听薛仁贵的调遣。

   按照薛仁贵的计划是这样,郭待封在大非岭(今河卡山口)上设置栅栏固守辎重。薛仁贵率主力突进乌海城,消灭吐蕃的当地军队,然后在乌海城静等吐蕃由玉树来的援军,然后将其击溃,接着进军拉萨。薛仁贵的失误之处在于误以为吐蕃在青海的主力集中在河口,实际吐蕃的主力不在河口,河口的可能只是一些部民,否则怎么会俘获那么多的牛羊,军队是不会带这么多牛羊的。吐蕃在青海的主力被钦陵带至新疆的和田,得到薛仁贵突袭的情报后,钦陵率领大军自阿拉岔口从新疆返回青海,出现在郭待封和薛仁贵的后方。薛仁贵可能没有估计到钦陵的动作会这么快,或者薛仁贵不知道钦陵可以走阿拉岔口到青海湖附近,薛仁贵以为钦陵会从河口方向来犯,不料钦陵出现在身后。这就注定薛仁贵要失败。

刚打了胜仗的薛仁贵信心满满地回至乌海城,静等钦陵大军送上门,同时也等待郭待封的后援。薛仁贵率领的肯定是没有带辎重的主力骑兵,在乌海稳定下来之后必然需要郭待封的后勤部队供应粮草,否则在天寒地冻的青海,薛仁贵没有辎重的主力如何支撑下去?郭待封不得不带领辎重赶往乌海城,而在去乌海的路上, 郭待封遇上了来自青海湖边吐蕃和吐谷浑的联军,唐朝女婿,吐谷浑的国王慕容诺曷鉢实际不得人心,吐谷浑更倾向于吐蕃而不是唐扶植的慕容诺曷鉢。熟悉地理的联军自然看到了拖着大量辎重缓慢行军的郭待封,于是邀击郭待封。由于不清楚唐军的实力,加之自认兵力不足,联军并没有在打败郭待封后进军薛仁贵的乌海城,钦陵相当聪明,联军一击得手,立刻退至大非川。此时在乌海城内的薛仁贵可能也派出少数军队支援郭待封,吐蕃和吐谷浑联军为避免前后夹击,就此撤退。实际郭待封的辎重没有损失多少。因为薛仁贵4月自鄯州进军河口历时大约1个月,在退守大非川后,坚持了至少3个月,钦陵在聚集了40万大军的8月才对唐军发动全面进攻。

如果郭待封在大非岭上固守辎重,吐蕃和吐谷浑的联军可以包围乌海城,没有辎重的薛仁贵在乌海城撑不了多久。即便无法包围乌海城,以联军20万之众,加之对地理的熟悉,完全能够切断乌海和大非岭之间的粮道,乌海城还是无法守住。郭待封主动前往乌海城应该是正确的。

 薛仁贵肯定吃惊来自背后的吐蕃和吐谷浑联军,薛仁贵急忙后撤,可能薛仁贵想退守河湟谷地的鄯州,也就是今天青海乐都县,不料联军在大非川堵住了薛仁贵。薛仁贵无奈在大非川驻扎,靠郭待封的辎重支持3个月。钦陵在聚集了远超过唐军的40万大军后正式对唐军开战。唐军此时必败。

后世史家都将责任推给郭待封,郭待封之所以被说成是擅自行动,可能和薛仁贵有关。这中间还有一大段缘由,那就是高原病,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进的过程。青藏高原本身是一个地形复杂、间有起伏的高原。唐军出发地点当在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这里位于河湟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这个高度上出现高山(原)反应的可能性很小。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乌海则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高山(原)反应,有发生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的危险,而多数人则会眩晕、头痛、心慌、腹泻、疲乏。更何况薛仁贵指挥部队“轻锐倍道”,也就是说快速由低海拔地带推进到海拔较高地带,缺乏适应高原环境的必要时间,而且体力消耗一定很大,这样造成的后果会更加严重。推测薛仁贵在河口胜利后全军出现高原反应,亟需休整,于是薛仁贵返回乌海城休整,在郭待封率辎重前来遭遇吐蕃和吐谷浑的袭击,而薛仁贵此时不能派出大量军队救援,郭待封可能因此怀恨。高宗曾经对薛仁贵说:“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注:《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这个“有人”很可能是郭待封,薛仁贵为推托乌海城不出战的责任,反过来责备郭待封不坚守大非岭。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郭待封行进速度慢,薛仁贵主力到达河口时,郭待封就应该到乌海城,实际乌海到大非岭路途遥远,且道路险阻。指望带着辎重的后勤部队很快到达乌海城不实际。

薛仁贵并非完美之人,其高丽之战,仁贵自己也掳掠了女子,自纳为妾,并且收受了许多贿赂。历史上也点处其治军不严,坑降卒,滥杀。薛仁贵也受到弹劾过,但是高宗还是没有处罚他。

大非川之战关键不在于乌海城,也不在于郭待封,即使郭待封的辎重全部损失,薛仁贵应该还可以急速退守鄯州,不至于大败。薛仁贵错误估计了吐蕃的实力和吐谷浑的人心。此前唐军以为吐蕃最多50万军队,且大部分位于拉萨、藏西北和和田镇。因此,薛仁贵的兵马只有10万,还有一说认为只有5万。吐蕃的兵力确实不多,但是吐谷浑兵力比较多。吐谷浑不满唐朝扶植的国王,更倾向于吐蕃,薛仁贵来犯,吐谷浑以薛仁贵为敌,出现了吐蕃和吐谷浑40万联军。吐蕃和吐谷浑联军数量占绝对优势,如果薛仁贵知道要面对如此多的敌人,恐怕不会只带10万兵马。也因为吐蕃和吐谷浑联军的阻击,薛仁贵无法撤到鄯州自保。最终在大非川大败。

也有可能薛仁贵轻敌,因为以少胜多的胜仗,薛仁贵确实打过不少。但是面对彪悍的少数民族,以少胜多的机会不大,而藏族的统帅钦陵则是非常优秀的大将军。薛仁贵占据乌海,钦陵避实击虚,不主动攻打薛仁贵固守的乌海,而去邀击郭待封。在大非川堵截住薛仁贵之后并不主动出击,而是等累积到40万大军时才出击。此外吐蕃熟悉地理,薛仁贵以为吐蕃只能从和田翻越昆仑山,然后再从拉萨出发,经玉树从河口方向派出援军,殊不知,吐蕃自和田急撤自阿拉岔口进入青海,出现在薛仁贵身后。

大非川之战的出发点是迫使吐蕃安西四镇,薛仁贵自以为围魏救赵高明,实际从乌海黄河这一线进军就是错误。钦陵曾经说过至于乌海黄河,关源阻深,风土疫病,纵有谋夫勇将,不能将吐蕃怎幺样;乌海黄河这一线的海拔比之柴达木盆地进入新疆的一线要高得多,并且由巴颜喀拉山阻挡,是吐蕃的天然屏障。自此方向进军,对习惯低海拔的唐军根本没有任何优势。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第一次大败,也是吐谷浑消失后,唐朝和吐蕃对青海势力范围划分的确定,唐朝从此再也无法南入乌海,西越青海湖。而吐蕃的主要经营地区还是安西。钦陵说过,西边沙路,坦达夷漫,故纵羸兵庸将,很容易成为吐蕃的灾难。吐蕃并非要去唐朝之地。吐蕃心中果真有谋汉之心,象甘州、凉州、积石等地,举步便可走到,倘若挥兵或出张掖,或出玉门,使唐朝春不遑种,秋无所获,不过五、六年,足可以断了唐与西域的联系, 过去唐高宗时,与刘审礼有青海之战,唐王遣黄仁素和贾守义来约和。吐蕃将士都无半点猜疑,边守松懈。

大非川之战的关键还在于唐军对地理不熟悉,如果唐军知道吐蕃将自阿拉岔口回军青海,自然可以沿路设伏。吐蕃断然不会绕个大弯子从河口攻击唐军。薛仁贵如果能用上今天的军事地图就没问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