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2013-02-20 11:39:10)
 

 秋天按时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望洋兴叹,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多么地渺小。

     大和小、美和恶、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这些都是相对应的,不可分割的,没有大就没有小,大和小是对比出来的,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还记得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香吗?周星驰看了一眼巩俐,说不算太美嘛,马上有一堆丑女回头,周星驰大惊说,真是太美啦!什么是极乐世界,那是因为极乐世界旁边有个无间地狱,如果极乐世界旁边有个富二代,极乐世界一下子就成无间地狱了。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叫美,那是因为有恶出现。天下都知到什么是善,那是因为有不“善”。有和无是同时产生的,难和易是相辅相成的,有下贱才有高贵,“声”和“音”是和在一起的,前后相随的。

   很多看不懂道德经的人把这几句解释为天下人都追求美,就显现出恶了。大谬也,很多女人自以为大家闺秀很高贵,看不起妓女之类的,实际正是这些人成就了那些女人的高贵。如果女人们都是大家闺秀,那还怎么区分出高贵与低贱?高贵之所以高贵,是有低贱做“低贱”。很多开发商都写个高贵社区,那这社区旁边必须得有个贫民窟,否则单独看一个社区,何来高贵?第18章节老子对世俗社会的评价标准做出了绝妙的解释,实际也是这几句的延伸。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帛书本"处"为"居"。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对待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道德经里第一次出现“无为”,并非深谈何为“无为”,因为后面会详细说明,“无为”就是不违背人类的天性或者说本性,不刻意而为,不妄为,不虚伪,不为奢,不求过分,让本性自由发挥,顺其自然。不言之教,就是不借助语言的教化和管理,一个不会做事的政府常用“言”来管理百姓,发布N多政令,“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得依据应该是人的天性,而不是政府刻意的人为的指导,那样是违背人的天性的。这些“言”极有可能大部分是错的,极少数是对的。真正得道的国家是不会用“言”来管理自己的百姓。

   万物作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还有一个版本是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为道德经下文还有一个地方提到“作而不辞”,而从未第二次出现“作而弗始”,因此采用第一种。“作”是生长和发展的意思,“辞”是司,主管的意思,“恃”是自恃有功的意思。“道”推动万物生长繁盛而不刻意去主宰它们,也不因为推动万物生长而自恃有功,功成了也不停留在已有的功绩上,正因为从不停留在已有的功绩上,实际上“道”是认为自己没有功劳的,既然没有就不会失去,所以“道”的功劳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

    为什么要“无为”,很简单,美与丑,善与恶,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法分割,世人往往想到追求善与美,扬弃丑与恶,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无为”,不刻意区分善恶美丑,不可以追求善美,扬弃丑恶,那么善恶美丑都一起消失了,这才是最高境界。老子说话是有逻辑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道德经版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