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只会助涨商品房价格
中国房地产的症结在于贫富悬殊过大,少部分人太过富裕,收入丰厚,这些人有太多的可支配资金,他们要发愁如何花钱,房地产是他们最爱的投资方向。大多数穷人只能面对高昂的房价暗自叹息,每日勉强糊口,艰难度日。
保障房试图以加大房地产市场供应量来压低商品房价格,实际中国的商品房价格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供求关系,而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资产缩水的预期。很多房地产业内人士都有这样的感觉,中高价的房子丝毫不愁销路,一开盘就销售一空,也无怪乎他们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钢做的。
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房子不是普通的商品,对有钱人来说是一种对冲通货膨胀的手段,对收入一般者来说,房子依然首先是一种对冲通货膨胀的手段,其次才是住宅。
某些所谓专家动辄刚性需求,没有房子人就无法生存?租房子的没有死人都是活人,还有些人说城镇化过程会制造大量住房需求,尤其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依照这个道理,人们都想拥有一辆法拉利,甚至两辆,法拉利的市场岂不是很大,法拉利岂不是应该将产量提高到每年数千万。房子不是刚性需求,市场也不是吹嘘的那么大,很多都想买两辆法拉利,还得有最少1千万的资金作后盾。房子也是如此,人人都需要,但不是有效需求,只有对有财力购房的才是有效需求。
保障房制度取自新加坡,不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新加坡是一个高度透明的社会体系,政府透明度极高,要确定一个人的收入非常简单。中国是一个处处潜规则的社会,要确定一个人的收入困难至极,灰色收入是很多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对某些人来说灰色收入远高于合法收入,不仅仅是公务员,很多大公司上班的人,如采购,每月灰色收入是其月工资的5倍甚至15倍。
新加坡的组屋并非跟中国没法比,而是要看怎么比。比如,政府对保障房的重视程度就可以进行比较。新加坡拆迁安置房皆位于最黄金地段,而我们很多地方的安置房小区大多被边缘化了,黄金地段土地被地方政府拿去卖高价了。某些城市经适房、公租房遭冷遇的原因之一就是位置太偏远。
再如,新加坡组屋的价格很低。例如,报道中提到:一对小夫妻三个月薪水够首付,公积金足够还贷,而且还有政府补贴。而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价格一直随着商品房价格“水涨船高”,即使比周边商品房价格低,但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三个月薪水根本不够首付,得3年。新加坡组屋价格低的原因是财政投入大、优惠贷款支持力度大、公积金制度给力,而中国则不同。
很多保障房都被权贵阶层以及其裙带家族占有,很多人占有多套保障房,而这些人的拥有的豪车都多达5-6辆,保障房被大量出租,从来没有见过牟利者受到惩罚。
保障房只会助涨商品房价格,原因有两点,一是保障房需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来打造,政府的资金来自哪里?很简单,卖地收入是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只有不断上涨的房价才会让地方政府的成功卖出土地,成功卖出高价土地。一旦房价下跌,企业拿地积极性下降,政府的地就难卖了。二,保障房占用土地,虽然这些土地可能在位置不太好的地段,但是,可供商品房使用的土地毫无疑问地减少了,商品房自然有了涨价的基础。
保障房的资金来自中央和地方,中央负责10%,地方负责90%。据住建部推算,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需要大约13000亿资金,地方政府需要负责11700亿。土地出让收益一直被认为是地方财政投入保障房最有力的资金来源。
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益累计达2.7万亿元。如果按其中30%-40%为净收益计算,保守估计有约1万亿元。政府最多把15%投入保障房,有些政府只愿意投入10%。也就是说最多只有1500亿资金,而实际需要11700亿资金。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怎么办,太简单了,刺激房价,高价卖地,多卖地。
2012年一季度土地负增长,二季度土地负增长更严重,三季度情况只比二季度略好。开工方面,今年到目前为止是负增长,若扣除已完成的保障房面积,估计是严重的负增长。
此外,保障房的房价涨势也惊人,同样推高商品房价格。2009年,上海推出的第一批经济适用房房价大体是每平方米4800到5100,但到了2011年,新民网报道,上海启动的经适房供应单价达5000-8000
。动迁安置房也属保障房的性质,2005年因世博会动迁安置到中环内三林世博家园的价格仅4300;2008年因长青路市政建设动迁安置到外环内三林新城的单价为5300元。而2010年动迁安置到闵行浦江镇的单价达8600元,该地块离三林世博家园和三林新城距离偏远十几公里。不考虑区位因素,房价的绝对值也上涨了一倍,如果考虑到区位,上涨幅度更大。
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解决灰色收入问题,解决股市被人操纵,解决实业长期被金融业抽血问题,才能解决地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