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解析(原创),上善若水篇
(2013-02-25 21:04:2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道德经里被人引用最多的字句之一,最高尚的善是水,水往低处流,低处正是大家都讨厌不乐意待的地方,而水总是流向低处,从不与其他事物争高,而水使万物得以发展壮大,谷物靠水灌溉才能长大成熟,人一天也离不开水,做饭洗脸洗澡都离不开水。水这种处低下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质和道差不多阿。几于道就是跟道差不多阿。
人要像水一样,水都是朝低处流,所以人要居善地,就是待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现代人无论是在公司打工还是做官,差不多都拼命地往上爬,要居善地,更高的位子是不是适合自己?为了位子耍尽手腕,犯上N多错误,要看到水从不往上爬,从不与人争,因此水从不出错。夫唯不争,故无尤。
“心善渊”——心胸如深渊一般静默深远,不动不静。胸怀大志者不逞口舌,携清静者不快言语。我心自知,不言不谈,一笑了之,任凭流言蜚语东街西巷走去,我稳如山;任凭周遭怨声载道琐碎烦心,我平如镜。以退为进,正是老子“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辩证法观念体现。
与善仁,水利万物,人也要与人友爱,与任何人都要像水那样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大同,相互协作,福及他人的思想不是只有主张仁义礼智信的孔子才会说出口的。那骑青牛而去的老子,拥有比孔子更为广博的胸襟。润泽万物,效法 善水,如水般无私,无私就能成就自己的大私。
言善信,说话像水一样,如果做不到就不流过去,做不到的就不说。不要许下不能做到的承诺。“正善治”——从政如水般净化污秽,善于治理国家。 水 可以洗去他人身体的污秽,物品的污点,那么从政呢?也需要用领导者像水那样洁身自好,如此才能政治清明,如同反腐败,如果领导都像水那样洁身自好,反腐败就容易的多。水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平,无论何种状况,水都会保持住平的特征,如果能象水一样恒久的保持住公平,那么也就做到了以正治国。
“事善能”—— 处事如水般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如水一般灵动,水道宽它则宽,水道窄它就窄,宽处尽显他的雄阔壮丽,窄处突出他的温柔细腻。动善时,水要考虑时机,晒稻谷的时节就不适合天天下雨,刚播种完小麦,最好下点小雨,要像水那样,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做事。在兵家看来就是天时。当年孙子的“道天地将法”中“天时“无疑是占据兵家出奇制胜的极重要位置,“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中,天时也是应当考虑的首要因素。
居善地,不争奢华;心善渊,不争地位;与善仁,不争贵贱;言善信,不争利害;正善治,不争功过;事善能,不争强弱;动善时,不争先后。
夫唯不争,故无尤:尤,过失、错误。正因为(上善之人象水那样)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淮南子》所云:“循势而下,乘衰而流,有去高就下之功能,总是以水德。”人能心如止水,避高就下,此便是“居善地”。人能虚心养志,含光内照,此便是“心善渊”。人能爱物不遗,教人不倦,此便是“与善仁”。人能言语真诚,心口如一,言必行,行必果。此便是“言善信”。人能因物付物,尽己尽人,此便是“正善治”。人能曲直方圆,随宜适用,此便是“事善能”。人能可行则行,可止则止,此便是“动善时”。以上“七善”既立,万善皆可立,即可近于道。能自处不争,便不会招致怨尤祸患之事?
水之所以不与万物争者,因为它具足了天地自然的道性。水不舍昼夜,运行大道不息之机,大润乾坤天地万物,生生化化而不穷,这是水自然道性的流露。
佛说“海不容死尸”,这是说水性的至洁。从表面看,水虽一时会藏污纳垢,其实它的本质是水净沙明,晶莹剔透,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终究会回到至净至纯境界。孔子观水流而曰“逝者如斯夫”,是从水的昼夜不断流逝中,看出了它所具有永恒的、永不停止追求的精神。从儒释道三家对水的赞誉中,可以看出儒家的“精进益生”,佛家的“圣净无生”,而道家则至最高境界,大道利万生而若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