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秋华51
黄秋华5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72
  • 关注人气:1,8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背上“被送礼”恶名谁该反思?

(2015-09-10 05:39:16)
标签:

老师

背上“被送礼”恶名

谁该反思

时评

分类: 时评

随着新一年教师节的到来,教师节该不该取消的问题再次引发热议。

有网友认为,教师节已成鸡肋,什么福利都没有,倒是要接受这样那样的“纪律检查”,比如在教师节前,各级部门大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严禁有偿补课等专项治理活动。与此对应的是,一些言论领袖则对老师利用教师节等节日收礼的行为进行了全方位的责难。

笔者作为曾经的一线教师,对此可以说感同身受,五味杂陈。老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教师队伍人数多,体量大,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与其他队伍一样,肯定存在少部分师德水平较低的人,说教师队伍一方净土,那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但话又说回来,像这种“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粥”的教师毕竟是少数,以偏概全地让教师队伍背上“被送礼”恶名既不客观,也不公平。这种先入为主的逻辑推定,让大部分清白无辜的老师自尊大受打击,从而动摇了社会、家庭与教师之间的互信基础,于各方而言无疑是多输。

老师背上“被送礼”恶名,谁该反思?

首先,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与言论领袖最该反思。在一个眼球经济时代,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与言论领袖罔顾事实,肆意夸大,往广大教师队伍身上泼污水。可以说,绝大部分教师是有着高尚师德的,又或者是有起码的师德底线的,笔者曾经跟很多的老师们交流过,他们中有对待遇现状不满的,有对职称制度滞后失望的……但大多数人牢骚照发,工作照做,按他们的话来讲,那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近段媒体曝光的“来日方长”案例本身就是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负面的恶意歪曲和放大,更何况“来日方长”的潜台词究竟是什么,恐怕也是各方说法不一。更深的一个层面上,对大部分的农村边远地区老师而言,他们经常上门家访,即便这样,有些留守儿童甚至联系其父母都有困难,不给他们倒送礼,已经不错的了,“礼”从何来?这些老师的“被送礼”,所受的委屈不言而喻。

其次,那些收了“礼”的极少数老师们。其实,在一个尚“礼”的国度,“礼”与“非礼”,尺度是比较难界定的。在外国,大多学生会送贺卡,而在中国,家长们常常会送一些土特产啥的,从规定来看,无疑是越界了,但老师们通常认为,不过是一些土特产,也不值多少钱,收了也无伤大雅,收者“无心”,旁观者“有意”,久而久之,自然就成了指责对象。这就要求,老师们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避免误入“雷区”,给整个教师队伍抹黑。

再次,那些送礼的家长或学生,也助长了“送礼”的歪风邪气。笔者在一线教书时,曾经也有几位家长来送礼,也不过是笔者所说的土特产,笔者是千拒万绝,他们就是不肯,最后甚至发狠说,“老师,你连这点土特产都不收,是不是对我家孩子有成见?”乖乖,连这都出来了,要是不收,说不定还被误解嫌礼物不够贵重呢!事实上,正因为曾经一度送礼之风的盛行,许多家长会自觉不自觉地患上送礼焦虑症和压迫症,老是怀疑别人送了礼,自己如果不送,自家的孩子会不受重视。(当然,之后笔者会选择在恰当的时间把这些土特产什么的按当前市场价以多种方式退还给学生,请千万别对我上纲上线了,谢谢支持!)

最后,社会以及有关政府部门需要反思。近段网上所传的“教师节已成愚师节”的说法固然偏激,但整个社会还是看轻教师队伍毕竟是不争的事实,这恐怕源于千百年来人们对“臭老九”的习惯性歧视,尤其在范跑跑之后,教师职业几乎遭到全方位的唾骂而这种负面印象在几个最美教师的案例出现后才得以戏剧性扭转。因为习惯性歧视,从普通公众到各级政府,在对待教师群体时,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比如在发放地区奖励性津贴时,教师总是最后一个被提及,或者干脆不提,而这,就是“人类工程师”诱人口号下逼仄生存的写真。

老师们也是人,他们也要生存和发展,他们也要“体面地生活”,“体面地研究”。当前,阻碍教师们“体面地研究”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目前的整体待遇还是普遍不高,沿海与内陆收入不均衡,同一地区城乡收入不均衡,等等都是掣肘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职称制度,虽然中央配套的职称改革措施已经或即将出台,小学教师可参评教授这种做法目前看起来既美好又强大,但如果不结合目前教师职称现状,主要兼顾大部分金字塔塔基的老师们的职称评聘问题,对教师队伍的促进作用有多大还要打一个问号,毕竟能够评上教授的一线教师只是凤毛麟角,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大部分塔基老师的努力。当然,毕竟职称改革踏出了可喜的一步,还是值得期待的。

教师们的生存说到底也是一种民生,一方面期待教师们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另一方面又能加强自身师德建设,做到拒绝收礼,自觉拒礼物于千里之外,归根结底,必须大幅提高教师待遇,在职称改革方面能够凸显多劳多得原则,让他们没有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能够体面地生活,体面地搞好教育研究,这也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