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秋华51
黄秋华5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72
  • 关注人气:1,8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庸文字狱是为祖宗翻案吗

(2015-08-13 10:10:23)
标签:

金庸“造”文字狱

是想混淆视听吗

文化

分类: 黄蓉的味道

在金庸小说中,有一宗很著名的告密案:金庸的祖上查嗣庭写了“维民所止”四字,被人告密,说是“维”、“止”二字给“雍正”去头,涉嫌谋反。被告密后,查嗣庭因犯了大忌,引出杀身大祸,遭到“文字狱”的清洗。

这个故事属实否?后来被证实的一点是,“维民所止”的故事是金大虾编出来的小说家言。

据考证,金庸的祖上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查嗣庭,倒确实遭受了宫廷权力清洗,他与儿子拷死狱中,死后还被戮尸,全家流放,连江浙两省的士子都受到株连,六年内不准参与举人和进士的科考。但实际上,查嗣庭案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狱”。表面上看是雍正因为查嗣庭主持乡试时命题不妥而降罪,将其下狱处死。内幕却是雍正意欲铲除国舅隆科多,而查嗣庭是靠溜须隆科多爬至高位,属于铁杆隆党,所以便成为雍正首先要剪除的羽翼。所谓“出题不当”,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在查嗣庭死后没几个月,隆科多便被处死。

可知,查嗣庭遭人告密不假,但并非因“维民所止”获罪。显见的是,金庸小说中这场“维民所止”的“文字狱”,根本就是杜撰虚构出来,其不过是一幕披着文字狱外衣的权术争斗,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与其它因讽刺满清、弘扬汉族文化而获罪的文字狱有本质区别,更与“维民所止”半毛钱关系没有。

据史载,金庸的祖先中,不仅有像查嗣庭这样的受害者,还有人曾经是可耻的告密者,而这个人在历史上也不是无名之辈,他就是《明史》案大名鼎鼎的元凶查继佐。查继佐又名查伊璜,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最大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书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印鸾章的《清鉴》有过这样的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庄)廷鑨慕其名,列之参校中,得脱罪。”

据史学家考证,《明史》案主要由两人告发,杭州举人查继佐是首告,归安本地知县吴之荣后来再次告发。有网友探窥这段历史,认为,如果起初查继佐不告发,吴之荣也未必会关注此事,更无须因担心失职被惩处而也跑去告发,所以说这场浩劫的根子还是在首告查继佐身上。查继佐仅因为妒忌,借刀杀人,上演了这极不光彩的一幕。这场浩劫之后,归安文坛和文人都遭到重创,文士中唯有查继佐因检举有功而受到清廷的嘉勉和赏赐,和吴之荣一起平分了庄家的家产,还从庄家得到了“十余舟”抄家得来的家俱器物(《费恭庵日记》)。不久之后,查家便因此次功劳得到清廷的赏识信任,举族入了旗,自此成为了满清统治集团的“自己人”。

查继佐告密害了别人,而查嗣庭却被告密成为受害者,祖先做下的恶业,由子孙来担系恶果,固让人感慨冥冥之中应了佛家因果之由,却也不能证明出其他任何东西,换句话说,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果要牵强附会,那也便没有法子了。

而对小说中那场因“维民所止”所引起的“文字狱”,笔者认为,这其实是金大虾小说家言而已,并不像部分网友所言,金大虾为遮掩自己祖先查继佐告密的不光彩行为,故意通过这个故事来混淆视听那么龌蹉。至于金先生是否想通过这起“文字狱”,来表达“自己祖上也是反清文人,曾因弘扬汉族精神招祸”的观点,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金大虾小说中宣扬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侠精神,能成为鼓舞一代人奋进的正能量,这就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