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死在家里无人知,谁的责任在飞?

(2014-10-29 09:42:00)
标签:

老人双双死在家里

无人知

长达三个礼拜

谁的责任在飞

分类: 时评

纸媒用稿

 

陈先生长期在上海工作,嘉兴老家里只有年老的父母。三个礼拜前,陈先生发现打回家的电话无人接听,一时还没放在心上。之后一段时间,陈先生屡次打电话回家,但是依然无人接听。担心出事,陈先生在前天夜里8点多赶了回去,没想到推开门后就闻到了一股恶臭,父母一个趴在地上,一个躺在床上……据警方推算,两人的死亡时间据大约相隔了一周左右。(人民网1028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流动范围加大,那种“父母在,不远游”的孝子信条已经不适应当前高节奏的社会脉搏,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出现越来越多的“寡居”家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类“寡居”家庭面临的窘境是,虽然有儿有女,但儿女均因外出打工,造成父母不得不成为“空巢”老人,面对没有没有儿女照顾的困境,甚至出现此种“死在家里无人知”的悲剧。

如上,日益逼仄的养老(送终)困局,将成为一道现实难题,长期困扰政府公共部门。目前,对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我国虽然并不乏法律法规“顶层设计”方面的保障,但具体到完善的社区服务上,其探索仍然显得不够。事实上,部分城市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建立更加完善的社区服务机构,对独居老人点对点帮扶,等等,但这些探索目前也仅限于自发或半自觉的互帮互助。换言之,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央配套政策的“顶层设计”看似华丽,地方的制度给付却并未完全发挥应有作用,导致了各种养老机制格差和养老“酬遇”格差,这种格差的弊端在于,社区服务有时会流于形式。其实,除了完善养老院建设外,如果社区能像“五户联防”或“十户联防”那样,建立起完善的独居老人养老(送终)联防联动机制,通过社区养老委员会,定期对留守老人进行救济。以此类推,创新式的养老互助机制一旦启用,或可避免以上悲剧一幕。

当然,一味怪罪制度和体制,并不是陈先生们该做的事。不可否认,由于经济压力、工作压力以及家庭原因,很多人确实无法陪伴老人身边尽孝。但陈先生既然发现打回家的电话无人接听,就不应该“一时还没放在心上”,毕竟,已知的事实是,陈先生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并且病情严重,生活无法自理,而陈先生的父亲已经73岁高龄,这样一对独居老人,特别在陈先生的父亲一旦因为某种原因猝死的情况下,更可能造成“双亡”的悲剧。试想,即便陈先生自己脱不开身,也应该委托亲友或邻居“一探究竟”,而不应“长达三个礼拜”之后,才慢腾腾回到家里。恰恰正是这样的一个疏忽,造成了其毕生遗憾,也让外人唏嘘不已。

老人双双“死在家里无人知”,谁的责任在飞?陈先生们的困局,谁来纡解?这将是摆在公共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时也是陈先生们自身一道艰难的必答题。《礼记·礼运》(大同篇)中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笔者认为,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是陈先生父母这样的老人最淳朴的中国梦。而这个梦的实现,迫切要求公共部门在秉承多元养老的同时,协调政府机构和其他养老主体在养老服务中的“微关系”,实现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和市场协调服务三者的综合发展,如此或能避免此类悲剧重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